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故鄉江蘇南通市早期著名實業家張謇的故居中,陳列著一幅精美絕倫的藝術繡品:畫面上風沙滾滾,城堞逶迤,終年積雪的長白山遙遙在望;在茫茫的曠野中,孤獨的牧羊人凝視著低頭吃草的羊群……
這幅給人以特有的古樸、蒼茫之感的塞外牧羊圖,就是我國近代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女士的遺作。
“仿真繡”的創始人
沈壽原名雪蕓,號雪宦。清光緒初年(1874年)生于江南景色如畫的蘇州城一個富庶的古董商人之家,自幼深受家藏藝術品的熏陶。她所生活的年代,是蘇州“閨閣繡”極為風行的時期,當時蘇州有“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巧習針”的盛況。雪蕓八歲開始與姐姐同棚習繡,十六七歲,即以繡藝聞名鄉里。當時宮內常派專人到蘇州購辦絲織繡品,剔選甚精,許多人家的繡品都被淘汰了,唯獨沈家母女的繡品備受青睞。
1893年,美麗而多才的沈壽嫁給了當地的舉人余覺,由于丈夫能詩善畫,常和妻子研究繡藝為她設計畫稿,使沈壽的刺繡藝術達到新的高峰。
1903年,沈壽開始研究明代露香園彩繡技藝,亦稱“顧繡”。“顧繡”是明代上海名人顧會海之妾,因刺繡人物山水花蕊逼真,頗有生韻,因之她的繡藝被譽稱為“顧繡”,堪稱一絕。沈壽在繼承顧繡傳統針法的基礎上,改進了原有的套針法,按照所繡真實景物組織針腳紋路,使針跡隱藏,物象逼真,更具立體感。這一創造性發展,更開“仿真”繡一代新風,使蘇繡藝術達到了新的境界。
《八仙上壽圖》令慈禧驚喜不已
光緒三十年(1904年),適逢清末慈禧太后七旬壽辰,沈壽夫婦經人舉薦為慶賀慈禧壽辰繡了一幅通景繡屏《八仙上壽圖》進京呈獻。慈禧將此幅繡屏視為絕世佳品,立即傳旨:“著沈氏進覲,一體賜宴”,這在當時可謂無比恩榮。雪蕓遵旨來到慈禧面前,慈禧見她姿容嫻雅,穩重端莊,對這位姑蘇女子似有特殊的好感。過了幾天之后,又親書“福”、“壽”二字賜給雪蕓夫婦。為表示對慈禧的感恩,雪蕓將名字改為“壽”,她丈夫更名為余“福”,從此沈雪蕓即正式名為“沈壽”。清政府農工商部大臣載振也向他們夫婦頒發了勛章,并決定設立“女子繡工科”,任命余覺為總理,沈壽為總教習,傳授她的繡藝。
同年,清政府又委派沈壽夫婦到日本考察藝術教育。東瀛之行,使沈壽大開藝術視野,對她后期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她敏銳地發現了西洋畫和攝影技術對明暗光線的處理特點,不似傳統蘇繡中的平板、呆滯。經過潛心鉆研,便把西洋美術注重透視、光線明暗、色彩變化和仿真效果融合到中國刺繡藝術之中,從而把中國的刺繡推向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1907年,女子繡工科在北京正式開學,下設國文、圖畫、刺繡三門專業課。沈壽對教學十分認真,常到皇家動物園觀察鳥獸羽毛色彩,并把實地觀察記錄作為教材。她此時在人物繡像的技法上也有了創新,為繡像表現現實生活拓寬了道路。
意大利皇后稱她為“世界第一美術家”
自滿清政府因與八國聯軍于1901年7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后,慈禧著意向各國列強討好。為慶祝意大利皇后誕辰,慈禧命沈壽仿照意后相片繡一幅四尺大像。當時的意后被稱為世界四大美人之一,在相片中,她披著細亮披肩,外罩白色紗衣,胸前懸掛勛章,錯落起伏,頗難描繪。沈壽潛日刺繡半年而成,經慈禧過目后,很快被送到意大利。
意后雅好修飾,許多著名畫家曾為她畫像,都未能合意,而見到沈壽的作品后,愛不釋手。為表謝意,她親自致函慈禧,贊譽沈壽為“世界第一美術家”,并謂東方女子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可駕他國之上。意后還把她平日配用的鉆石手飾、五色鉆鑲的寶星金表和20萬意幣酬贈沈壽,并在金表上貼上皇家徽號,以示格外珍重之意。沈壽為此像獲得1910年召開的南洋創業會一等獎;1911年此像又在意大利都靈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最高獎。
當這一消息傳出后,各國報紙競相登載,沈壽聲譽遠揚海外,邀請沈壽到各國游覽的信函如雪片似飛來,沈壽當時無心游覽世界風光,只想趁此機會學習別國藝術經驗,博采眾長,補己之短。于是她先赴日本觀摩刺繡技術,然后到意大利參觀都靈博覽會;接著她又遠涉重洋來到美國舊金山,參加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各國工藝美術家都想借此機會一睹這位“世界第一美術家”的風采,而沈壽則盡量避免應酬,專心致志地飽覽各國工藝美術佳作,從中汲取精華。她在國外參觀學習期間,在繡藝上受到很多啟發,對她此后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神繡《耶穌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隨著清王朝的覆沒,繡工科也停辦了。1914年,當時任實業部長的張謇,十分重視沈壽的刺繡,特邀請沈壽夫婦到南通擔任“女紅傳習所”所長。
沈壽在南通“女紅傳習所”主持教學之余,一直身不離繡棚,藝術創作無一日稍懈,在她不惑之年又創造了一種“旋轉”針法。她依據一張著名的西洋油畫《耶穌》的攝影件,由她的丈夫余福摹入繡片。沈壽采用100多種顏色的繡線根據攝影件的光色差異,巧用色線,突破過去單向排列絲路的傳統繡法,進行靈活多變的仿真繡法,按人物面部受光的明暗層次與肌膚紋路的陰陽運色,循畫理而顯真形,因而使畫面立體感更強,達到形神兼備之美效。她在刺繡這幅畫像時,還創造性地將好幾種不同色彩的絲線穿在一根針上,用“滾針”繡法,惟妙惟肖地繡出耶穌受難時的荊棘冠下的血漬,表現耶穌臨危不懼、普救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這幅《耶穌像》,是她將東、西方藝術有機融合為一,在世界藝術史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輝,也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
目前在中國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耶穌像》,高54.8厘米,寬39.4厘米,是近代“繡圣”沈壽的一幅代表作,被世人譽為“神繡”,它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曾榮獲“卓絕大獎”。
1919年,沈壽在患病期間,又以驚人的毅力,歷時3年繡成最后的杰作《美國女優倍克像》。《美國女優倍克像》是根據當時美國著名影星倍克的肖像刺繡的。這幅畫繡中的倍克是一位身著盛裝的妙齡女郎,神態端莊、自然而生動。那縷卷曲的秀發,明亮的雙眸,甜蜜的微笑,霧一般的白色紗裙和豐潤的肌膚,都被繡得細致入微,層次分明,極盡華麗、嬌艷之美。
據說沈壽的針法共有18種之多,其獨創的旋針、散針,尤為世人稱道,上述這兩幅畫也大量運用這兩種針法。仔細觀察繡像上的倍克,發膚紋路細致逼真,人物面部皮膚隱隱如水紋旋轉,發絲富彈力感,似乎觸手就能顫動。遠觀則人物躍然其中,眼光流閃,語言欲出,神韻之生動,則無以名狀。
當倍克這幅繡像在美國紐約陳列展覽時,倍克特前往參觀。當她看到自己的形象被中國刺繡大師沈壽表現得如此生動畢肖,興奮地歡呼起來,當即愿出重金購買。但當時我國著名實業家張謇正率領中國實業代表團訪美,則以“此乃國寶,無價也”而婉言謝絕。
1921年,對我國刺繡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的沈壽在彌留之際,將《耶穌像》和《美國女優倍克像》贈送給張謇,張謇將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戰爆發后,這兩幅繡品一度存放在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柜里。此后去向一直不明。多年來,經過張謇海外親屬們多方查找。終于在1973年由在香港的張謇之孫張融武尋覓到它的下落。1987年10月,這兩幅舉世奇珍價值連城的名繡,由張謇先生孫媳婦蔣蓉卿女士代表張氏家族把它帶回南京,捐獻給江蘇南京博物館,此舉受到政府的嘉獎。
開刺繡教育之先河,留下珍貴遺產《雪宦誘譜》
沈壽在出訪各國考察藝術期間,親眼看到中國繡品在歐美大受歡迎,于是萌生了出口繡品的念頭,認為這樣既可傳播中國工藝美術,又可賺取外匯。在她回國不久,便向清政府建議創辦一個繡工傳習所,親自主持,廣招學員。辛亥革命爆發后,此議化為泡影。沈壽為自己的心愿不能實現一直感嘆不已,后偕丈夫余福去天津,在那兒自設刺繡傳習所,授徒課藝,這是中國第一所刺繡教育機構,盡管經費籌措十分艱難,所址也不理想,但沈壽還是竭盡全力把傳習所辦了一個短時期才返回故里蘇州。
上世紀中國著名實業家張謇,對刺繡藝術的熱愛與扶植,也是中國近代工藝美術史上足以長期流傳的佳話。張謇創辦南通師范學校時,因在清政府任職時即仰慕沈壽繡藝,便在南通女子師范設立繡工科,聘請沈壽為主任,沈壽欣然允諾,便于1914年合家遷往南通。沈壽辛勤擘劃,親自督教,把學校管理得井井有條,南通地區婦女入學者甚多,筆者母親青年時代就是沈壽大師藝徒之一。沈壽除了在藝術上推陳出新,在工藝美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母女相傳和師徒傳習的陳規教法。由于她有南通女子師范作為依托,加上沈壽在南北各地進行教學的切身體會,并參照赴日訪問時考察日本工藝美術教育的先進范例,為南通女紅傳習所制訂了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沈壽在南通女紅傳習所執教8年,先后培養了十五期近150名學生,許多弟子后來成為繡藝名家,如全靜芬、巫秀蓮等人。
沈壽的刺繡精品,創作題材豐富多元,舉凡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無不搜羅殆盡。她的早期作品以佛像祝壽為主,后期人物肖像更是精湛突出。以五代、南唐宮廷畫家顧閎中的千古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名畫為例,沈壽的刺繡手卷,長寬各為6.2米、0.4米,這幅作品不僅是沈壽精美絕倫的“神來之筆”,也是名畫與名繡的珠聯璧合之作。
1998年2月,在中國臺北佛光緣美術館展出了藝術大師沈壽百幅杰作。它包括:代表多子多孫、多福多壽的“石榴”、張大千的“蓮花觀音”、梅蘭芳的“凈瓶觀音”、鄭板橋的“蘭竹”等,在眾多宮廷藝術品中,“沈繡”作品都被列為上乘,受到非常嚴格的保護。目前也只有北京的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蘇繡的故鄉蘇州、南通等地,才有機緣偶爾得以一窺“沈繡”真跡。
刺繡是中國的一項古老的藝術。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就用靈巧的雙手把刺繡藝術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到了近代,涌現出蘇繡、湘繡、顧繡、魯繡等著名流派,可謂群芳斗艷,萬紫千紅。沈壽繼承了蘇繡的傳統技藝,但又不為成法所囿,刻意求新。如她在刺繡《耶穌像》中耶穌的眼睛時,運用了稀、細、短、轉好幾種獨特手法,巧妙地運用了底料的白色,留空不繡,作為眼白。這樣既表現了眼球的空靈而傳神,又使眼睛略次于鼻梁的高度,使面部層次更為分明,形象也更為生動逼真。又如在繡《美國女優倍克像》時,表現了她在用針上的功力是無與倫比的。在女優的面部,每一針的落點都是深藏在一絲中間,而千絲萬線無一絲針跡。為使人物的口角、眼角、發際之間等細部都顯其神,她常在陰陽濃淡之間,加繡一兩針極細的短針,美人的笑靨和神彩頓時顯露出來,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充分反映出這位刺繡名家高度的造型才能和美術修養。
可惜這位刺繡名家只活到47歲就夭折了。由于晚年夫妻生活不諧,她終年累月自錮于繡房中,憂郁寡歡,虛弱多病,不幸于1921年5月13日去世。
為把沈派藝術留給后人,張謇擔心沈壽死后繡藝絕世,便懇請沈壽把自己的繡藝著書流傳,這也正合她的心愿;于是由沈壽在病中口授,張謇親自筆錄,整理出了一本《雪宦繡譜》留世至今。此書用文言文敘述,雖僅萬言,但內容豐富,包攬了沈壽總結整理和創造的18種針法,圖文并茂,是我國刺繡藝術寶庫中一份極有價值的藝術遺產;張謇先生亦為此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沈壽死后,張謇根據其遺言,為之公葬于南通市郊黃泥山南麓,墓碑書曰:“美術家江蘇吳縣沈壽女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