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TAA建立后,當33個國家在美國市場分享“貿易創造”效應時,中國所遭受的“貿易轉移”效應損失將比NAFTA時期更大。
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擬于2006年1月建立)是“貓”還是“虎”?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按照設想,它將囊括34個國家、8億多人口、10多萬億美元產值,從而形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并與歐盟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一道構成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基本格局。因此,FTAA的建立將是世界貿易體系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屆時,與中國經濟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美洲國家,將如何通過FTAA對中國的對外經貿關系產生影響,中國又該如何應對,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
中國與美洲國家的經貿關系
中美雙邊貿易:舉足輕重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263億美元。其中,中國從美國進口338.6億美元,增長24.3%;出口約924.7億美元,增長32.2%,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接近600億美元。而且,中美貿易不僅規模在擴大,貿易結構上也在發生變化。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
美國市場已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0%,對中國出口產生直接影響。其影響主要是通過貿易和直接投資渠道來傳遞的。與此同時,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外貿出口還受到美國經濟的間接影響。有關分析顯示,美國經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至少下降0.4個百分點;而世界經濟每變動1個百分點,中國的外貿出口就同向變動10個百分點。
中拉雙邊貿易:潛力可觀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1~11月,中拉雙邊貿易額達到242.8億美元,同比增長49.2%?熏預計全年超過250億美元。而2002年全年僅為178.26億美元,其中出口、進口分別只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9%和進口總額的2.8%。
20世紀90年代,中拉貿易發展較快,由1990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61.44億美元,2000年達到126億美元。可以說,盡管中拉雙邊貿易總額不大,但是發展相當迅速。不過,盡管中國與拉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有貿易關系,但貿易數額分布不均。
面對同一市場:真刀真槍
從結構上看,中國向拉美的出口以制成品為主,而拉美向中國的出口主要以資源型產品為主,雙方具有互補性。但是,當我們分析拉美國家整體外貿出口產品結構時就會發現,中國和拉美國家許多重要的出口產品結構相似,而且往往要面對同一個市場,從而產生競爭。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盡管中拉雙邊貿易發展迅速,但各自并非對方的主要貿易伙伴,相當多的情況下卻是同一市場的競爭對手。以中國在拉美的重要伙伴墨西哥為例。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市場在墨西哥出口中的比重一直超過60%,而且在波動中上升。可見,美國市場對于中國和墨西哥的出口同樣舉足輕重。一些中國學者的研究表明,美國與拉美的特殊關系不僅體現在戰略安全上,而且還反映在經濟關系方面。其中,拉美產業結構的變化就受到美國的影響,美國既是拉美最大的投資國和出口市場,也是拉美所需資金和技術的主要來源。美國和拉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所形成的“后院模式”,決定了它們之間明顯的經濟互補性和緊密性。
其實,不僅是面對美國市場,在特定的時期、面對更大的出口市場時,由于出口產品結構方面雷同,許多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間的競爭會更明顯,尤其是當經濟形勢出現動蕩的時候。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統計,由于亞洲國家在1997年發生金融危機后實行貨幣貶值政策,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使拉美向經濟合作組織(OECD)出口的58%受到來自亞洲競爭的威脅?穴受影響最大的是制成品,如服裝和電子產品?雪;另一方面,也使拉美國內市場受到亞洲產品的競爭。
FTAA建立可能引發的競爭
歷史經驗表明,貿易集團建立的早期以及建立前的一段時間里貿易轉移的效應要遠大于貿易創造的效應,即貿易機會由集團成員國外轉向集團成員國內。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經歷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沖擊。以紡織品為例,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份額長期居于首位,但在NAFTA實施后,墨西哥紡織品進入美國市場獲得了關稅優惠,從而對美國的出口激增,并于1998年取代中國的地位。一些學者預計,FTAA建立后,當33個國家在美國市場分享“貿易創造”效應時,中國所遭受的“貿易轉移”效應損失將比NAFTA時期更大。
美國市場上演“中拉爭奪戰”?
按照標準國際貿易分類體系(SITC),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六、七、八類上(主要為機電產品、家具、玩具、服裝、鞋類產品、鋼鐵和塑料制品等),這三類產品占中國對美出口的95%左右。2001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紡織品總額達220億美元,是中國對美國出口額最大的商品;而在墨西哥與美國的貿易中,紡織品也是其出口的重要拳頭產品,1999年占美國紡織品進口量的14%,而中國只占7.2%。許多人沒能想到,在中國加入WTO的雙邊談判中,留到最后的一個對手竟然是沒有預計到的墨西哥,其緣由就在于爭奪美國市場。
一些中國學者認為,FTAA的建立將對中國對美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因為一旦FTAA建立,就意味著現在的NAFTA逐步向美洲南部推進,外國企業所看中的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將受到影響。目前,不少中美洲國家已經成為美國許多服裝企業投資設廠的重點,這必將對中國服裝出口到美國造成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一些學者還擔心拉美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進一步加強。
似乎是中拉競爭旁觀者的美國認為,近幾年來,巴西產品失去美國市場,并非美國限制措施所致,而是由于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有競爭優勢,是其大量進入美國市場的結果。巴西《價值報》的一篇報道認為,中國是同巴西爭奪美國市場的競爭對手之一,巴西應做好準備與中國競爭。
外國直接投資“迷失方向”?
就投資轉移方面而言,據全球著名的企業戰略管理咨詢公司卡尼國際管理公司2002年公布的《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美國有67%的投資者表示在拉美地區投資時對FTAA寄予厚望。盡管目前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累計僅占其對外投資的3%左右,但對中國來說,仍然高居各國對華直接投資的第一位。而高度依賴外資的拉美地區雖然也曾經表現不俗,但仍存在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方面是拉美強勁的對手。
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稱,中國是拉美吸引FDI的有力競爭對手。以墨西哥為例,FDI是促進墨經濟發展的主要源動力,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開始“棄墨選中”。卡尼公司2003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全球1000強公司非常堅定地把“FDI首選地”選在中國,這是中國繼去年后第二次蟬聯全球投資首選地,美國居第二,墨西哥排名第三。2002年僅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就有近280家外資裝配工廠關閉,其中3/4是撤資去了中國,這直接導致當地5萬人失業。因此可以預料,拉美國家將在FTAA建立后,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來自美國的FDI。
亞太經合組織“風光不再”?
若FTAA如期于2006年1月1日建立,并與EU、APEC形成全球貿易和投資三足鼎立的格局時,中國一些學者預期APEC將面臨挑戰,中國須重新定位和整合亞洲經濟。美國因為受自身的政治經濟的困擾、對拉美“后院”的傳統重視以及對APEC非制度化的清談而不務實的失望,對整合亞洲經濟的熱情必然有些冷卻,從而產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內部的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即美國在選擇貿易和投資伙伴時,會將美洲國家置于更優先的地位,對東亞國家顯然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擠出”。此外,由于亞洲經濟一體化明顯滯后于歐盟和美洲,并且美、日等大國對機制化的亞洲經濟合作態度曖昧,利益紛爭,而越來越多的亞洲開放經濟體則對北美自由貿易區表現出濃厚興趣。
中國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
中拉雙邊貿易額并不大,但一些拉美國家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如食糖、銅礦砂、大豆等已占到中國同期進口同類商品的1/3。何況十年來,拉美始終是與中國貿易增幅的前六大市場之一,應該說雙邊貿易潛力巨大。問題的關鍵在于,FTAA成立前,中國應采取何種應對措施來挖掘開發雙方的潛力,從而在FTAA建立后規避可能出現的競爭,真正實現“貿易伙伴關系”。筆者認為,下列一些措施可以作為參考。
●調整對拉美出口產品的結構。
要重點發展“雙高”產品,即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增加電子信息類產品及其配件的出口。
●利用好拉美現有的區域市場優勢。
如,南方共同市場中的巴西是中國在拉美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不僅國內市場巨大,更主要的是可以通過南共市協定免稅出口到其他成員,如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家。同時,巴西政府在稅收、土地設施等方面給予外資設廠許多優惠條件。
●與拉美一些國家先行建立自由貿易區。
韓國已于2003年4月與智利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是否也可以考慮,選擇與適當的拉美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這樣,不僅可以使中國在FTAA建成前在拉美擁有穩定立足的平臺,而且此后可以使中資企業具有一地設廠、輻射整個地區的優勢。
●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如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功建立,將是中國回應FTAA挑戰的一個有力措施。
閱讀背景
美國最早發起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倡議。1994年年底,第一次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召開,克林頓宣布完成前總統布什建立從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到南美火地島的自由貿易區夢想,34個美洲國家簽署了《維茲卡雅協議》,宣布將建立一個擁有近8億人口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決定立即開始建設美洲自由貿易區,并進一步決定不遲于2005年完成FTAA談判。古巴被美國排除在外。
1998年的圣地亞哥首腦會議后,組建FTAA的工作開始具有實質性的進展,成立了由各國貿易副部長組成的貿易談判委員會,并成立了九個工作組,負責相關領域的談判,以及三個非談判機構的特別委員會。
1999年11月多倫多貿易部長會議指示談判工作組準備FTAA文本初稿,供2001年4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六次貿易部長會議討論。隨后的第六次貿易部長會議和2001年4月魁北克第三次美洲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規定結束FTAA談判的最后期限不遲于2005年1月,執行FTAA協議不遲于2005年12月。
迄今為止,有關FTAA的談判已經經歷了三次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八次部長級會議和十多次談判委員會的討論,提交了FTAA第三稿文本。2003年11月,在邁阿密舉行的美洲自由貿易區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34國貿易代表一致通過了美洲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由于這一協議允許各國根據自己的意愿退出協議的部分條款,因而被一些媒體稱為“自助餐式的”協議。談判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和巴西這兩個美洲大國,分歧主要體現在談判所應囊括的領域。美國拒絕在談判中涉及農業補貼問題,而巴西則認為農業問題對包括巴西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對于美國積極推動的服務、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巴西方面則認為不宜納入談判。
2004年2月,即最近一次在墨西哥舉行的談判委員會工作會議上,34個美洲國家的代表又不歡而散。美國代表指責南方共同市場的主張“有失平衡”,在補貼問題上“缺乏靈活性”,尤其在農業補貼上“野心勃勃”。巴西代表團團長則認為,“分歧難以彌合”,“僵局已不可避免”。阿根廷代表團團長說,“南共市不簽對農業沒有好處的任何協議”。目前,各國在自由貿易區啟動的時間表、機制和具體的經濟貿易政策上仍存在嚴重分歧。在這次會議上,逐步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14國集團和以巴西為核心的南共市四國集團,兩大集團針鋒相對,互不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