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的摩托車川流不息,形成一大“奇觀”。但由于環境污染嚴重,人們都戴上了口罩。
越南本是我們熟悉的國家,我們與它曾是“同志加兄弟”,也曾在邊境上刀兵相見。但是現在的越南已不是我們過去熟悉的那個樣子了。筆者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曾踏上過越南的國土,此后又多次去越南進行學術交流,對比其現在與過去,深感越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越南在經歷了長期抗日、抗法和抗美救國戰爭后,終于在1975年取得了國家的南北統一。統一初期,越南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和危機,如糧食供給不足、日常消費用品緊缺、通貨膨脹等等。為擺脫經濟困境,越南黨和政府果斷地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重工業為主轉向以糧食—食品、日用品—出口產品為主,因而逐步告別了短缺經濟。今天越南市場上的商品琳瑯滿目,既有越南自己生產的商品,也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憑票證定量購物的現象早已不見了。
變化之一:莊園經濟與私營企業
1986年12月召開的越共六大本著“正視事實,正確評價事實,說明事實”的方針,對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過程中帶有嚴重教條主義、“主觀唯意志”的方針和政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并提出了在堅持社會主義定向的前提下進行全面革新的主張,從而使越南經濟體制逐漸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從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支柱的單一經濟所有制轉向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煥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解放了生產力。
越南農村實行了承包制,優先解決糧食問題,在政策上允許農民在完成繳納公糧任務后按市場價格出售余糧。承包制使農民家庭成為自主的經濟單位,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9年,越南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并開始出口糧食。但由于農業商品化生產程度不高,農業生產力低下,因此,農民雖吃飽了肚子,但手中缺錢,于是農民進城打工,造成承包地的荒廢。在這樣的背景下,越南農村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莊園經濟。莊園聚積土地、集中資金、使用農機和先進技術從事農業的商品化生產。據越南學者稱,目前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已建立了12萬個不同類型的莊園經濟實體。
在城市則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實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國有企業數量已由1990年的1.2萬家減至2003年的3000余家。與此同時,個體和私人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僅2001年~2002年的兩年間,新注冊的私營企業就達3.5萬家,從農村到城市現在到處可見由個體和私人經營的商店、旅館、工廠等。黨員是否可以雇人開辦私營企業,在越南一直是存有爭議的問題,越共黨章雖仍明確規定黨員不能從事私人資本經營,然而實際上,越來越多的黨員在經營私營企業和莊園經濟。修改黨章只是時機和時間問題。
變化之二:從封閉到開放
越南所說的“融入國際經濟”,其實質內涵就是對外開放。越南曾長期“一邊倒”,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和貿易往來。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越南黨和政府接受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念,及時提出廣交朋友,實施全方位、多樣化的外交政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融入區域經濟和國際經濟,現己成為越南的國策,并己做了許多工作:
1987年頒布了外國投資法,并多次予以補充和完善;積極開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的金融合作關系,獲得了官方開發援助(ODA)和貸款;1991年越共總書記杜梅和部長會議主席武文杰率團正式訪問中國,宣布兩國關系正常化;1995年加入東盟(ASEAN)和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同歐盟(EU)簽署了雙邊框架協議;1998年成為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正式成員;1995年與美國實現了外交關系正?;玻埃埃澳旰炇鹆嗽矫蕾Q易協定;作為東盟的成員積極參加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合作對話,等等。這些重要的舉措使越南在國際社會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日漸成為受到區域和國際社會重視的建設性經濟合作伙伴。越南現在正積極爭取于2005年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屆時越南將在更大的范圍內實行對外開放,并借助外力進一步促進國內革新,加速推動越南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
在對外開放、融入國際經濟政策的指導下,越南在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據越南官方公布的數字,1986年,越南的進出口總額只有區區29億美元,而到2002年,越南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193億美元和165億美元。從1987年到2003年底,越南已吸引了5400個國外直接投資項目,其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額為410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達250億美元,創造了65萬個就業崗位。
中越雙邊貿易的發展也很迅速。2003年,中越雙邊貿易額約為40億美元,2005年可達50億美元。在出口排序中,美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目標市場,中國大陸排居第二位,而在進口排序中,中國大陸繼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韓國之后,排居第五位。中國企業對越南的直接投資增長明顯,截至2003年11月,中國對越南的投資項目288個,投資金額51億美元,位居世界各國和地區對越南投資的第16位。由于中國大陸的投資有些是經過香港,如果加上香港的投資,則中國位居第五位。
變化之三:人民生活改善
由于越南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使得人民就業和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有所改善。據越南國家統計局資料和中國學者在越南多個地區進行的訪談,80%以上的家庭認為自己的生活較比以前有了明顯改善。對于越南為“解決溫飽,減少貧困”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評價。越南學者曾告訴筆者,現在越南出現了“一家兩制”現象,亦即在一個家庭里,有人在國家部門或在國有經濟領域工作,有人在私營企業或在非國有經濟領域工作。這樣的“一家兩制”現已越來越普遍。此外,一些人除本職工作外,還可以從事第二職業,這些人的名義工資雖然不多,但實際收入并不少。
越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表現在多方面,最為明顯的現象是越南告別了“自行車王國”的時代,在河內和胡志明市等大城市,幾乎家家都有摩托車,甚至一家擁有多輛摩托車。中國摩托車雖然價格便宜,但越南人還是喜愛價格昂貴的日本本田摩托車,可以說摩托車基本代替了自行車,尤其周末和節假日,在路上奔跑的摩托車川流不息,形成一條條長龍,堪稱越南一大“奇觀”。除摩托車以外,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原裝的名牌小轎車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各種名牌家用電器更是應有盡有,不少人還蓋起了兩層甚至三層的小樓房,在河內出現了所謂的“富人區”。貧富差距擴大業已引起越共中央和全社會的關注。由于越南基礎交通設施比較落后,摩托車和汽車數量的日趨增多,不僅造成空氣的嚴重污染,也造成交通事故不斷,死亡人數急劇增加。
經濟發展分三階段走
當然,如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越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質量和效率不高;產品雖然日益豐富,但成本高、質量差、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控能力雖然有所增強,但行政干預多、管理能力差;國家投入雖然增多,但產出少;國家和企業雖然積極吸引外資,但利用外資水平不高、效果不盡理想,等等。尤其外國直接投資在1996年達到高峰后開始下降,2003年雖有所恢復,但也只有高峰時期的1/5。越南人均外國投資僅為中國的40%。由于國家管理不嚴和執法不嚴,官僚主義、貪污腐敗、走私等行為在許多地方和部門愈演愈烈。吸毒、賣淫、艾滋病等有所蔓延。
對于越南經濟與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與矛盾,越南決策者不予回避,而是采取措施加以解決。自1986年推行全面革新以來,越南經濟幾經波折,雖遭受到蘇東劇變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總體看經濟運行正常。特別是最近三年來,越南經濟表現不錯,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逐年提升,2001年為6.9%,2002年為7.04%,2003年達7.3%,預計2004年為7.5%~8%。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認為其經濟增長率僅次于中國,居東南亞各國首位。作為農業國的越南,從1989年起解決了溫飽問題,糧食產量從1986年的1800萬噸增至2003年的3450萬噸,達到了2005年的計劃指標,越南現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稻米出口國,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由于經濟持續的快速增長,2003年,越南創造了150萬個就業崗位,使城市失業率從2002年的6%降至2003年的5.8%。
為了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南政府制定了三階段的發展戰略: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05年,要求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7.5%,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95年翻一番。第二階段從2006年到2010年,其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工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40%~41%和42%~43%。第三階段是到2020年實現工業化,為早日把越南建設成工業化、現代化國家,實現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標而努力。越南黨和政府為確保三階段發展戰略的如期實現,已制訂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經濟合作仍是越南未來經濟發展的兩大基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