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位于微山湖畔的“六四”農場采訪,與一位老司法干警交談時,聽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一座古剎新來一個小和尚,第一天值更,陪他值更的是一位眉毛雪白的老和尚。去禪房之前,老和尚遞給小和尚一個古色古香的木魚。小和尚接過木魚之后,反反正正地看了看,左手右手地掂了掂,又低頭聞了聞,好奇地說:“真香啊!”
老和尚說:“佛門圣地,香火鼎盛,哪能無香呢。”
“我說的是木魚,”小和尚認真地對老和尚說,“師傅,您聞聞這木魚,有一種濃濃的香味,可能是沉香木的吧?很貴重吧?難道您沒聞到嗎?”
老和尚定睛看了看小和尚,不再言語。
待走進禪房,坐定之后,不等小和尚敲擊木魚,老和尚就嚴肅而和藹地對小和尚說:“你甭敲了,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你六根未凈,塵心繁重。凡是一心一意的出家人,皈依佛門,四大皆空,無論什么樣的木魚,在他們看來,只是佛事的用具,絕不會想到它的氣味和價值的……
講完這個故事,老干警從他的辦公桌上拿起一塊棗紅色的驚堂木,微微笑著對我說,這塊驚堂木就好比老和尚的沉香木魚。我經常把來這里勞動改造的犯人叫到我的辦公室里談心,關鍵的話頭上,驚堂木一拍,審視一下他們的眼睛,基本上就能窺探到他們的想法和心靈。對那些認清錯誤、有悔改之心的犯人,我會特別的關照,力爭讓他們加分減刑,早日回家,回歸社會、重新做人……
老和尚的沉香木魚和老干警的驚堂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小小的木器,觀察審視對方的心之靈光、心之跡象,從而判斷對方的人格、心性,確定對方的歸屬。自然,也影響到對方的前途和命 (編輯/潘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