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治、經濟和習俗等方面的原因,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通用至今。
巾幗:本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頭巾及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晉書》。當時諸葛亮代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不予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司馬懿還不如一個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道服,故代指道士。
圖圈:和尚穿的斜襟對開服,故代指和尚。
青衿: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曹操的《短歌行》中曾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今代指讀書人。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黃裳:黃色是社稷壇五色土中央的顏色,最尊貴。裳是裙子,下身穿的,穿著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黃裳”還有太子的別稱之說。
布衣:《鹽鐵論》中說:“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絲,其余則麻布而已,故命曰布衣。”是相對做官的人而言的,常有一介布衣之戲言。
麻衣:衣其實也是布衣,但詞義不盡相同,古代讀書求官的士人多穿麻衣,所以麻衣又作赴試求官的人的代稱。 青衣:古代婢女、丫環多穿青色衣服,于是人們便多以“青衣”稱婢女、丫環。
黃冠:道士用黃冠束發,黃冠用金屬或木類制品涂成黃色,所以叫黃冠,后來人們通常稱道士為“黃冠”。 紈袴:紈袴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挎來形容富家子弟。
褐: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編制成的短衣。它是古代貧賤者穿的,所以用來代稱貧賤者,為了避免混淆詞義,后改稱褐夫。
紳:古代士大夫系在衣外的大帶子,帶子余下的部分垂在腰下作為飾物,所以叫做“紳”。因此,紳就成了官員或者做過官的人、有資望的人的代稱,如鄉紳、豪紳。
圈紳:措是插的意思,把笏插在身上是朝廷大臣朝見皇上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因此“措紳”就成了朝廷命官的代稱,又寫作“縉紳”。
左衽:衽者,衣襟也。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民衣襟向右掩,而某些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與中原的人正相反,因此“左衽”就成了受異族統治的人的代稱。陸游《感興》詩:“遺民論左衽,何由雪煩冤”中的左衽便是這個意思。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有食客3000多人,凡是上等賓客穿的鞋子都綴有明珠,因此珠履就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
袍澤:袍和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詩經》無衣篇中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的句子,形容戰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因此袍澤就成了將士、戰友的代名詞。
荊:原是指一種灌木,東漢時梁鴻家境貧寒,曾為人打短工,但妻子孟光卻十分敬重丈夫,逢夫回來,總是把備好的飯食舉案齊眉。平日里盂光荊釵布裙(用荊枝代替發釵、穿麻布裙子,因此舊時丈夫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山荊”“拙荊”或“荊室”,固然是表示自謙,但骨子里卻有自珍自愛的意思。
綠帽子:古代歷來以綠頭巾、綠衣裳為賤服。元、明時還規定娼家男子戴綠頭巾、綠帽子以表示羞辱。因此,后來稱妻子有外遇者為戴綠帽子。 此外,還有很多以服飾代稱人物的詞,如:“裙衩”、“紅袖”、“珠翠”、“環佩”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