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欣賞書法藝術珍品,習慣將枯筆運墨留下絲絲痕跡的書體稱作“飛白書”。它是漢代十體書中的佼佼者(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倒韭、散錄、懸針、鳥篆、垂露、飛白),存世真跡較罕見,為墨苑之寶。
“飛白書”是古代書法家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字體,亦稱“草篆”。其主要藝術特征是用筆卷曲飛動,筆畫呈枯絲平行,遒勁若鋼絲,飄逸若浮云,墨跡未斷,意境萬千。《宣和書譜》贊許此書體云:“筆甚勁而姿媚。”所謂“媚”,就是字的形態像輕紗、白云飄動,瀟灑自如。
“飛白書”為何人創制?據唐人張懷璀《書斷·卷上》記載:“飛白”書者,后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而最早發明“飛白書”者,是漢魏時期那些專門題署宮闕的匠人們。蔡邕是在無意中發現匠人們的這一藝術創意的,后加以總結、歸納、提煉、升華,遂成書林一“體”。
蔡中郎集匠人書藝之精華,終成“飛白一體”后,書家說它“得華艷飄蕩之極”,“雋永盡書藝之妙”,故后人爭相摹仿,風靡朝野。它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并為歷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所鐘情,其間研習之作雖然拙樸,存世篇什亦為墨寶。例如梁武帝津津樂道于“飛白書”,曾對梁朝書壇國手蕭子云道:“頃見王獻之白而不飛,卿書飛而不白,可斟酌為之,令得其衷。”蕭子云乃以“小篆飛白”為之,工妙得體,“雅合帝意”,由此受到推崇。
“飛白書”曾為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喜愛,苦心鉆研,造詣頗深。據《大業拾遺記》記載:“煬帝將幸江都,宮女半不隨駕,爭泣留帝,扳車惜別,指血染鞅。帝不許,因‘飛白’題二十字留賜宮妓云:‘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但留顏色在,離別止今年。”’這隋煬帝雖然荒淫無度,其“飛白體”書藝還是為人稱道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著名書家,他寫得一手好“飛白書”,所書“晉祠之銘并序碑”首“貞觀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即為飛白體,現有真跡存世。唐高宗李治也寫有飛白體紀功碑;武則天不但能寫飛白書,而且還有“飛白節”,筆畫頓挫,情趣盎然,足飛白書體的發展。相傳宋仁宗寫飛白書常常入迷,一次書寫大字從申時直到子夜方寫了4個大字,“展宣紙斷軸”,足見其練飛白書是下氣力的。又據文獻記載,歷代天子多愿以“飛白”體書吉語和警策句賜臣下,“以逐風雅。”一種書體能夠同時獲得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販夫走卒和文人墨客的喜愛,可證其藝術感染力非同凡響。遺憾的是北宋以后“飛白書”即呈現衰微趨勢,至元明清亦香火不旺,偶有人問津此書藝,但終未出現大手筆,令人扼腕嘆息。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