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非法拘留我保釣人員
3月24日上午,當我七名民間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后,被日本海上保安廳人員扣留。準備返回釣魚島接回登島人員的船只也受到日本軍艦和飛機的圍堵。隨后,這七名保釣人士被日方移送至沖繩那霸,并受到非人道待遇。經中國政府反復嚴正交涉,被日方非法扣留的七名中國公民已于26日晚離開日本,安全歸來。26日,李肇星外長就此事件和臺灣問題與日本外相川口順子通電話,重申了中國對釣魚島問題的原則立場和嚴正要求。4月3日,他在會見來訪的日本外相川口時還就這一問題重申了我方的原則立場,并主張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彼此的爭議。但日本眾議院安全保障委員會3月30日又公然通過“有關保全日本領土”決議案,要求日本政府加強對釣魚島的警備。
釣魚島及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為維護中日友好大局,中方提出了在不涉及領土主權的情況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但日本方面卻不斷通過一連串“小動作”——在島上豎燈塔,建神社,升太陽旗,染指我釣魚島。這才有了海內外華人的新一輪“保釣”運動熱潮。“保釣”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吶喊。
中國與多米尼克國建交
3月23日,位于東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克國停止與臺灣的所謂“官方”關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至此,與我建交的國家已達165個。臺“外交部”被迫于29日宣布與多米尼克“斷交”。目前,臺灣當局僅剩26個所謂的“邦交國”,大部分是非洲和拉美的小國。
臺灣“公投”失敗收場,“大選”爭議仍在繼續
臺灣所謂3.20“總統大選”和“公投”已經結束,陳水扁雖然在一片造票疑云中宣布“當選”,但他的“公投”算盤卻遭臺灣民眾的唾棄,兩項“公投”案都因投票人數未能過半而作廢。這意味著陳水扁利用“公投”操縱“臺獨”勢力來煽動“臺獨”、煽動對大陸敵意的伎倆以失敗告終。當晚,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發表聲明指出:“臺灣當局執意舉行所謂‘和平公投’,試圖挑釁兩岸關系、分裂國家,公投結果無效。事實證明,這一非法行徑不得人心。任何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為抗議扁當局公然不顧“大選”中莫名其妙的“槍擊事件”與投票中的重重疑云等這一連串事件而悍然宣布阿扁“當選”,島內民眾在3月20日晚“選舉”揭曉后便持續在阿扁辦公室門前廣場進行抗爭,強烈呼吁“立即驗票”、“調查槍擊案真相”、“重新選舉”。但這一持續六天六夜的抗爭卻未獲阿扁任何善意回應,于是,國親聯盟在27日發動高達50萬人的“要真相、拼公道、救臺灣”大集會,以向陳施壓。在強大壓力下,阿扁對國親聯盟所提的“全面驗票”要求有所回應,但對調查“槍擊案”及因啟動“國安機制”致使20萬“軍、警、憲”未能行使投票權進行補救的要求卻閃爍其辭。為了加大壓力,國親聯盟又于4月3日組織五萬民眾隆重集會,繼續呼吁“還真相于人民”。國親聯盟指出,“全面驗票”只是整個“選舉訴訟”的一環,關鍵在“槍擊案”以及“國安機制”的啟動對選情的影響,這些疑點若無法“真相大白”,國親聯盟不會接受“選舉”結果。看來,這場“選舉”爭議難在短期內落幕。
美國人遭遇“費盧杰恐怖”
3月31日這一天,使美國人想起了他們在索馬里維和時遭遇到的“恐怖場面”:四名美國承包商在位于伊拉克境內“遜尼派三角區”核心地帶的費盧杰遭當地武裝分子伏擊并全部喪生。隨后,四人的遺體遭到了伊拉克人的瘋狂羞辱,除了被拖在汽車后面游街示眾外,其中兩人還被高高懸掛在橋梁上。4月1日,一個誓言為亞辛報仇的伊激進組織宣布對此事負責。消息傳出,美國輿論大嘩。美駐伊最高行政長官布雷默發表講話,表示不會讓死者的血白流。駐伊美軍將領更宣稱,將發動“超乎想象的報復行動”來懲罰那些肇事者。費盧杰居民反美情緒極端高漲,放言:只要美國人敢來,地獄之門就將為其敞開。如今,伊拉克似乎形成新一輪大規模的反美高潮。4日發生在伊境內的多起流血沖突就是今年以來駐伊聯軍與什葉派穆斯林間發生的首次大規模沖突,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其中包括九名聯軍士兵),約150人受傷。
英國首相布萊爾首訪利比亞
繼3月23日美國助理國務卿伯恩斯作為30多年來訪問利比亞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訪問之后,25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對利比亞進行訪問。這是利1951年獨立以來首次到訪的英國首相。對于英利兩國領導人半個多世紀來的第一次的握手,美英兩國媒體都寄予很高的期望,稱此舉打破了兩國間的外交堅冰,掀開了兩國關系的新篇章。有意思的是,就在美英高官訪問利比亞的同時,兩國媒體透露了可能給予利比亞的“實惠”。《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國政府已經決定解除對利比亞的部分經濟制裁。英國《衛報》則稱,布萊爾對利比亞的訪問將為英國公司獲得利比亞數十億英鎊的防務合同和石油訂單鋪平道路。
阿盟峰會57年來首次推遲
3月27日,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第16次首腦會議東道國突尼斯宣布,因阿拉伯國家間在有關民主改革的問題上分歧嚴重,因此推遲原定于本月29日至30日舉行的此次會議。阿盟峰會被視為阿拉伯世界最高級別的會議,東道國在會議召開前夕決定推遲舉行,這是阿盟成立57年來前所未有的事情。這次峰會原本是伊拉克戰爭后阿拉伯國家首腦首次“聚會”,加之巴以局勢因以暗殺亞辛而再度緊張,美國和歐洲國家又提出在中東地區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因而備受關注。阿盟秘書長穆薩曾強調,本次會議將是“決定性的”。但峰會卻在人們翹首以待中“流產”,這是許多阿拉伯民眾所不能接受的。阿拉伯輿論多數認為,走過59年歷程的阿盟已喪失原有的聚合力和號召力。3月28日,阿盟同意埃及承辦被推遲舉行的第16次阿盟峰會。
烏茲別克斯坦連遭恐怖襲擊
3月底,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突然遭遇連環恐怖風暴:28日夜間到29日,恐怖分子先是在首都塔什干制造連環爆炸,緊接著30日凌晨又在總統官邸附近與安全部隊發生武裝沖突,然后又有20名非法武裝分子當天在塔什干市郊被圍拒捕,并引爆身上的爆炸裝置自殺身亡。另外,塔什干附近的恰爾瓦克水庫大壩旁還發生一起汽車爆炸事件,所幸大壩沒有受損。截至3月31日,接連三天的恐怖襲擊事件已經造成4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至少30人被逮捕。烏總統卡里莫夫認為肇事者為烏境內極端組織“塔里爾”,但美國則懷疑是營地設在阿富汗的“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所為。

中國戰機首赴獅城展出
4月2日至7日,亞洲最大的航空展———第十二屆新加坡航展在新加坡樟宜機場隆重舉行。中國集合國內“重量級”航空武器裝備陣容首次參展,主打展品包括:完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新支線客機ARJ21的座艙段1比1模型;剛剛首飛成功的國產高級教練機“山鷹”;中巴合作的輕型殲擊機“梟龍”和國產新型殲擊轟炸機“飛豹”。
北約二次東擴,俄羅斯陷入重圍
3月29日,北約吸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以及斯洛文尼亞七國成為其正式成員,北約成員國由原來的19個猛增到26個。這是北約繼1999年3月12日吸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入盟以來的第二次東擴。此次東擴將大大改變東歐地區的地緣政治態勢,也直接牽涉俄羅斯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當天,俄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表示,北約東擴將觸及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不利于歐洲安全,俄將“極為嚴肅地”對待。俄《獨立軍事評論》更是刊登文章認為“俄羅斯陷入北約重圍”。的確,俄羅斯的擔心并非多余。據報道,丹麥的四架F-16型飛機已于3月31日抵達立陶宛,成為北約駐波羅的海國家的第一個常設基地。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撰文稱,俄必須修改自己的軍事理論,包括在核力量建設方面做出回應。在4月2日慕尼黑國際安全討論會上,他警告北約國家的國防部長,按目前狀態,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已經無力維持締約國的穩定和利益均勢。俄羅斯還會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北約將如何安撫俄羅斯?北約東擴后,歐洲安全有了更多保障嗎?這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