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部史詩般的歷史畫卷在瀘州天然氣化工公司員工手中掀開時,一代偉人鄧小平的諄諄教誨仿佛仍在耳邊。
一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恢復經濟、百廢待興的中國,每一寸耕地都浸潤著對化肥的渴求,而當時在整個中國能生產化肥的只有幾家化工企業,其產量也不過幾十萬噸左右。隨著對四川南部天然氣資源的成功開發,天然氣生產化肥提到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宏偉藍圖之中。1963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新中國化肥發展史上第一次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首次將從英國、荷蘭引進的一套年產10萬噸合成氨和16萬噸尿素生產裝置落戶瀘州天然氣化工廠。
新中國第一次用天然氣生產化肥,不僅對促進全國化肥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量的增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今后引進更多的國外先進技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走中國自己發展之路的新起點,作為首次從西方引進的成套化肥生產裝置的企業,瀘天化的建設和發展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
二
1965年11月11日,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帶著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瀘天化的關懷,小平同志在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中共西南局書記李井泉以及四川省省長李大章等領導的陪同下,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瀘天化廠視察。小平身著中山裝神采奕奕地走進現場指揮部的引進裝置模型室,與前來接待他們的瀘天化和建設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一一握手,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向戰斗在建設第一線的瀘天化職工表示慰問。聽完對裝置建設的介紹后,小平熱情地勉勵大家要抓緊建設并開好、管好這套首次從西方引進的先進化肥裝置,要為國爭光,為中國工人階級爭氣,決不能在外國人面前丟臉。他親切地詢問了瀘天化的規劃和建設進度情況。小平聽完瀘天化第一任廠長李鳴鵬詳細的匯報后強調指出,按時保質保量地建設好第一套從西方引進的化肥裝置意義非常重大,瀘天化領導要統一思想,與施工單位團結一心,通過建設,多培養人才,積累經驗,為將來進一步引進西方技術和建設更大規模的企業做好準備。
在視察過程中,小平得知企業在外國專家的使用問題上由于“左傾思潮”的影響,致使雙方在合作上產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他嚴肅指出,我們請外國專家來,主要是用其所長,我們不能用意識形態的東西來要求、來強加于人和限制別人,我們要真正發揮和調動好外國專家的工作積極性,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加快建設步伐,使裝置早日竣工投產。
盡管天氣寒冷,小平邁著穩健的步伐和大家一起來到瀘天化施工建設現場。當小平走到正在進行調試的合成車間空氣壓縮機旁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向身邊的瀘天化廠廠長李鳴鵬詢問合成氨裝置的建設情況,并仔細地扳起手指算了算工期的進度,對身邊的隨行人員說:我很高興,一座現代化的工廠不久就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小平來到正在修建的尿素廠房工地,看到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建設情景時,他欣喜地用地道的四川話向工人們問候:“同志們辛苦了!”一時間,歡呼聲此起彼伏,熱鬧的施工現場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大家情緒激動,紛紛圍了上來,爭先恐后地與小平握手……
三
11日晚,省、市相關領導立即組織瀘天化廠領導班子召開會議,就如何落實小平的指示進行座談,特別是對外國專家的使用上,按照小平的指示,統一了思想,制定了具體的工作措施,認真消除“左傾思潮”的影響,為加快建設步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落實小平同志指示的會議精神在瀘天化干部職工中化作一股神奇的聚合力。“為中國工人階級爭光,為中國人民爭氣”一直成為建設工地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后來展開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攻堅戰”中,瀘天化廣大參戰職工風餐露宿,戰嚴寒、斗酷暑,終于在1967年7月31日生產出合格的尿素產品。瀘天化這套國內首次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建成的化肥生產裝置的使用,為爾后進一步引進先進技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建好裝置,積累經驗”。瀘天化人多年來一直銘記小平同志的教誨,對洋設備堅持“引進、消化、吸收、提高”,精心駕馭著這套洋設備,通過一系列節能改造,使當年小平視察過的這套裝置至今仍保持著“安、穩、長、滿、優”的高產記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瀘天化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并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西部化工城”建設的龍頭角色。循著小平的諄諄教誨,瀘天化改革發展的舉措如虎添翼,總投資24億的七大發展項目穩步實施,意大利、美國、荷蘭、德國、丹麥等國家的企業相繼來到瀘天化,進行技術交流和指導。通過與國內外的技術合作,為瀘天化增添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后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助推著瀘天化這艘巨輪破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