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韓國國會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彈劾總統盧武鉉動議案。之后,盧武鉉的總統權力被暫停,由國務總理高建代理。
一語釀災禍
3月12日,韓國國會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彈劾總統盧武鉉動議案。之后,盧武鉉的總統權力被暫停,由國務總理高建代理。這是韓國56年憲政史上第五次總統權限在任期內被停止,但總統遭到彈劾尚屬首次。這一事件震驚了韓國社會,也引起國際間的廣泛關注。
此次彈劾案的導火索是盧武鉉在2月24日所作的一次關于即將舉行的國會選舉的發言。盧武鉉在發言中表示“希望國民大力支持開放國民黨”。在野黨新千年民主黨認為盧武鉉的這一說法違反了選舉法,將他告到中央選舉委員會。3月3日,中央選舉委員會裁決認為“總統違反了選舉法”,并警告盧武鉉必須嚴格遵守“選舉中立”。3月5日,新千年民主黨發出最后通牒:如果盧武鉉在3月7日前不就此事向國民道歉,就將啟動彈劾總統程序,但遭到盧武鉉拒絕。3月8日,韓國檢察機關公布了對2002年總統選舉中非法政治獻金調查的中期結果,大國家黨收受了823億韓元(1美元約合1170韓元)非法政治資金,而盧武鉉陣營也收受了113億韓元。這無異于是火上澆油。
3月9日,新千年民主黨和大國家黨聯合向國會提出了由兩黨159名議員簽名的彈劾總統動議案。
韓國國會原定于11日對彈劾案進行表決,但由于支持總統的開放國民黨國會議員阻止而未能進行。朝野議員在國會進行了一夜的對峙。在投票前的最后關頭,盧武鉉表示愿意道歉,但為時已晚。12日上午,彈劾案投票表決在一片混亂中進行,271名現任議員中的195人參加了投票,結果是193人贊成,2人反對,超過了所需的2/3多數票(181票),彈劾案獲得通過。開放國民黨40余名議員當即宣布這是一場“國會政變”,并且決定集體辭職。
“改朝換代”的代價
盧武鉉此次被彈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正處于政治轉型期的韓國社會政治勢力的激烈沖突。彈劾案是以盧武鉉為代表的改革派同保守派之間長期以來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盧武鉉在2002年的韓國總統選戰中高舉改革大旗,贏得了大多數選民,尤其是年輕選民的支持,入主青瓦臺。上臺后他全力改造韓國現有的政治體制,試圖打破地區主義,實現全民參與政治。2004年2月《東亞日報》披露,盧武鉉班子在2003年曾制訂了一份名為《政黨改革項目案》的機密文件,文件提出“在2004年國會選舉時完成政界的改朝換代”、“把主要精力放在改變政界的基本框架上”等內容。從那時起一年來,韓國政界確實像這個文件預告的那樣,在進行全面的“改朝換代”:為了支持創立開放國民黨,盧武鉉不惜退出把自己送上總統寶座的執政黨新千年民主黨而成為一名無黨派總統;20多名議員因為腐敗等問題被拘留或成為調查對象;大批現任議員表示將不尋求連任。結果是金大中—李會昌時代政壇的主要成員“幾乎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綜觀這一時期韓國政壇的事態,彈劾案實際上是“反盧”力量的一次集中反擊。
即將于4月15日舉行的韓國第17屆國會議員選舉也是促使“反盧”力量決定“攤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次選舉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將決定今后一個時期里韓國政治的走向,為此各主要政治勢力展開了白熱化的爭奪。然而近期“擁盧”的開放國民黨獲得的支持率節節攀升。如果局勢不發生重大變化的話,新千年民主黨可能成為最大的輸家,因此它試圖將彈劾總統作為擺脫困境的契機,大國家黨也感到它在國會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威脅,立即響應。這樣,不久前還勢不兩立的兩大在野黨(也是當前在國會中最大的兩個政黨)在彈劾問題上結成了“反盧”同盟。
此外,盧武鉉及其政府對當前事態也負有相當責任。盧上臺一年多,雖然政治改革得到推進,但經濟持續低迷。盧武鉉雖大力倡導反腐,但自己卻與腐敗問題糾纏不清,他的助手和親屬多次卷入濫用職權和受賄丑聞,引起各界廣泛不滿。盧武鉉本人還多次在重大問題上出言不慎,招惹了不少麻煩。
負面影響已經顯現
彈劾總統事件對于韓國來說不啻于一場政壇“地震”,已經而且將繼續對韓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外交產生巨大影響。
首先,彈劾事件加深并且固化了韓國社會業已存在的嚴重分裂,使得韓國出現了前景撲朔迷離的“大霧政局”。總統遭彈劾后,韓國國防部長曹永吉稱此事已經“在最高軍事指揮層引發了危機局勢”,呼吁駐韓美軍絲毫不能放松警惕。3月13日,數百個市民團體和社會團體在漢城聯合組織了7萬多人參加的集會,反對國會彈劾總統并要求憲法法院宣布彈劾無效,還提出解散國會的要求。
彈劾事件還會對“4.15國會選舉”產生重大影響。彈劾案通過后進行的多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多達60%~70%的民眾反對彈劾。大多數韓國人反對彈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支持盧武鉉,而是對在野黨無視中斷憲法政治秩序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把彈劾當作政治斗爭的武器十分不滿。三大主要政黨的支持率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國家黨和新千年民主黨的支持率銳減,開放國民黨的支持率急劇上升,這是新千年民主黨和大國家黨所始料不及的,它們不得不承認,照此下去的話,將在一個月后的國會選舉中遭到慘敗。
經濟上,彈劾案通過后,韓國綜合股指、韓元對美元匯率、利率均呈下降趨勢,雖然到3月15日時金融市場已經基本穩定下來,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如果政治矛盾長時間持續下去,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加。
受到此次“地震”波及的還有韓國的對外關系,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對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進程和朝韓關系的影響。在第二次六方會談中韓國采取了相當積極主動的姿態,向朝鮮提出如果朝鮮以可驗證的方式放棄所有核武器項目的話,將向它提供能源援助。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國和俄羅斯的積極響應以及美國和日本的“理解”。但韓國政局不穩可能會給解決朝核問題的進程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至少在過渡期內韓國提出“大膽方案”的可能性較小。3月14日,朝鮮官方對彈劾事件進行了猛烈抨擊,稱之為一場“國會政變”,認為韓國政局進入了一個“不可預測的階段”。朝鮮還以韓國政局不穩為由,提議把原定3月15日在韓國舉行的朝韓政府間經濟會談改在朝鮮舉行,韓國對此表示拒絕,會談流產。
“大霧”一時難以散去
隨著國會通過總統彈劾案,韓國憲法法院開始了總統彈劾審判程序。彈劾審判的時限是180天,如果九名法官中有六人贊成彈劾,盧武鉉的總統職位將被罷免,否則彈劾案自動廢除,盧武鉉將恢復總統權力。
最引人關注的是憲法法院將在駁回彈劾案或贊成彈劾案中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另外,憲法法院在國會選舉之前還是之后作出裁決,也是非常敏感和重要的問題。如果裁決在選舉前作出,很可能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相反,則國會選舉的結果將是憲法法院裁決時很難回避的問題。
籠罩著韓國政壇的“大霧”一時間還難以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