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六大以后,越南開始全面“革新”。由于越南農業和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民家庭戶經濟的發展仍受到許多制約,滿足不了農業和農村工業化、現代化的要求,以推動經濟的“起飛”。于是,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農民家庭戶突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框架,成立了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家庭莊園經濟,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商品經濟,以求自富。
在過去十幾年,莊園經濟在越南農村發展十分迅速,尤其南方各省,由于擁有相對多的土地,莊園經濟最為集中,發展最快,莊園規模較大。莊園經濟不僅土地規模比農民家庭戶經濟大得多,而且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家庭勞動力,并雇傭常年工和季節工,對生產的投資也比農民家庭戶經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的莊園投資上億越南盾。在越南農業和農村現已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莊園經濟模式,有農、漁、牧、林綜合莊園經濟;有畜牧或種植或果樹單一莊園經濟;有種植、畜牧及加工的混合莊園經濟。
從所有制角度分析,越南莊園經濟可分為農民家庭莊園經濟(這種類型占多數及主導地位)、國家莊園經濟、私人莊園經濟、股份莊園經濟、合作莊園經濟及國家職員莊園經濟等多種形式,目前,后面幾種形式的莊園經濟尚為數不多。
但迄今對何謂莊園經濟,越南黨和政府及理論界尚未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各方面的認識也很不一樣。越南經濟學者的基本表述有三點:1、生產要素規模要大于農民家庭戶,聚積更多的土地、資金和勞力;2、按市場經濟要求,實行農產品商品化生產,而不是為了自給自足;3、莊園主必須具有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直接參加生產和管理,并掌握產品銷售渠道,而生產的各個具體環節則由雇傭的常年工和季節工去承擔。
越南各方面不僅對何謂莊園經濟的認識不同,而且對莊園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出現的問題,認識也并不一致。多數人認為莊園經濟對越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開發和利用了農村的土地、資金和勞力的潛在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再調整;重新配置了人力資源,使勞動結構更為合理和有效;為加工工業提供了原料,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加強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經濟面貌。但也有不少人對是否應發展莊園經濟持有種種疑慮,認為莊園經濟的實質是私人經濟,擔心富裕了的莊園主將成為“囤田主”;認為雇傭他人為己勞動是剝削行為的表現,它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背離了社會主義定向的發展道路,最終將是發展資本主義農業。
上述疑慮和擔心并不是無的放矢。由于莊園主大量聚積土地,使一部分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造成一部分人富裕起來,而另一部分人卻陷入貧困化的境地,導致階級分化及農民彼此間矛盾加劇。更有甚者,為數不少的人,其中包括有職有權的干部和黨員用妻子及孩子等各種名義,侵占土地或以低價購置土地,建立多個私人莊園經濟(有的多達10~15個),通過土地投機和買賣撈取錢財;甚至有一些國家企業和私人企業以種種理由和手段向國家索取土地,而又不進行生產經營,使大量土地再次荒蕪。據河內國民經濟大學1999年的實地調查,在1994年~1998年的四年間,越南南方九龍江平原12省,沒有土地或者缺少農業生產土地(每戶0.2公頃以下)的農戶,比1994年增加了11倍,占總農戶的5.68%,造成貧富分化日趨嚴重。
由于存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歧,而一時又難以統一認識,越共中央和政府采取了先試點后推廣的政策,但鼓勵和引導莊園經濟發展現已成為越南國家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