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外流(Brain Drain),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向發達國家,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印度是發展中大國,同樣也是一個人才外流的大國。印度的人才外流問題之嚴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才外流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個向西方輸送高級人才的凈出口國”
印度大規模的人才外流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印度經濟、社會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印度的人才外流現象有增無減。早在1971年,印度科學和工業委員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印度有三萬名工程師、醫生和科學家滯留國外,其中工程師占了一半。在這三萬人中,擁有博士學位的5000人,獲得過各類專業研究生證書者1.2萬人。據有關資料統計,截至上個世紀80年代末,印度外流的科技人才達到30余萬人。而到了2000年,這一數字上升為54萬。截至目前,印度外流的科技人才總數已近60萬,其中包括正式移民海外的4000名知名度較高的專家學者。印度最著名的理工大學、由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全國陸續建立的六所“印度理工學院”,其學生畢業后80%流入美國。
IT業是近年來印度發展最快、也是最令人矚目的產業,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印度IT人才外流問題尤為嚴重。僅1996年~1998年間,印度每年畢業的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中,有近80%到發達國家謀職或留學。印度每年僅流入美國的IT人才就達25萬名以上,占美國從事IT產業人才的1/3。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在美國硅谷的工作人員中,大約38%的人來自印度,而他們中間有不少已成為這些高科技企業的領導人。據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娜·薩克斯尼安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印度人領導著美國硅谷的2000個企業中的40%,而這些印度人中的一半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因此,美國比較教育學家羅伯特·阿諾夫把印度稱為“一個向西方輸送高級人才的凈出口國”。
科技領域的“殖民地”?
2003年聯合國在關于人才發展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憑借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吸引大量包括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由此給印度造成的損失每年達20億美元。印度IT業的驕人業績為世人矚目,但IT人才的大量外流也對印度IT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前不久,印度全國軟件及服務公司協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今后兩年印度IT業的發展需要14萬名專業技術人才,到2008年將需要220萬名軟件技術人員和160萬名硬件技術人員,但按照目前的人才流失速度,今后十年內,印度IT業的人才缺口將達到100萬。印度人在談到人才外流問題時曾有一個比喻:“牛的嘴巴在印度,乳房在外國;喂養它的是印度人,而擠牛奶的卻是外國人。”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人才外流給印度帶來的損失。印度前鋼鐵與礦產聯合部長K.C.潘特在談到包括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現象時曾指出:“人才外流的實質是一個國家花費大量錢財培養出來的人才,到頭來把他們的教育收獲奉送給別的國家”,“問題不僅是一個國家得不到它本來該有的這種回報,而且是一個實際上擔負不起這筆經費開支的國家,在幫助那些付得起更多教育經費的國家辦教育。這真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違背常理的問題”。印度有的學者在談到人才外流問題時甚至將其上升到使印度成為新的“殖民地”的高度。他們說,當年印度在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時是對外出口棉花,現在則是輸出工程師。在全球洶涌的IT浪潮面前,印度將面臨著又一次淪為科技領域“殖民地”的危險。這種說法固然有些危言聳聽,但也說明人才外流問題的嚴重程度已經引起了印度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然而,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事物往往有兩個方面,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人才外流給印度帶來的不全是損失,應該說,印度這些年經濟的持續增長尤其是IT業的飛速發展與海外印度人將資金投向國內和通過各種渠道對祖國進行幫助不無關系。流向國外的印度人在事業獲得成功后,紛紛攜帶資金、技術、合同等回歸故里尋求發展,或者是充當“紐帶和橋梁”,以“啞鈴”模式帶動祖國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投資高潮中,海外印度人對祖國的直接投資接近六億美元,占同期外商在印度直接投資總額的30%。斯坦福大學的一位經濟學家稱,目前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人達30多萬,去年他們的總收入達到600億美元。他說,這些印度人大多把賺來的錢用于投資印度,投資的速度為平均每人每年20萬美元。除了將個人資金帶回祖國進行投資外,海外印度人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公司里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印度人,還能借助其影響、利用各種關系,說服他們所任職的公司在印度投資,將更多的資金引入印度本土。海外印度人給祖國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先進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甚至還有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各種商業關系。印度IT業的成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點。在2000年,印度僅軟件出口一項就超過了63億美元。
所以,針對聯合國在2003年報告中稱“印度每年因人才外流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印度人力資源部長喬希博士在聯邦議會回答議員們的質詢時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提出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正如當年被稱為“計算機總理”的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所說:“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者60歲回國,我們也并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是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現在,隨著印度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條件的不斷改善,原先流出國外的人才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悄然回來。“印度人才開始回流”已經多次成為印度甚至美國主流媒體談論的一個話題。那些過去爭相到美國去尋求發展的印度人才,現在已越來越多地開始回國創業。也許,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最能說明問題:“‘美國夢’醒了,而‘印度夢’———在自己的國家淘金和施展才能的夢———卻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