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為什么重要?
Robert Sutter(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訪問學者)
《華盛頓季刊》
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出版 2003年冬季刊
近年來,在不損害本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中國在反恐、核不擴散、環保等方面采取了與國際社會合作的態度。中國的新安全觀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非沖突”觀點,即注重與鄰國開展合作,避免對抗與沖突;二是“軟力量”觀點,即注重利用經濟和政治手段擴大影響力。這種新安全觀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亞洲地區得分很高。從現階段來看,中國的戰略目標主要是:維護國內穩定,改善外部環境,集中精力搞好國內建設;積極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發展;重申不搞強權政治,消除鄰國疑慮;大力增強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的發言權;繼續孤立臺灣,遏制臺獨;提升軍力,打破西方武器禁運。雖然中國對自身影響力越來越自信,但目前還不會積極介入國際事務。
關于21世紀世界秩序的設想
В.伊諾杰姆采夫(經濟學博士)
《自由思想———21世紀》 俄羅斯“后工業社會研究中心”出版
2003年12月刊
21世紀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是兩對并行的矛盾綜合:一是國家間更高的相互依存度與更激烈的競爭并存。常有西方學者指出,全球化有助于人類形成統一的價值觀,有利于世界的穩定,但經濟全球化也加劇了經濟領域的競爭;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上的融合與政治上的分化并存。全球化進程將導致世界分化為“中心”和“邊緣”兩類國家。美國、歐盟和日本有可能首先成為“中心”國家,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也會毫無疑問地向“中心”靠攏,而這些“中心”國將在新世紀的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形成同盟,推動世界繼續走向單極化,建立集體世界穩定機制以及“中心”與“邊緣”國家的聯絡機制。美國無疑是這一進程的領導者。
神圣干預:憑借信仰的宗教調解
David Smock(美國和平研究所宗教與調解協會主任)
《哈佛國際評論》
哈佛國際關系委員會出版
2004年冬季刊
(即2004年第1期)
宗教一直是國際沖突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宗教的這種作用在近些年被強化了。漢斯·昆曾經宣稱:“被宗教渲染、激勵與合法化的政治沖突是最狂熱和最殘酷的。”亨廷頓著名的“文明沖突論”認為,人類分歧與國際政治沖突的主要根源是以文化為基礎的,而文化的差異主要由宗教造成。但亨廷頓的觀點夸大了宗教在國際沖突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對于宗教與沖突之間的因果關系,大多數分析都過于簡單,常常忽略其中的重要可變因素。本文作者強調,應更多關注宗教的國際調解作用,對國際沖突進行宗教調解有著不同的方式。
多邊協議的分類:WTO是雙邊的還是多邊的協議
Joost Pauwelyn(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歐洲國際法》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第5期
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現象是,雙邊類型的多邊義務與多邊或集體類型的義務經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還原為一組雙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與之相反,后者不能被分解為多個雙邊的義務,它們只能超越單個小集團利益,以追求共同利益為宗旨。人權條約就是這種多邊或集體類型義務的例子。在國內法中,集體義務可以與刑法條例相比,甚至可以與國內憲法相比。本文探討了雙邊和多邊差別的起源,以及這種差別在制訂條約法和國家責任法方面造成的后果。作者在此基礎上建議,對多邊條約責任應進行更廣泛的分類。作者以世界貿易組織制訂的多邊條款為例,認為其所規定的義務從本質上講仍屬雙邊類型,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多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