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進入低息時代,老百姓對存款的熱情也淡虞了許多,不少人開始將并不算很多的存款從銀行取出,轉而投向股票、房地產、古玩以及郵票、錢幣等市場,但真正能“淘”到全的只是鳳毛麟角,更多的人則是跌得頭破血流。因此,對于我們這些低收入者而言,在低息時代學會穩健理財方是上上之策。
學會穩健理財,首先要調整投資的收益預期。有什么樣的心理預期就會做出什么樣的投資決定,目前很少會再有年收益超過20%的投資項目了,即使是 10%也相當少見。理財專家認為,一般冢庭應當將收益預期定位在5%~8%之間,這已經是儲蓄投資2-3倍的收益了,而且投資風險相對較小,符合穩健理財的原則。其次學會做投資判斷,對即將投資的項目能做出正確的分析,正確估算其投入與產出比,合理預計其風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調整措施。有的投資者存在4個誤區:
誤區1:承擔了自己無力承擔的風險。比如,50多歲的客戶,開始準備養老或看病,因而把資產集中到收入類型上,基金股票只是一種點綴。
誤區2:過于規避本金損失的風險,投資于低風險資產,結果無法抗拒通貨膨脹對自己資產的侵蝕。舉例說,對年輕白領而言,在準備買房等重大支出的時候,把錢集中到債券上,隨時準備變現,這個方案并不適用。另外需要強調的是,風險承受能力不僅受客戶心理感受的影響,更受預期目標、家庭責任的限制甚至推動。比如,孩子要出國留學,謹慎的家長就不得不承擔大一些的風險,以換取大一些的利潤。
誤區3:很多朋友對保險有不正確的認識,只把保險作為投資工具,而忽視保障作用。如果缺少保障型險種的話,家庭收入創造者一旦出現傷病死亡,家庭經濟就會崩潰,買房、留學等夢想就無法實現,貸款買的房子也可能被銀行收回,可謂雪上加霜。
誤區4:現在很多投資者追求時髦,在對新的東西沒有弄清楚之前就貿然進入,比如信托產品,有的媒體舉例說很多老人把信托當成債券來買。其實,信托類似于基金,有本金損失的風險,老人是無法承受這種風險的。而且,它的收益率只是預測的,信托公司并不以自己的資產作為擔保,政府擔保又不合法。再比如,最近的外匯炒作也比較熱門,很多人投入很大的精力。其實,從理財的角度來講,外幣只能是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作為理財手段其收益并不是很大。 專家制定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投資模型,可供參考:
1.將扣除了生活必需費用的資金看做一個投資整體,將其中的30%~40%進行銀行儲蓄。儲蓄方式可以做出如下安排:選擇年限較短的儲蓄品種,適當的時候轉向高收益的國債或債券,可以減少利息損失。有孩子的家庭應當盡量選擇教育儲蓄,獲得免征利息稅的優惠,提前支取可按照同檔次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將儲蓄的金額由小到大進行細分,萬一需要提前支取,可以動用金額較小的存折,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2.可以將30%的資金進行實物投資。比如房產等項目,既可以作為長期投資以獲得將來更大的收益,也可以作為短期投資轉手致富。當然,這些項目的資金投入量比較大,可以考慮和別的家庭進行聯合投資,一方面是分擔風險,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投資能力的需要。
3.將15%的資金用于商業保險,提高對家庭的保障能力。
4.將剩余的資金投入到投機性理財工具上。比如股票、彩票,這是一種“四兩搏千金”的投資策略,用最小的代價爭取最大的投機收益。退一步講,萬一投資失敗也不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這種投資模型》匕較適合普通家庭進行理財,但是不能急于求成。有人說,投資理財猶如馬拉松運動,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這句話頗有道理。
對一個普通收入的家庭來說,家庭綜合理財包括開源和節支兩方面。其中,節支更為迫切。家庭支出按先后順序可分為3部分:一是固定支出,二是可變支出,三是享受支出。節支主要是節約第三部分支出,而不是壓縮合理支出。
(編輯/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