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悶中的呼號
開放中的實踐
這句話,今天已為人們所熟悉。然而,70年前,它曾經是胡愈之拼著怎樣的力氣的呼號!毫不夸張地說,在30年代,這聲呼號就像沖出沉悶空氣的一聲嘹亮的號角,像劃破烏云包圍的一道尖銳的閃電,警醒了禁錮在新聞封鎖中的苦悶的中國青年。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從1934年9月16日創刊至今,它是《世界知識》的一面旗幟,一個信仰。無論遭受怎樣的時代變遷、政治風雨的吹打,這個信仰矢志不移,這面旗幟高舉不倒。今天,紀念《世界知識》創刊70周年,我們搬出一摞摞一沓沓的舊雜志,總共1396期。從創刊號翻起……
三四十年代的雜志紙張已經發脆、變黃,但是那些描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文字依然清晰、清新,那些對世界局勢未來走向的分析、論述和預測依然準確、犀利,激動人心,甚至還在被今天的現實所印證。在這一期上,重新刊登一些珍貴篇章,也是通過讀文知人來介紹一些已經故去的著名作者。既是溫故知新,更是為不忘前輩創業之偉大。
新中國成立后,《世界知識》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新的征程。毛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都對《世界知識》做過具體的指示。在創刊15周年時,周恩來總理發來賀信。“世界知識”這幾個刊頭字,便是周總理當年的手筆。
同時,《世界知識》面對的不都是坦途。
50年代,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和西方陣營嚴重敵視中國,特別是美國對中國采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其間爆發了朝鮮戰爭。在有限的空間和條件下,《世界知識》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我國所處的嚴峻的國際環境,表現了我國所采取的向蘇聯“一邊倒”的戰略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尤其對以下問題作了重點報道和評述:1953年朝鮮停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中印、中緬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最具影響的是,《世界知識》在1958年第20期上輯錄了毛主席的有關講話和文章,發表了毛主席《論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專輯,引起國內和國際輿論的巨大反響。
進入60年代,世界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中蘇關系惡化,美國僵硬的對華政策沒有松動。同時,亞非拉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世界知識》通過各個欄目,如毛主席親筆批準的“外論介紹”欄目、傳統欄目“列國志”、“國際扎記”、“問題解答”,還有獨具特色的“形勢圖解”,以盡可能活躍的形式描述我黨和我們對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認識。
任何輿論和對問題的看法都可能受所處時代的限制,帶上時代的烙印。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審視,那一段時期由于我國所處國際環境的惡劣和國內政治中嚴重的極“左”趨勢,《世界知識》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感染。
終于,《世界知識》也遭到極“左”勢力的打擊。1966年“文革”開始,《世界知識》被迫停刊;直到1979年才得以恢復。這次停刊歷時12年。
歷史上,《世界知識》還有過三次停刊。1937年斷斷續續被上海租界當局查禁達一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幾個編刊骨干流亡香港、新加坡,雜志停刊達四年;1949年3月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勒令停刊;同年5月上海解放,即復刊。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經歷“文革”浩劫后的《世界知識》在1979年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復刊———創刊號上的呼號終于得到實踐,“世界的中國”實實在在地走到世人面前。
此時,環顧我國對國際問題的介紹和評論,由于“文革”而中斷,人們對此的了解幾乎成為空白。《世界知識》責無旁貸地對整個70年代的重大國際問題作了回顧和縱深介紹,著重評論和分析美蘇兩霸的爭奪,世界維護和平力量的增長,南北關系的發展;其間對國際問題的基本知識的介紹涉及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
中國要重新了解世界,世界要重新認識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進入八九十年代后,《世界知識》力求以客觀、清醒的語言文字和思想觀點來談論當今國際形勢、國際格局和分析世界的走勢。80年代中期,《世界知識》在思想理論界是比較活躍的,率先組織討論時代問題,率先提出“我們正處于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率先在雜志上撰文預測“走向緩和的今后十年”;蘇聯解體后,《世界知識》用很多篇章闡述蘇聯解體的過程和原因,論證冷戰后趨向多極化的世界格局,描述這個格局下世界的動蕩不安,包括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的分裂和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外來干涉;近年來,更注重分析和報道周邊形勢,特別是中日關系、朝鮮半島局勢。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這不僅是呼號,不僅是一句話,更是一段充滿痛苦和奮斗的漫長的途程。《世界知識》堅持向中國介紹世界,在走向“世界的中國”的途程上竭盡綿薄之力。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了———也是鮮活生動的實踐。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中,開放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不能忽視的一分子。在剛剛閉幕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以最直觀、最火熱、最令人信服的32塊金牌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正如胡愈之先生所說:我們的后面是墳墓,我們的前面是整個的世界。怎樣走上世界的光明大道去,這需要勇氣,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識。
這就是《世界知識》所承載的光榮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