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陳先生是位很不幸的人,大學畢業時,被分配在縣城一家即將倒閉的企業工作,單位不好不說,還得不到重用。后來,一位好心的朋友過意不去,把他調進局機關,當了名公務員。然而,在局機關又怎么樣呢?一張報紙一杯茶,清閑是清閑,可收入很低,根本就不足以養家糊口,與他的目標也相去太遠。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先生走出了機關,請假應聘到一家報社當編輯、記者。陳先生的特長和愛好就是寫作,在讀大學時,稿費收入就基本上解決了他的生活費。當記者后,陳先生如魚得水,幾年下來,除完成本報的編輯、采寫任務之外,還在全國數百家報刊發稿。六年時間,他在報刊上發表的作品數以千計,每月僅稿費就有好幾千元。
不久前,局機關制定了新的規定,公務員不準請假打工。陳先生不得不回原單位上班。但現在的他,日子過得張弛有度,非常充實。八小時之內,他一心一意干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八小時之外,別人打麻將、玩紙牌,他就躲進小樓敲電腦,專心經營他自己的特長——寫作。日積月累,陳先生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約稿信應接不暇。不到兩年,陳先生在寫作圈子內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成了熱門寫手。如今,陳先生不僅買了房子,還有了自己的車子,日子過得充實而富足。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兩個和尚挑水的故事。
有兩個和尚,一個叫智能,一個叫悟慧,他們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里。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智能沒有下山挑水,悟慧心想:“他大概是睡過頭了!”便沒有在意。可第二天、第三天、一個星期、一個月過去,智能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悟慧急了:“我的好朋友可能生病了,我得去拜訪他。”于是,他爬上山去探望老朋友。見到老友時,悟慧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安然無恙——正在打太極拳。悟慧好奇地問:“你怎么一個月沒去挑水了,難道你不要喝水?”智能把悟慧帶到后院,指著巖石中的一口水井說:“這五年,我每天做完功課后,都要抽空鑿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我也沒有停止過,總是能挖多少就挖多少。如今,終于讓我挖出水了,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會埋怨上天不公,沒有給自己一個薪水高,又適合自己、能發揮特長的工作,于是,自暴自棄。其實,與其花很多時間為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煩惱,不如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工具,利用業余時間去拓展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挖自己認為喜歡的、有所作為的那口井。說不定“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像陳先生和智能和尚那樣,挑不動水的時候,那口業余鑿下的井會泉水汩汩,滋潤你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