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視野中的反全球化運動
《世界體系研究》
美國加州大學利佛塞德分校世界體系研究所出版
2004年冬季刊
Bruce Podobnik(美國俄勒岡州劉易斯和克拉克學院社會學系)
Thomas E. Reifer(美國加州大學利佛塞德分校世界體系研究所)
近現代世界體系史中,世界精英推動的資本主義體系在全球擴張,同時其所面臨的反抗的規模和強度也在上升———由地方到國家、由國家到國際。在資本主義體系全球化的兩個階段,反全球化運動有著不同的動力源。在第一階段(1870年至1914年),勞工、人權和環保運動呈現跨國之勢,并出現一批相關跨國組織。跨國社會運動令人驚訝地蓬勃興起,但其動力源在“中心”國家,因受種族主義傾向影響,未能向“邊緣”、“半邊緣”區域擴展,這是該階段反抗運動的脆弱性所在。在第二階段(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今),反抗運動第一次遍及“邊緣”、“半邊緣”區域。20世紀90年代后期,北方國家的反抗活動新網絡開始和南方國家更成熟的反抗組織建立聯系,反全球化運動實現全球聯合。
今天的恐怖主義
——戰爭的非對稱性
Herfried Münkler(柏林洪堡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政治學教授)
《國際政治》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出版 2004年2月刊
恐怖襲擊的威脅將決定今后幾十年的政治乃至經濟生活,因為不僅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技術進步國家與“其余國家”之間軍事能力的不均衡也在加大。恐怖主義并不是某一特定意識形態(如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所獨有的表現形式,而是越來越被處于弱勢的政治角色所利用。從根本上講,恐怖襲擊是一種非對稱戰爭,目標并非西方強國的軍事部門,而是其民用設施。作者認為應該從三個層面進行反恐斗爭:第一,民眾對于恐怖襲擊的反應要冷靜克制,因為恐怖襲擊的目標首先是現代社會人們脆弱的心理防線;第二,用警察和情報手段以及軍事行動限制恐怖組織的攻擊能力;第三,從內部分化恐怖組織,這是一種中長期才能見效的手段。
朝著負責的核不擴散戰略邁進
Carl Levin & Jack Reed(均為美國參議院軍備事務委員會成員)
《今日軍控》
美國軍控協會出版
2004年第1期
(1-2月合刊)
美國當前的核軍控政策引發了美政界和學術界的思考。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外交舉措,從否決《全面核禁試條約》、出臺《核態勢評估報告》,到制定“先發制人”戰略,背棄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美朝野兩黨以國際軍控機制遏制核擴散的共識。作者指出,美國當前核軍控政策的本質是要在增強美核能力的同時,以“鷹派”手段迫使別國放棄發展核武器;該政策無法有效阻止“無賴國家”獲取核武;針對后冷戰時代新威脅新技術的特點,美政府必須完善國際軍控體制,并以此為主要手段,輔之預防性外交,以應對日益升級的全球核威脅。
2004年俄羅斯經濟形勢預測
B.別茲魯科夫、Б.薩夫羅諾夫、Б.梅里尼科夫(分別為俄羅斯政府經濟形勢分析中心主、副主任、宏觀經濟與財政體系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家》 俄羅斯《經濟學家》雜志社出版 2004年第1期
俄羅斯2003年經濟運行情況良好,GDP增長6.7%。2004年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國民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制造業基礎的現代化和多樣化改造、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宏觀經濟環境的好轉、農業改革的深入,以及稅務、金融和財政體系的不斷完善。預計2004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6-5.1%,其中工業增長4.5-5%,農業增長1-2%。如果2004年國際原油平均價格為20美元,俄羅斯的出口額預計為1200億美元,進口額為780億美元,比2003年有所下降。國內投資將因為住宅建設的拉動快速增長,達到8-10%。居民失業率將維持在9-9.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