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友好圈、經濟合作圈、軍事交流圈:以之為后盾推動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與20年前中國國際戰略和政策開始歷史性轉變時相比,新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的背景面臨著五個方面的戰略機遇和五個方面的戰略風險。
五大戰略機遇
經濟全球化和地區政治多極化趨勢明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在國際安全領域,恐怖主義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帶來的非傳統后果促使大國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同時,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尤其表現在歐洲地區和東亞地區。
大國合作的趨勢未變。雖然大國戰略關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和危險的因素(如中美戰略矛盾、俄法德與美在對伊手段上存在分歧),但由于合作領域非常廣泛,因此大國矛盾具有很強的可控性。
中國周邊形勢持續穩定。中國依托“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三種勢力”方面,與俄羅斯等國不斷加強多邊安全合作,穩定和改善了我國的西部安全形勢。此外,中國和國際社會一道,致力于推動印巴對話,促進了南亞局勢的穩定和發展。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在近年來突飛猛進,在經貿合作領域尤為明顯。在東北亞地區,中國與鄰國一樣主張朝鮮半島的無核化,并致力于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
國際政治中“反霸”和“護霸”的矛盾正在加劇。隨著歐陸國家(如法國和德國)自主化意識的提高、亞洲地區強國的崛起、恐怖主義成為全球公敵以及美國旨在穩固霸主地位的單邊主義政策的加強,國際政治中的“反霸”力量和“護霸”力量之間的矛盾逐漸清晰。世界多極化因反恐合作而面臨新的局面。
中國經濟出現一些人所說的“漩渦效應”。經濟“漩渦”也就是經濟“中心”。20世紀90年代后期逐漸出現的中國經濟“漩渦效應”更為明顯,趨勢越發不可扭轉。統計顯示,在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突破280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500億美元,成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
因此一些國家擔心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鼓吹“中國經濟威脅論”,原因不僅僅在于中國吸引了更多的外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它增強了中國國民對中國發展和民族復興的信心,增強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然而,這一經濟“漩渦效應”正是中國面臨的第五大戰略機遇。
五大戰略風險
中國的崛起引起各種國際力量的疑慮、恐懼、甚至敵視。中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客觀上對現存的國際政治、軍事、經濟格局造成一定的沖擊。9.11以后,中國經濟的“領跑”作用更加明顯。中國軍事現代化也刺激個別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敏感和警惕,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滿天飛。能否削弱和化解“中國威脅論”是中國面臨的第一大戰略風險。
大國實力對比明顯,大國關系的調整方向還不明朗。目前,美國的綜合實力是其他任何大國都不可匹敵的,其單邊主義政策受到了包括其盟友在內的國家的質疑和挑戰。圍繞國際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朝鮮核危機所出現的大國矛盾和大國合作交織在一起,進一步說明了大國關系調整的難度和廣度。作為新崛起的大國,如何在大國關系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是中國面臨的第二大戰略風險。
中美戰略關系的發展前景不明朗。一方面,在經濟和一些非傳統安全領域,兩國有擴大合作的意愿和潛力。另一方面,美國更多地將崛起的中國看成是一個“戰略競爭對手”,在軍事上采取預防戰略。美國借助臺灣問題預防中國崛起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中美兩國在新世紀“是敵是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還不明朗。這是中國面臨的第三大戰略風險。
在亞太地區,圍繞中國出現了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形勢。經過20多年的調整,亞太地區地緣政治關系已初見輪廓。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俄羅斯和其他歐陸國家越來越相互靠近,而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卻加強了軍事合作。9.11后,美國正在利用多邊合作加強其單邊行動,把勢力逐漸滲透到中亞地區。圍繞戰略物資和戰略通道,在南亞、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出現了激烈的地緣政治爭奪局面。
長遠來看,中國的地緣政治形勢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挑戰,而且這種挑戰是持久和深遠的。如何擺脫地緣政治的困境和壓力是中國面臨的第四大戰略風險。
兩岸統一問題久拖未決。臺灣問題的危險性和長期性制約了我國長期執行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隨著臺獨勢力的壯大和美國對臺政策的調整,祖國統一問題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干擾也越來越大。如何才能順利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國面臨的第五大戰略風險。
實施“三個圈”的戰略對策
在新世紀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將緊抓戰略機遇和化解戰略風險這兩大內容融為一體,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扎扎實實地實施“三個圈”的戰略對策。
首先,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爭取周邊國家對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國周邊地區建立“政治友好圈”。
在東北亞地區,為了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中國采取了積極的外交行動,在2003年8月底促成了“六方會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稱贊。在東南亞地區,中國與東盟在2002年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全面談判進程,中國還與東盟簽署了《關于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雙方在2003年抗擊“非典”過程中展開密切合作,進一步促進了政治互信。更為重要的是,2003年10月初,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并與東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把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南亞地區,中印關系明顯改善,2003年4月和6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和總理瓦杰帕依相繼訪華,兩國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9.11后,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患難之交”關系進一步加強。中國還及時提出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五點主張,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在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關系上,2003年5月底6月初,胡錦濤主席訪問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進一步加強了中俄、中哈戰略伙伴關系和中蒙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中國還積極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建設和各領域合作,進一步鞏固了國家安全。
其次,抓住歷史機遇,充分利用上述經濟“漩渦效應”,在周邊地區建立一個“經濟合作圈”。
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已全面展開。我們要努力鞏固10+3(東盟和中日韓)合作框架,積極探索深化經濟合作的路子和領域。我們要和日韓兩國一道研究建立三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進而與俄羅斯一起研究建立遠東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印度總理訪華后,隨著雙方互予優惠關稅安排,中印經貿關系迅速發展,雙方計劃在2005年將雙邊貿易額擴大到100億美元。上海合作組織已經開始將經貿合作納入議題,擴大與中亞鄰國和俄羅斯的經貿關系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三,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交流、對話與合作,從國家到地區,逐步建立“軍事交流圈”,這有利于削弱“中國威脅論”和緩解外部軍事壓力。
深化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反而有助于削弱和化解“中國威脅論”。2002年10月和2003年8月,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舉行了雙邊和多邊聯合反恐軍事演習;2003年10月和11月,中國還分別與巴基斯坦和印度舉行了聯合反恐軍事演習,這些聯合軍事行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和軍事互信。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尋求與周邊國家建立這三個互惠、互利和互信的“圈子”,并不是要搞軍事聯盟,并不排斥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全方位合作,恰恰相反,我們要以三個“圈”為后盾,大力推動與世界各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