當地時間9月16日晚7點多(北京時間9月17日凌晨),“歐洲第一鞋城”——西班牙東部的埃爾切市發生了歹徒焚燒中國鞋的案件,華商在物質和心理上都遭受重創。目前中國政府和商人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和法律程序來維護合法權益,但維護出口市場的道路依舊布滿荊棘。
野火仍在暗燃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各界人士對此次焚鞋事件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在痛斥西班牙歹徒踐踏法律的惡劣行徑的同時,又對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反思。然而,僅有反思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立即行動起來,因為各種跡象表明,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盟鞋業界仍在“行動”。
實際上,今年5月前后,中國政府相關部門、行業組織和一些企業已經從各種途徑獲知了歐盟鞋業界可能對中國部分鞋類產品提起貿易救濟調查的信息。為促使中國鞋業界足夠重視此問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8月在中國鞋都——浙江溫州召開了信息通報會議。會議向企業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即歐盟鞋業界可能會給中國鞋制造麻煩,中國企業宜早做準備。
但事情的發展比人們預料的還要糟糕,西班牙鞋業界少部分人采取了最為野蠻的對抗方式。毫無疑問,這種方式在道義上和法律上都行不通。在中國政府的強力交涉和中國企業的強烈抗爭下,西班牙肇事者注定不能將中國鞋逐出埃爾切。但問題依然存在:西班牙鞋業界隨后又進行游行示威,給西班牙政府施壓,暴行之后還可以披上文明的外衣,利用貿易保護調查等手段再次向中國鞋發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將取消從中國進口部分鞋類產品的配額,這或許會更刺激歐盟鞋業界;而歐盟反傾銷法規經過修改后,立案門檻也有所降低。因此,野火依舊在暗燃。
應有序地逐漸進入
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的海外競爭模式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上,中國具有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目前的情況是,國內廠家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產品價格對歐盟產業有很大的競爭力。在觀階段,大部分中國制鞋企業沒有內在動因去提升產品檔次、從而在品牌和質量上而不是在價格上與歐盟制鞋業展開競爭。應當說,中國企業目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粗放型競爭模式和出口戰略從長遠甚至從眼前來說,都面臨著不小的風險。眼前來看,自今年5月份歐盟東擴以來,歐委會就已經對中國大陸產品發起了八起反傾銷調查,還有其他案件處于醞釀之中,并且涉案金額也呈現出劇增的態勢,這是近五年少有的現象。“非市場經濟”問題的存在使得企業應訴反傾銷面臨歧視性待遇,如果企業不全力應對,所謂的“成本優勢”將蕩然無存。從長遠來看,即使中國鞋占領了歐盟大部分市場,“低價競銷”的做法會繼續在中國企業問展開,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無異于“飲鴆止渴”,中國制鞋業將會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中國制鞋企業難以產出世界名牌。
因此,中國制鞋企業應增強憂患意識。當務之急是增強預警能力,提高應警水平,對可能出現的貿易保護調查早做準備。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在海外宜采取“漸進式”發展模式,不管在經營規模、產品價格上,還是市場集中度上,應以穩求進,盡量不給當地產業帶來突如其來的恐慌。如果一味地追求“突飛猛進”,就容易引起當地企業的過激反應。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及時收集信息,掌握有關方面的情況,不能只是埋頭苦干,還要抬頭看天,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
團結產生力量
應該承認,中國大部分制鞋企業經營水平和發展規模還很有限,難以憑借自身的力量去完成預警和應警工作,而預警信息的來源又是廣泛而專業的,這種矛盾向企業提出了挑戰。從法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來看,企業的存在是為了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但企業又不可能包攬各種事務,因為企業自身的運作也需要成本。從這個角度說,真正產生于并服務于企業的行業組織應當擔當起預警和應警工作的主要任務。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單個企業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企業的力量來壯大全行業。西班牙焚鞋事件后,中國制鞋企業迅速組成了相關專業行業組織,雖是“亡羊補牢”但也為時不晚。
行業組織應當代表行業經常與外國政府、母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相關行業組織保持溝通和聯系,及時反映行業的意見和建議;應當同上海WTO事務中心這些具備專業預警能力的學術和研究機構保持密切接觸,廣泛收集信息;應當以行業名義聘請國際知名法律服務機構為行業發展提供法律建議;應當及時發現進口國市場上出現的各種跡象,發揮國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四體聯動”應對機制的作用,綜合分析后反饋給政府和企業,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企業制定相關應對策略提供指導。
經濟的最高境界是合作和共享
即使中國企業沒有采取目前的競爭模式,即使中國鞋經過升級換代后物美價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仍然會面臨更高層次的競爭和磨擦,只不過表現形式和強度會有不同而已,因為出口就意味著進口國產業在本國市場份額的減少,磨擦在所難免,中國企業應當做好長期斗爭的準備。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的最高境界是合作和共享,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業都難以取得絕對的優勢,獲得絕對的勝利,“零和博弈”應該被合作共贏所取代。中國企業在經過焚鞋事件的抗爭以后,要考慮如何長久地在歐盟市場乃至世界市場發展。貿易只有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對方政府才不會或者說難以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國外企業也會因為利益共沾而與中國企業榮辱與共,才會為中國企業奔走游說。因此,我們要善于用“利益”紐帶來維系和發展同盟軍。實際上,許多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向更高層次邁進
從企業自身來講,合作的前提是自身的實力,中國鞋應當有自己的品牌,這是我們與國外廠商合作的資本,否則我們將長期處于為國外企業“打工”的階段,著名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同感和美譽度能給合作伙伴帶來利潤,也會形成威壓。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的合作才是平等的合作,因而會是有回報的長期合作。
在國際上,中國企業要在“入鄉隨俗”后再逐漸顯現自身特色,要在守法經營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從貿易上、政治上、文化上去適應進而影響進口國的同類產業,通過投資、合作、收購等各種方式與其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公關、游說等方式與當地主流社會保持密切接觸,增強政治影響能力;通過文化交流和溝通來營造中國企業正面積極的形象,增強當地居民對中國企業的認同感。這是一個長期甚至會有痛苦的過程,但卻是必需和有益的。
在國內,中國企業要正視“成本優勢”的背后原因,要負起社會責任,在利益上與員工共享,在環境和資源上與社會共享,這種努力一方面能贏得國外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能提升國內需求,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促進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