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配額的取消,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10年,美國市場上將有80%的服裝來自中國。似乎所有跡象都顯示,在“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將翻開嶄新的一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紡織品與服裝協議》,2004年12月31日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對紡織品進口實施配額限制的發達國家同意取消紡織品配額、并最終全面撤銷的最后期限。盡管存在強烈反對的聲音,但是截至目前,WTO與各國政府均未批準重新審議這個議題,也沒有任何國家正式向WTO提出延期申請。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之一,必將受到此舉的深遠影響。同時,美國作為最重要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國,在“后配額時代”,將更加密切關注中國對美貿易形勢。
全球分享收益的歷史時刻
應該說,全面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限制,是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背離“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原則和規則,另搞一套以配額限制為特征的國際紡織品貿易制度的糾正;更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紡織品服裝主要出口國——廣大發展中國家,與身為進口國的發達國家斗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正是通過這種努力,發展中國家不僅與紡織品服裝主要進口國于1994年在WTO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達成了新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而且決定從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十年期間,將紡織服裝產品配額限制分階段、按比例進行削減。
有關人士分析,隨著2005年《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的全面實施,全球紡織品的貿易額將每年達到180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增長將位居首位。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也將從廉價的紡織品進口中受益。
機遇+挑戰:防線尤存
隨著配額限制全面取消最后時限的臨近,美國760億美元的紡織品及服裝市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國究竟又能從中分得幾杯羹?據有關統計,2003年,中國對美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大約為110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全部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的14%。隨著配額的取消,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10年,美國市場上將有80%的服裝來自中國,而目前僅為13%左右。似乎所有跡象都顯示,在“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墨西哥可謂是中國的老對手。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美國紡織企業紛紛開始南遷到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墨西哥云集了大批紡織服裝企業。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后,按照規定,美國不僅立即取消了對其實行的紡織品服裝配額限制,而且還給予了墨西哥進口關稅優惠。因此,紡織品成為墨西哥對美出口增長最快的商品之一。到1998年時,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的紡織品和成衣占美國進口量的13.7%(當年中國對美紡織品和成衣出口占美國進口量的7.4%),一度超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供應國。此后歷經數年沖擊,中國對美紡織品服裝出口才逐漸恢復到目前的水平。
在紡織品配額取消以后,看來形勢是對中國有利,可也不能低估墨西哥的競爭能力。在美國服裝市場上競爭最為激烈的褲子類商品中,有25%的市場份額被墨西哥所占有,而中國僅占1.4%。而且,2004年是NAFTA全面取消符合原產地規則的服裝和紡織品關稅的最后期限,而零關稅待遇的實施對于增強墨西哥紡織品和服裝對美國出口的競爭力將大有裨益。
此外,中美洲地區也是中國的一個潛在競爭對手。中美洲不僅以優越的地緣優勢、低廉的勞動力等有力因素成為美國重要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基地,而且在2004年上半年,美國與中美洲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如果該協定獲得實施,則意味著該地區紡織品與服裝出口也將獲得美國的關稅優惠甚至零關稅待遇。這對中國和其他地區的紡織品與服裝對美出口形成極大挑戰。
美國利益集團的壓力
近年來,隨著紡織類產品進口的激增,美國國內紡織及成衣業就業率持續下降。截至2003年4月底,美國紡織服裝行業就業總人數為90.4萬人。其中,紡織行業就業人數約40.9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減少了約2.7萬人;服裝行業就業人數為49.5萬人,為30年來新低。根據2003年美國的一份工業研究預測,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后,將導致更多美國紡織工廠倒閉,更多的美國紡織工人失業。
據悉,出于各種壓力和擔心,日前,美國117名參眾兩院議員分別向美國總統布什寫信,要求重新考慮將WTO有關紡織品與服裝配額限制延長至2008年后。盡管白宮很快拒絕了上述要求,但是對于美國有關利益集團的行動及言論,我們卻不能忽視。
特別是在配額取消后,如果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口激增,將會加大中美之間的貿易分歧,屆時,美方會迫于壓力,采取其他措施來應對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沖擊。
比如,采取反傾銷措施和動用“201條款”(該法規定,如經調查證實美國國內某一產業因進口激增而受到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總統有權采取進口限制措施并對國內受損產業實施補貼,以減輕產業面臨的外來競爭壓力,幫助其做出調整以適應競爭環境)。此外,還可訴諸于只針對中國的“特保措施”,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進行限制。實際上,2003年,美國已根據這項“特保措施”對來自中國的胸衣、袍服和絲織品等三種紡織品征收了進口關稅。
競爭將更加激烈
隨著配額限制的全面消除,中國與其他紡織品出口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會趨于激烈。隨著配額限制完全消除,紡織品出口國以較高價格獲得的所謂“配額租金”(由于配額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要支付相當于10%~30%的關稅配額租金),會隨著紡織品貿易的自由化而消失。這在一定程度雖然刺激紡織品貿易量的擴大,可是由于競爭的加劇,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在短期內貿易收益可能增長乏力,甚至下降。
與此同時,隨著配額的取消,國內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可能加劇。如何加強國內出口企業的有序競爭,避免競相壓價、自相殘殺,在這方面,我們要吸取以往其他行業的經驗教訓。以中國的大蒜出口為例,當初中國出口到歐洲等地的大蒜曾高達每噸上百歐元,但是由于國內企業競相壓價,結果使現在每噸大蒜出口價格近乎賠本。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不僅容易給一些進口國造成反傾銷的口實,而且使得中國出口商損失慘重。那么,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在“后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行業著實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