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戰爭那漫長而艱難的歲月里,鄧小平在冀魯豫解放區工作、戰斗、生活了兩年六個月。他在這860多個日日夜夜中,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嘔心瀝血,辛勤操勞。他的深邃思想,他的偉大精神,他的光輝業績,深深地鐫刻在冀魯豫人民的心中。
指導民主民生運動
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電示北方局:最近冀魯豫根據地有極大發展,人口將近兩千萬,超過太行、太岳數倍,為敵后最大抗日根據地。因分局書記黃敬離職養病,提議你們即時進至冀魯豫根據地,普遍發動群眾進行徹底的減租減息,使冀魯豫根據地進一步鞏固。
此時,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大約在3月初,鄧小平和北方局組織部長劉錫五、宣傳部長李大章等率領北方局機關從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出發,于下旬到達冀魯豫根據地。從這時到抗日戰爭勝利,北方局把大本營放在了冀魯豫,工作重點也在冀魯豫。鄧小平一來到冀魯豫大平原,就遇到了如火如荼的民主民生運動,也聽到了對這場運動的各種不同的反映。他沒有急于發表意見,而是組織機關干部到直南豫北地區的滑縣、運西地區的濮縣和剛收復的濮陽進行調查研究,“特別企求在滑、濮兩縣獲得好的經驗,用以幫助正在發動和尚未發動的地區”。
1942年6月30日,在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處于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對目前冀魯豫工作的指示》,要求邊區全黨全軍必須了解,發動群眾是開展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冀魯豫邊區黨委根據這一指示,于7月召開民運工作會議,決定在全邊區發動群眾,開展民主民生運動。
在運動中,全邊區的12個地區中出現了兩個熱點地區。一個是第八地委轄地運西地區,一個是第九地委轄地直南豫北地區。當時,段君毅任第八地委書記,萬里任副書記,萬里具體領導民主民生運動;張國華任第九地委書記,趙紫陽任副書記,趙紫陽具體領導民主民生運動。自從提倡大膽放手以后,民主民生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當時人們形容說:“三百里戰線無村不斗爭,無村不運動。”但運動中也出現了嚴重侵犯中農利益,過重削弱地主、富農,甚至消滅地主的“左”的偏向。這時期,雖然分局做出過糾正偏向的指示,但在實際工作中糾正不徹底,而且在干部中引起了不同認識和爭論。鄧小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冀魯豫邊區的。
經過一個半月的調查和中共冀魯豫分局的討論之后,1945年6月6日,鄧小平在分局群眾工作會議上做了重要講話。鄧小平首先指出,冀魯豫邊區的這次運動是在中共中央正確路線指導下進行的,獲得很大成績,這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抓住了徹底解決減租減息發動群眾這個中心環節;(二)比較好地解決了群眾觀念、相信群眾的問題,造成了大規模的群眾自己的運動;(三)明確地提出了以貧農雇農為運動核心和切實照顧貧農的方向,并且執行得有成績;(四)削弱了地主,嚴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的氣焰;(五)教育了干部,培養了大批的新的本地的農民干部。鄧小平同時又指出運動中存在的弱點乃至一些嚴重的問題,這主要是:相當嚴重地傷害了中農,過重地打擊了地主,過于嚴厲地打擊了富農,斗爭的方式比較生硬簡單,后進地區群眾發動得還很不充分,減租減息還不夠徹底。接著,鄧小平指出了產生這些弱點的原因,一是過于性急解決貧農的生產資本問題,二是在民主民生運動階段政策不夠明確,三是對于邊區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認識不夠。鄧小平在指出上述弱點時又指出,這些弱點是在執行黨的正確路線下產生的偏向,有些是在大的運動中不可避免的。最后,鄧小平對冀魯豫邊區根據地今后的群眾工作提出了九點意見。
鄧小平的“六六講話”,在關鍵時刻保證了冀魯豫邊區民主民生運動健康地發展。
使基本農民群眾在經濟上改善了生活,在政治上獲得了民主和權利;使邊區各項建設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根據地獲得了空前的鞏固;使抗日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大增強,這一切為最后戰勝日本侵略者乃至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戰冀魯豫
抗日戰爭勝利之際的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鄧小平任中央局書記,劉伯承任軍區司令員,鄧小平兼任軍區政治委員。同時,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和冀魯豫分局。晉冀魯豫邊區劃分為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四個區黨委和軍區。
11月中旬,晉冀魯豫中央局在邯鄲縣峰峰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中,劉伯承、鄧小平布置各部隊立即投入肅清解放區內殘余日偽軍據點的戰斗。由冀魯豫區組建的第七縱隊和軍區部隊迅即向盤踞在魯西之鄆城、巨野、嘉祥三個縣城的日偽軍展開攻勢作戰。從12月29日至1946年元旦,部隊連續攻克上述三城。1月3日,劉伯承、鄧小平高興地致電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表揚部隊四天連下三城,并令繼續向濟寧、汶上等地擴大戰果。很快,濟寧、汶上就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中。不久,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由劉伯承、鄧小平組成晉冀魯豫野戰指揮部,率第三、六、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部隊4萬余人轉戰于冀魯豫區。
1946年7月底,劉伯承、鄧小平在濮陽縣八公橋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向隴海鐵路汴徐段全面出擊。戰役的目的,一是策應中原解放軍突圍,配合山東解放軍作戰,二是“打亂敵人發動內戰的部署和時間表,爭取戰爭的主動權”。這是自內戰爆發、國民黨向南線解放區進攻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反擊戰,后稱為一出隴海。
一出隴海。1946年8月1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各參戰部隊,以急行軍秘密穿過魯西南敵人據點密布的約30公里的縱深地區,突然向隴海路蘭封、黃口段300里沿線的國民黨軍發起攻擊。隨后,南越隴海路,在豫東地區展開攻勢。戰役歷時12天,殲敵1.6萬多人,打亂了國民黨軍隊南線作戰計劃。
在這次戰役中,第七縱隊一舉攻克碭山縣城,戰績卓著,但在作戰中有的戰士損壞了群眾的一些東西。鄧小平得知后,立即趟著泥水來到縱隊部,命令通知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與會人員以為鄧小平要表揚他們仗打得出色,卻不想鄧小平十分嚴厲地說,“你們仗雖然打得很好,卻有人違犯了群眾紀律!你們打仗為了什么?為什么又這樣損害群眾利益?你們要賠償群眾的損失。”“違犯了群眾紀律,人民就不會支持我們。離開了人民的支持,我們就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鄧小平的講話,使部隊受到了一次嚴肅的紀律教育。部隊立即向當地群眾賠償、道歉。
舉行定陶戰役。隴海戰役勝利不久,蔣介石集中30萬人馬,向魯西南解放區壓來,妄圖以優勢兵力一舉將劉、鄧部合擊于定陶、曹縣地區。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從9月2日到7日同敵人展開了大戰。5天內,殲滅敵人1.7萬人,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三師,俘中將師長趙錫田,擊潰整編第四十七師等部,取得了定陶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得到定陶戰役勝利的消息后十分高興,他和朱德親自嘉獎劉伯承、鄧小平:慶祝你們殲滅整三師的大勝利。通令全軍嘉獎。敵尚有進攻力量,我軍應休整補充,準備再戰!定陶戰役的勝利,意義重大。延安《解放日報》9月12日發表的《蔣軍必敗》的社論中指出:“這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與蘇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勝利。這三個勝利,對于整個解放區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定陶大捷,震動了國民黨上層,蔣介石一怒之下撤了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的職。
部隊連續打了兩個大勝仗,有的指戰員滋長了居功自傲的情緒,個別部隊紀律有些松弛。鄧小平洞察秋毫,在戰后召開的高級干部會議上,見到與會干部滿面春風,要跟他握手,十分嚴肅地說:“今天開會不握手,省得打了兩個勝仗就驕傲。”他一再要求部隊要克服居功自傲情緒。這次“不握手”會議的消息,迅速傳遍全軍,使許多與會人員終生難忘。
舉行巨野戰役。敵人雖然戰敗,然而依仗優勢兵力繼續向魯西南解放區推進,先后占領菏澤、濟寧。10月3日,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反擊,發起巨野戰役,經過4天激戰,雖然斃傷敵人5000人,但部隊自身傷亡也不小。為避免被動,劉、鄧決定停止進攻,結束戰役。
發起鄄南戰役。巨野戰役一結束,國民黨軍便多路進攻劉、鄧大軍。劉伯承、鄧小平依據避強擊弱的原則,迅速向北轉移。10月28日,正當部隊行至鄄城東北地區時,發現敵劉汝明部第一一九旅9000多人由菏澤向鄄城孤軍冒進。劉、鄧當機立斷,改變意圖,決心在鄄城以南消滅該敵。戰斗從29日進行到31日,不到48個小時就全殲敵9000余人,俘敵旅長劉廣信。
發起滑縣戰役。11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劉伯承、鄧小平,要求在豫北和魯西南作戰。劉、鄧決定發起滑縣戰役。為了打好這次戰役,野戰指揮部在濮縣白衣閣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劉伯承總結了4個月的作戰經驗。鄧小平作了政治報告,號召部隊打幾個大勝仗來顯示人民的力量,并要求改進戰時政治工作。會后,各部隊進一步作了戰斗動員。從11月18日至22日,戰役進行了四天,共殲敵1.2萬余人,達到了戰役的預期目的。
發起巨金魚戰役。12月下旬,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積雪,大踏步地挺進到敵人兵力空虛的巨野、金鄉、魚臺一帶,攻殲敵人。巨金魚戰役,部隊連續行軍作戰20余日,輾轉600多里,殲敵1.6萬余人,收復縣城9座。
劉伯承、鄧小平及其將士們的1947年元旦是在進行巨金魚戰役中度過的。元旦這天,鄧小平為冀魯豫軍區《戰友報》題詞:“為更多地消滅蔣軍而斗爭,為爭取戰略主動、收復一切失地而斗爭,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事業而斗爭!”
二出隴海。巨金魚戰役結束僅3天,中央軍委就指示劉伯承、鄧小平,乘有利時機,在隴海路南北展開攻勢。自1947年1月24日起,到2月4日止,劉、鄧指揮部隊在隴海路南北向敵人出擊。12天中,連克縣城數座,殲敵9000人,還一時間控制了民權至商丘間鐵路30余公里。這次作戰,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山東解放軍在魯南戰役中的作戰和發起的萊蕪戰役。人們稱這次戰役為二出隴海。
在二出隴海中,鄧小平親自指揮路南集團作戰。他不顧槍林彈雨,與部隊同行軍、同打仗。打下亳縣城時,當他看到當地的群眾饑寒交迫,立即下令開倉濟貧。此舉引起極大轟動,人們盛贊人民軍隊的功德。
發起豫北反攻。1947年3月,國民黨政府堵塞了1938年6月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炸開的花園口黃河大堤口門,使滾滾的黃河水回歸故道,從而構成了從風陵渡至濟南約2000里的“黃河防線”。蔣介石反動集團稱這條防線可抵40萬大軍。同時,蔣介石集中主力部隊用于陜北和山東兩個戰場,進行所謂重點進攻。劉伯承、鄧小平將蔣介石這種戰略態勢稱之為“啞鈴戰略”。黃河歸故后,冀魯豫區被分割為黃河南北兩個部分,劉、鄧率部在黃河以北地區。為了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位于“啞鈴”中間的劉、鄧大軍,于1947年3月至5月進行了近2個月的豫北反攻,先后殲滅敵人4.5萬多人。此役,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在山東、陜北戰場上的作戰。
鄧小平在與劉伯承指揮野戰軍作戰的同時,非常重視支持地方黨組織開展土地改革和游擊戰爭。部隊每到一地,就派出人員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發放槍支彈藥,培訓民兵。1947年6月21日,鄧小平在一次會議上講:“如果沒有土地改革,能不能支持戰爭?……在冀魯豫作戰時,每天就得300萬個民力,人民負擔重。如果沒有土地改革,農民會愿意?”冀魯豫區的人民群眾不惜傾家蕩產支援劉、鄧大軍作戰。鄧小平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發自肺腑地說:“冀魯豫是個好戰場,我軍到哪里都有翻身群眾支援,到哪里都有糧吃。我軍取得的勝利是與邊區人民的支援分不開的。”
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
就在劉、鄧大軍進行豫北攻勢作戰之際,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人民解放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并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突破國民黨軍的中央防線,直出大別山。對于這樣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劉伯承、鄧小平感到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他們率領部隊進行著極其緊張的準備工作。鄧小平從這個部隊走到那個部隊,告訴廣大指戰員:我軍轉入戰略進攻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了,我們要立即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我們要把戰爭推到蔣管區去,不能讓敵人把我們家的壇壇罐罐打爛;我們好像一條扁擔,挑著陜北和山東兩大戰場,我們實行中央突破,就能把陜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減輕兄弟解放區的壓力;我們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就愈有利。
突破敵人的中央防線,首先要突破敵人的黃河防線,打擊駐魯西南之敵。1947年6月20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作戰命令》。6月30日,強渡黃河作戰開始了。
是夜,東阿至濮縣300里長的黃河河面上,波光粼粼的河水正急速地向東流去。河北岸,微風習習,蘆葦搖曳。蘆葦深處,成百只木船載著整裝待發的劉、鄧大軍的將士,靜靜地等待著。午夜12時,一聲令下,一只只木船像離弦的箭,駛出蘆葦叢,射向南岸。古人云:“黃河自古不夜渡”。然而,劉、鄧大軍搶渡黃河,一舉成功,最快的船只僅用了5分鐘就到達南岸。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指揮部人員渡河的那天夜間,突然,兩架敵機由東向西飛來,拋下了一顆顆照明彈。河南岸的敵人也像壯了膽似的,向河心進行瘋狂的掃射。這時,警衛員看著站立在船上的劉伯承、鄧小平,大聲喊道:“首長,隱蔽!”經驗豐富的劉伯承,若無其事地望著天空說道:“小鬼,不怕,這是偵察飛機。”鄧小平則望著敵機,風趣地說:“老蔣怕我們渡河寂寞,特地給我們點天燈來了。”
劉、鄧大軍搶渡黃河天險,使蔣介石暴跳如雷。他嚴令軍隊逼劉、鄧部背水作戰,置之于死地。劉伯承、鄧小平將計就計,采用“攻其一點,誘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術,進行了魯西南戰役。經過鄆城之戰,定陶之戰,巨野獨山集、六營集之戰,金鄉羊山集之戰,28天殲滅國民黨軍5.6萬多人,取得了巨大勝利。魯西南戰役,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7月31日新華社發表社論《祝魯西南大捷》。社論宣告了戰役的偉大意義:
“魯西南大捷答復了蔣介石的總動員令。”
“魯西南大捷答復了蔣介石的重點進攻。”
“魯西南大捷答復了蔣介石的黃河陰謀。”
“魯西南大捷答復了蔣介石的無恥造謠。”
“魯西南的勝利,顯示了南線反攻的偉大遠景。”
劉、鄧大軍搶渡黃河,取得了魯西南戰役的勝利,為下一步南進打開了通道。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提前躍進大別山
魯西南戰役期間,蔣介石曾兩次親臨指揮,但都無濟于事。于是,蔣介石命令采取“摩里達克斯之劍”計劃,派特工人員潛入魯西南前線,暗殺劉伯承、鄧小平。
一天,特務摸進了劉、鄧大軍的神經中樞———丁官屯。村內一所三合院里,劉伯承、鄧小平正在研究戰事。一幅1∶ 50000的作戰地圖貼滿了墻壁,4盞馬燈懸吊在梁上,3張門床拼成的桌子上還點著6根蠟燭。整個院落充滿了緊張氣氛。這時,特務們正在一座土坯屋頂上放置一塊紅色丁字布板———對空聯絡信號,以指引敵機前來轟炸。
敵機的轟鳴由遠而近,引起了警衛人員的高度警惕。他們三步并作兩步地沖進屋內,掩護劉、鄧撤出屋子。恰在這時,一顆炸彈在北墻外炸響,巨大的氣浪將劉伯承、鄧小平身上蓋滿了一層厚厚的泥土。好不驚險!事后,劉伯承笑著問鄧小平:“我們這是第幾次了?”因為自內戰爆發以來,國民黨報紙一再造謠,一說劉、鄧受傷,二說劉、鄧潛逃,三說劉、鄧死亡……所以劉伯承問鄧小平這是死亡第幾次了。“我們不死,讓敵人去死!”“我們還有好多事要做。”鄧小平講話,總是言簡意賅、寓意深刻。
“摩里達克斯之劍”計劃失敗了。心急如焚的蔣介石為了挽回敗局,決定像1938年6月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那樣,放水淹沒劉鄧大軍。天公不作美。自劉、鄧大軍飛越黃河后,陰沉的天空就像被戳破了一樣,不停地傾瀉著雨水。在劉、鄧的指揮部里,原是潮濕的土地現已灌滿了水。黃河里,河水暴漲,小山一樣的浪頭,在遠遠高出附近屋脊的河床里打著滾,發出震天動地的吼聲。黃河的大水,將劉、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幾天來,敵機對黃河大堤的輪番轟炸,給劉伯承、鄧小平帶來了愈加沉重的壓力。劉伯承在作戰室里反復地踱著步子,不自覺地說出了一句話:“憂心如焚啊。”40多年后,鄧小平對家人說:“我這一生,這一個時刻最緊張。聽到黃河的水要來,我自己都聽到自己的心臟在怦怦地跳!”
就在這時,劉伯承、鄧小平收到了從陜北發來的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一份標有三個A(最急)的極秘密的電報。電報說“陜北情況甚為困難”,意要劉、鄧迅速挺進大別山,以吸引敵人,支援陜北。
黃河、雨水、飛機、炸彈,從陜北來的加急電報,緊緊地揪住了劉、鄧的心。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可以休整到8月15日再揮戈南下,挺進中原。他們復電毛澤東說,馬上行動。
鄧小平在行動之前,親自指示冀魯豫行署副主任韓哲一、軍區參謀長傅家選說:“晉冀魯豫野戰軍南進,陳、粟野戰軍要轉移到魯西南地區作戰,這個地區有可能出現大拉鋸局面。因此,要用腳板拖住敵人。你們隨陳、粟野戰軍前方指揮部行動,同魯西南黨政軍民一起,為陳、粟野戰軍服務。”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甩開身后的黃河,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