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案例之一:
世行小額貸款項目
向窮人提供信貸幫助是減緩貧困的一個有效手段,但由于貧困群體缺乏必要的自有資金,因而受到正規信貸的約束和管制。所以,通過小額信貸扶助貧困農戶、幫助其提高生活自立能力從而擺脫貧困,是當今發展中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扶貧方式。
中國扶貧基金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非政府扶貧機構,它與世界銀行聯手開發了有中國特色的小額信貸扶貧項目,以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1995年10月起,由世界銀行提供200萬美元的小額信貸扶貧項目在位于秦嶺、巴山之間的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試點實施。該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農業基礎十分脆弱,多數農戶處于貧困狀態。為有效幫助貧困農戶用好信貸資金,扶貧基金會與當地政府組建了扶貧自治中心,并且一起設計了一套標準嚴格、目標明確的信貸制度,層層負責的貸前審查與周密細致的貸后檢查保證了貸款質量。
小額信貸扶貧項目之所以進展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每半個月召開一次的扶貧自治中心全體會議。每次會議首先由專業人員系統講授實用種養殖技術,介紹有關市場經濟的知識和信息,而后農戶們自由交流種養殖經驗及心得體會。
雙柏村農民張維炎起初覺得扶貧貸款還要還本付息,心存顧慮,后來看到加入的村民紛紛致富,又通過旁聽會議加深了對項目的理解,終于下決心進行嘗試。加入中心獲得小額信貸后,他了解到附近要建一個魔芋加工廠,需要大量原料,便搞起了種植魔芋的項目。兩年下來,不但吃穿問題解決了,還購買了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蒿坡村農民汪從意1999年貸款1000元搞爆米花經營取得成功。第二年繼續貸款后,他又自己加錢購買了在當地比較昂貴但又十分需要的榨油機,搞起了“來料加工”的榨油項目,預計年凈收入可達7000元,生活蒸蒸日上。雙柏村的農民們說,如果所選項目合適、方法得當,每年貸款1000元至少能凈賺600~700元,多的能凈賺2000元左右。
持續五年的小額信貸,使貧困農戶們在經濟收入、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往日衣食不保、目不識丁的農民們,如今不但能夠吃飽穿暖,而且已經開始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
扶貧案例之二:
國際社會對非洲的援助
非洲是當今世界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在這個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的黑色大陸,貧窮和饑餓卻時時威脅著可憐的人們。
盡管外部援助不是非洲國家消除貧困的惟一措施,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減免債務和實行公正的貿易政策則是幫助他們與貧困作斗爭的重要手段。第三屆聯合國最不發達會議通過的《2001年~2010年支援最不發達國家行動綱領》呼吁發達國家采取切實措施,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援助并減免其債務。2002年6月在加拿大召開的八國首腦會議也把援助非洲作為一項重要議題。會議通過的《非洲行動計劃》表示,在未來四年里對非洲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再增加120億美元,免除22個非洲重債貧窮國家190億美元的債務,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貿易、增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改善醫療條件和開展艾滋病防治,等等。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愛爾蘭、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等國1/4以上的官方發展援助都用于援助非洲。
增加的發展援助主要投入到幾個重要領域,尤其是衛生和教育領域。在衛生領域,有的援助國又主要把援助資金用于消除小兒麻痹癥、艾滋病、結核病及瘧疾等疾病。例如,美國宣布今后五年將在12個非洲國家和兩個加勒比國家投入120億美元用于抵抗艾滋病。在教育領域,許多援助國都著力于提高低入學率國家的小學入學率。
此外,一些西方國家對非洲國家的債務減免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國家的財政負擔。加拿大已經承諾減免17個重債貧窮國所欠的11億美元債務,其中的14個國家是非洲債務國;德國減免的20億美元債務中有10億美元是非洲國家的債務;意大利承諾減免非洲重債貧窮國約45億美元的債務;日本已經免去了非洲國家所欠的近30億美元債務;科威特免去了4個非洲國家的債務;澳大利亞也免去了1個非洲重債貧窮國的債務。
國際社會對非援助的模式也有所改進。2002年6月,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2002年最不發達國家》的報告,提出了以增加窮國的決策自主權、將脫貧戰略的核心由結構調整轉變為可持續發展,以及改善國際環境等作為全球49個最不發達國家的脫貧新模式。其目標是通過宏觀經濟的增長、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融入全球經濟等措施,使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活水平翻番。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擴大各國的決策自主權,讓有關國家自己負責脫貧戰略的制訂、調整和執行,而不再由世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各國應確保經濟的快速和持續增長,使更多的窮困人口能分享經濟增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