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中國彩電在美傾銷案成立。中國彩電將被加征高額反傾銷稅。
中國入世以來,國際反傾銷調查就高懸在上。中國彩電業在美反傾銷一案的失利,使中國彩電在被擠出歐盟市場后又將被排斥于美國市場之外。這樣的結果都與在入世協定書上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相關。誰都知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進程取得了重大進展,可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然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樣他們就可以借此向中國揮舞反傾銷“大棒”。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解決,中國經濟將繼續遭受重大損失……
中國市場化進程取得重要進展
市場經濟作為人類歷史上一種經濟制度,產生于近代,繁榮于現代。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即社會的生產與流通由市場機制自發地調節,但這種內在規定性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而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會不盡相同,不能把市場經濟標準絕對化和簡單化。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
第一,政府職能從服務于計劃經濟轉向服務于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政府收入、政府消費支出、政府投資、政府補貼占GDP的比重都處于較低的水平,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大幅減少。全社會各市場主體的生產主要是由企業和市場決定,指令性計劃限于極少數重要產品。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指令性計劃只局限于木材、黃金、卷煙、食鹽和天然氣五種。在農業生產方面,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對主要農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
第二,非國有經濟發展迅速,企業市場化取得突破性飛躍。非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國有經濟。目前,國家法規除對必須壟斷的少數行業明令禁止非國有經濟進入和對部分行業有一些前置審批的限制規定外,沒有對非國有經濟有特殊的限制性規定。企業的治理機制趨于完善,多元投資主體的格局已經建立。
第三,資本取得基本脫離對政府的依賴,以市場方式取得資本,占居了絕對支配地位。目前,具有國家計劃性質的預算內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低于10%,外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企業自有資金積累和上市公司股票融資等自籌資金達到70%以上。其中,直接融資是資本市場化的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中國股票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50%,遠遠超過了韓國、印度、巴西和新西蘭的水平,接近德國、意大利的發展水平。
第四,金融管制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化穩步提升。在資本項目方面,中國已實現了部分可兌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的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國已完全可兌換和基本可兌換的項目有12項,有嚴格限制和完全禁止的項目主要是禁止外資購買用人民幣標價的證券資產,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達到較高水平。
第五,市場體系全面建立,運作機制逐步完善。金融市場從無到有并日趨完善,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產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效地發揮著作用。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種機構類別、多種組織形式和多種服務方式的中介組織體系。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也在不斷改善與加強。
特別要指出的是,中國通過三次修改憲法,已明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熏確立了市場規則,規范了市場主體行為,明確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中國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
商務部曾經委托一研究機構對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進行測度,這項研究以政府行為規范化、經濟主體自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貿易環境公平化和金融參數合理化等作為測度體系,立足于中國入世以來所面臨的新的國際經貿環境,借鑒美國傳統基金會測度自由化指數的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至2001年底已達到2.51,折合成百分比為69%。據此判定,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外在推動,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在2003年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另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報告和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經濟自由度報告,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領先于俄羅斯。
對于中國經濟體制的認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在1995年就評論說,中國傳統的中央計劃體制所固有的扭曲和僵化正在得到有效的克服和減少,以市場信號為基礎,按照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進行決策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一個充滿生機的非國有經濟部門,以其創造了3/4的工業產值和2/3的GDP而成為經濟的主導部門,整個國民經濟更加開放,并通過貿易和投資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為何得不到國際承認?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主要已按市場經濟規則運轉。既然中國已經加入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世貿組織,為什么“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又一直困擾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起源于冷戰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待遇、反傾銷和反補貼問題上,對傳統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一種歧視性做法,也是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于意識形態考慮對社會主義陣營的“特殊”做法。美國在其1930年關稅法、1979年貿易法和1988年綜合貿易法中明確定義了“非市場經濟”概念,即共產主義國家實行的經濟制度,隨后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紛紛效仿,在國際上逐步形成系統的“非市場經濟”反傾銷體系,并最終將其納入多邊貿易規則,體現在世貿組織《反傾銷協定》中。作為法律技術用語,“非市場經濟”是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反傾銷案發起國的調查當局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計算所謂正常價值,并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相應原始數據。
然而,由于勞動力價格不同,第三國生產同類產品所需成本也不相同,由此計算出來的傾銷幅度易被高估,使出口國遭受不公平待遇,蒙受不應有損失。
中國一直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1979年,歐共體首次在對中國糖精的反傾銷中使用替代國計算傾銷幅度,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緊隨其后。1998年4月7日,歐盟通過決議,將中國從其反傾銷政策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除去,給予中國介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之間的“特殊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在反傾銷個案中給予中國個別達到其標準的涉案企業市場經濟待遇。但歐盟規定的五條標準十分苛刻,迄今,中國僅有數十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
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從大局出發,在特定條件下接受了西方國家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提到,“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15年內,企業在受到反傾銷調查時必須提供證據證明有關產業和產品的生產在中國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否則就按非市場經濟對待,以第三國作為替代國裁定是否構成傾銷以及傾銷幅度大小”。目前在所有147個世貿組織成員中,只有中國受到這種歧視性待遇。“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提出和運用,表面上是個法律問題,實際上卻有其長遠深刻的政治背景。雖然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自由化指數遠遠領先于俄羅斯,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也好于俄羅斯,而且俄羅斯甚至不是世貿組織成員,但歐盟卻于2002年正式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以說,“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提出與應用既有經濟上對傳統計劃經濟國家的防范,也有政治上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排斥,一定意義上是冷戰思維的產物,它直接關系到美、歐等世貿組織成員對華所有反傾銷案的處理,并已成為制約中國企業應訴的核心“瓶頸”和最大障礙。
首先,“非市場經濟”地位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應訴中處于極為不利地位。頻繁的不合理的反傾銷不僅影響中國顯在的出口市場,如中國彩電由于被征收不合理的高額反傾銷稅,目前基本被排斥在歐盟市場之外;而且由于反傾銷的擴散效應,使中國出口產品在市場轉移過程中在其他地區也遭受重創,影響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
第二,由于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存在,客觀上刺激了某些世貿組織成員的國內相關產業對中國產品提起更多的反傾銷申訴,同時打擊了中國企業應訴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當前,在全球范圍,平均每七起反傾銷案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國產品,中國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
第三,“非市場經濟”地位否認中國建設市場經濟的成果和現狀,影響了中國國際形象。雖然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規定15年內仍然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但這只是中國在權利上作出的一個讓步。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存在,扭曲了中國的比較和競爭優勢,使中國投資貿易環境缺乏可預見性。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更大意義在于,中國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成就,獲得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承認。
第四,由于“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存在,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額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將會進一步增加。目前,各國對華反傾銷的重點是輕紡產品,但隨著雙方水平分工的深化,將會產生競爭性產業的摩擦,隨著中國出口結構向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轉移,預計各國對華機電產品的反傾銷力度會加強,從而影響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此外,從歐美各國制定的市場經濟標準中我們看到,“非市場經濟”條款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條款,更是一個對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行制度性約束的條款。這意味著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調整、改革和建設中,不僅會由于中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引發與發達國家的宏觀經濟摩擦,也會由于改革開放的快慢,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與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不同而引發制度摩擦。
第五,對中國政治經濟形成越來越大的牽制。反傾銷是一種被世貿組織認可的變相保護措施。如果西方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將意味著中國對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應對能力大大增強。世界上一些國家,特別是與中國有眾多貿易利益關系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明顯感到中國迫切需要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爭取公平待遇,他們已經開始利用它來牽制中國,牟取最大政治經濟利益。今后,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我們要求市場經濟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行動越來越多,西方發達國家的要價可能會不斷提高,范圍也會擴大,我們受到的牽制也將越來越多,付出的政治經濟代價也會更加高昂。
有為才能有“位”
今年以來,中國在各種場合多次要求一些重要的貿易伙伴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4月14日,新西蘭宣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從而使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在發達國家中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來訪的美國副總統切尼時,正式向美國提出了“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4月16日,正在中國訪問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表示:“歐盟正在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研究,6月底將會有初步判斷”。5月15日,新加坡宣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5月30日,馬來西亞宣布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許多國家已在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做出了積極表態。6月3日,美國商務部將就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舉行聽證會。
盡管中國在“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已取得積極進展,但全面、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存在一些突出困難。有為才能有“位”,新西蘭率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讓我們看到了這項工作的初步成效。可是我們必須認清我國貿易摩擦增多的客觀趨勢,正視現實,用好用活世貿組織規則,就“非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加大對外談判和磋商力度,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同時建立健全應對機制。
在目前不利的條件下,企業要改變經營理念和營銷思路。長期以來,一些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把重點放在出口數量和價格上,對以質取勝的戰略重視不夠,對提高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重視不夠,對塑造自己的品牌重視不夠,而是過多地強調價格競爭優勢,其結果是企業之間削價競爭導致進口國的反傾銷。中國企業在對外競爭中,低價搶單、相互指責等不正常經營現象屢見不鮮,對行業損害很大,造成行業整體競爭力下降。只有通過企業真正改變經營理念,加上中介組織得力的協調,才有希望較好地解決反傾銷和反補貼所面臨的問題。
要充分發揮有關行業協會的中介作用。目前,中國行業協會還遠未發展到對企業形成有效約束力的階段,尤其是不少行業協會還帶有行政色彩,在實際工作中更多只對政府負責,不為企業負責。所以完善行業協會的功能,通過行業協會的協調,將相應的出口價格限制在一定的彈性幅度之內,若出現以過低價格搶單就對其處罰甚至限制其出口,這對降低反傾銷和反補貼風險、爭取企業乃至國家的市場經濟地位大有好處。在反傾銷和反補貼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政府的直接參與。正是由于認為中國政府在市場中發揮過大的作用,西方國家才不愿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對外交涉和案件處理中,政府的作用是提供環境,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而企業需要聘請律師訴諸法律程序。行業協會要積極指導企業在反傾銷和反補貼個案中進行抗辯,在個案應訴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為中國全面推動解決反傾銷和反補貼中“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打下良好的開端。
政府要恰當處理好內部調控與對外經貿的關系。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們必須要根據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控手段。這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給我們提出的內在要求。與此同時,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此前所沒有遇到過的外部訴求。正因如此,許多此前看起來只是針對國內起作用的市場措施,會在不經意間給國外某些國家和地區帶來出乎意料的影響,對歐焦炭出口配額正是基于這樣背景?穴參見本期財經剪貼第1條?雪。在不斷摩擦和積極應對中取得收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內外兼顧,是我們爭取獲得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一環。
積極探討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關于“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在談判中的權利減讓。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同時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在國內法上列明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如果某一個成員對中國的裁定不公正,我們就有可能將它告到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事實上,現在各個國家關于市場經濟的標準不一樣,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某一家企業在歐盟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在美國卻沒有獲得。如果出現這樣一個結局,就可以考慮提交到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律師界和政府交涉,爭取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對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做出明確量化。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最大受害國。“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確定產品傾銷幅度時一個重要概念。而中國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成為中國應訴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一個重要難題。因此,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對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做出一個明確的量化認定已成為當務之急。當前,學術界對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認識可謂眾說紛紜。如果社會研究力量能夠深化“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研究,突出市場化程度測定指標選擇標準的國際可比性,就能夠提高在理論上、學術上的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因為有了國際可比性的好處是市場化測度最后可轉化為爭取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這對應對國際反傾銷和反補貼非常有意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則是一致的,這是進行可比性的基礎。當然,專題調研也要力爭反映中國的特點,考慮到中國是轉軌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和發展中國家。
閱讀背景一
歐盟認定市場經濟的五條標準
1.生產投資、銷售、投資方面的價格成本,要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沒有國家干預,主要生產要素的成本基本反映市場價值;
2.一套用于所有場合的,按照國際會計標準審計的財務賬薄;
3.生產成本和財務狀況,包括資產的折舊、勾銷賬目、易貨貿易、債務的償還等,按市場經濟法則進行,沒有受以往非市場經濟體制的顯著影響;
4.企業在法律保護下經營,受到《破產法》、《公司法》等的約束,企業成立或關閉不受政府干預;
5.匯率遵循市場規律。
閱讀背景二
美國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開聽證會
美國東部時間6月3日,美國商務部就是否應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首次展開了五個小時的聽證會。美國商務部負責進口管理事務的助理部長詹姆斯·約克哈姆主持了會議。
據消息人士透露,參加聽證會的美方小組成員來自美國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國務院、財政部、勞工部。美方代表認為,雖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確實取得了進展和成果,但離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還有距離。中國駐美使館商務參贊戴云樓代表中國政府陳述了中方的立場和觀點。據悉,勞資和匯率兩項標準將是美國政府衡量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重點考慮的問題。
閱讀背景三
歐盟在反傾銷中分別給予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五條標準
1.對于三資企業來說,企業可以自由匯回資本和利潤;
2.企業可以自由決定出口價格和數量,以及銷售條件和條款;
3.企業大部分股份屬于私有。擔任董事或主要管理工作的國家公務員必須占少數,除非企業能夠充分證明其不受國家干預;
4.匯率隨市場匯率的變化而變化;
5.如果出口商被給予分別裁決,則國家干預不會導致對反傾銷措施的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