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雜竹大縣區之一的瀘州市納溪區,近年來把竹資源的發展建設和開發利用,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培育竹資源,發展竹經濟,做強竹產業,著力培育“綠色經濟”,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源豐富,造林不斷,雜竹蓄積量連年攀升
瀘州市納溪區面積1150.6平方公里,境內屬低山丘陵區,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海拔230—963米,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土壤以酸性紫色土為主,適宜竹子生長。經過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1997年即已實現全面綠化,1998年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區”,森林覆蓋率達44.9%。與建國初期相比,無論是面積,蓄積生長量,均增長10倍以上。
2000年起,納溪區為實施林業跨越式發展戰略,非常重視竹業發展與建設,堅持執行“誰造誰有,合造合有”的林業政策,先后實施速豐林工程、世項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并采取無償補助、貼息貸款、業主和股份制造林等辦法,加大竹林基地工程投入,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全區竹類品種達33種,現有竹林45萬畝,立竹蓄積量350萬噸,年生長量40萬噸,年可采伐35萬噸,居全川第一。
加大投入,傾力扶持,竹產業不斷發展狀大
竹子是一種再生資源,竹子最明顯的特點和優勢就是生長快、周期短、用途廣、產品多元化、投資風險小、市場潛力大。新一屆納溪區委、區政府把竹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提出要做好竹業這篇大文章,在利用竹資源、發展竹業經濟上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一)投入逐年增加,龍頭企業日漸壯大。2001年,區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興建巨森紙業公司治污工程,初步解決了環保問題,使全區雜竹消耗量最大的一家企業保留了下來。該公司已榮獲四川省企業最佳效益500強,躋身瀘州市農業產業化“十大龍頭企業”。
(二)企業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由于木材的禁伐,使竹子的利用價值得以凸現,納溪區竹加工企業搶抓機遇,使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參與編織竹篾席的農民已達7000多人,年產量200萬張,年耗慈竹1萬多噸,產值達400多萬元,農民每年可增收300元。
(三)引資不斷增多,竹資源綜合利用初見端倪。納溪區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不斷吸引外來投資。幾年來,全區共引進竹產品加工企業和業主14家,引進外資3000多萬元。打古鎮引進的富森竹膠合板廠,利用當地農戶編織的竹篾席,經過深加工制成竹膠板,廣泛應用于建筑業,該廠投入50萬元,年產竹膠板150萬張,創產值500萬元。該廠投產后,當地原來每百公斤15元左右的雜竹可賣到25元左右,帶動了竹編業的發展,該鎮竹編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從幾十戶發展到了上千戶,出現了少數“竹編社”。韓國、日本等國均青睞納溪新興的竹產業。
針對廣闊的市場前景、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明顯的優勢條件,目前,納溪區已確立了“兩大基地三大工業”的發展戰略,即:利用3—5年時間,建成20萬畝工業原料基地,10萬畝筍竹兩用林基地;建成10—40萬噸紙漿造紙項目,8萬立方米中纖板項目,5萬噸竹筍加工項目;實現竹業年產值10億元以上。到“十一五”期末,納溪竹林資源面積將達40000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50%,農民每年竹產業收入2.7億元以上,納溪區將成為四川竹漿紙一體化特大型基地,竹產業成為納溪經濟發展龍頭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