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美國人最忌諱談“越南戰爭”,提之,則“談虎色變”,難受至極。越戰后很長時間內,美國朝野均反對向海外派兵,人稱美國患上“越戰后遺癥”。但是,今天的布什政府又重蹈“越戰”覆轍,陷入“越戰”式泥潭而不能自拔。
“越戰”創傷:無可奈何花落去
上世紀60年代,越南南方、老撾、剛果(利)和委內瑞拉人民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及其代理人的斗爭有很大發展;“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七十七國集團”的組成,更是第三世界力量崛起和日益成為一支影響巨大的獨立政治力量活躍于國際舞臺的標志。這些都嚴重動搖了美國在第三世界的霸權統治,美國政府稱這是“共產主義擴張”,它對越南南方的民族解放武裝斗爭尤為仇恨,稱之為“中國共產黨的擴張”,聲稱如不把防共前線放在越南,則只有在美國夏威夷或圣地亞哥防止“共產主義”了(約翰遜總統語)。因此,美國一度視中國為“主要敵人”,把東南亞作為“戰略重點”。
肯尼迪政府上臺的第二年(1962年)即發動了一場美國二戰后歷時最長、規模最大、耗資最多、失敗最慘的“越南戰爭”。開始投入兵力僅為6000人,后增至18.4萬余人,仍節節失敗,無取勝希望。肯尼迪1963年11月遇刺身亡,副總統林登·約翰遜接任總統,繼續推行擴大越南戰爭的政策,將戰爭“逐步升級”,直至投入54萬余人的軍隊。結果,美軍死亡6.4萬人,傷30多萬,耗資3500億美元,平均每月花費20億美元。如此重大的損失,使美國社會原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美國國內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使美國進入了一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衰敗沒落時期。
再者,美國發動“越南戰爭”是作為撲滅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措施之一。結果卻正好相反,在美國忙于越戰期間,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發展,他們反對帝國主義剝削,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要求建立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的呼聲和斗爭日益高漲,這些都嚴重沖擊著美國的霸權地位。
一場越南戰爭,美國遭受如此重大損失,可謂“丟了夫人又折兵”。美國1968年大選時,“越戰”成了中心議題。尼克松正是以保證“體面結束越南戰爭”的許諾贏得選票而入主白官的。尼克松上臺四年后于1973年1月同越南簽訂了《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并簽訂了關于在越南水域、港口、水道排除、銷毀美方所布水雷的議定書。同年2月,美軍全部撤出越南,灰溜溜地返回國內。這個過程成為美國一段極為慘痛的歷史。
“越戰”式泥潭:再一次頭破血流?
目前,美軍在伊拉克的行為已經招致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反對。伊斯蘭教是世界性大宗教中最富有戰斗性的,他們為了“抑惡揚善”,是不吝惜鮮血和生命的。正如美國一名州參議員所說,美國領導著一支基本上信奉基督教的軍隊在一個穆斯林國家作戰,只會加劇穆斯林世界對美國的仇恨,使更多恐怖分子(應是穆斯林教徒——筆者注)加入到反美大業中來。
伊拉克反美武裝分子偷襲駐伊聯軍和扣押人質等行動已使盟軍防線崩潰。向伊拉克派駐軍隊的各國政府面臨著要么立即撤軍,要么繼續追隨美國的抉擇。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人民要求撤軍的呼聲日益高漲,各派別之間的斗爭也愈發激烈,使得這些國家的政府難以應付,以美國為首的盟國聯軍防線正在解體。
盟軍力量無法依靠,美國也不可能依靠伊拉克人解決伊拉克問題。在“越戰”期間,美國政府曾在南越扶植傀儡政權,沒有奏效,現在布什政府依靠伊拉克人也不可能奏效。美軍扶植的伊拉克政府不能控制局面,美國組建和武裝的伊拉克軍隊和警察也無作戰能力。伊拉克警察和準軍事組織約20萬人,在面對反美武裝時不僅不進行抵抗,反而有的逃跑,有的將手中的武器裝備交給反美武裝力量。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肯尼迪和約翰遜兩屆總統沒有認識到失敗的現實,不敢承認失敗,一再增兵,不斷追加軍費,妄圖僥幸取勝,結果輸了個精光。現在的布什政府如果一意孤行,也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