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第四次全國雙擁模范城命名表彰大會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會作了重要講話,并親自為瀘州等榮獲雙擁模范城的城市授牌。從1994年至2004年,揮手十年間,瀘州獲四連冠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四塊閃閃發光的金牌,熔鑄出460萬瀘州人民和駐軍的熾熱魚水情。
江陽瀘州,地處四川南部,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扼蜀南通往滇東、黔北之咽喉,長沱兩江穿境而過,東靠重慶,西連宜賓,北接自貢、內江、南與云南、貴州接壤。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推翻竊國大盜袁世凱,蔡鍔將軍高舉義旗,從云南殺向瀘州,揮師北上。在納溪棉花坡大擺戰場,蔡將軍麾下的朱德旅長勇挫敵軍,英雄氣貫長虹。朱旅長為了一方百姓,肅整治安,老百姓為他樹起了除暴安良的石碑,這哪里是石碑,分明是瀘州人民心目中的一塊永恒的豐碑!
人們都知舉世皆驚的南昌起義,是共產黨射向國民黨的第一槍,從此,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南昌起義的前一年———1926年,劉伯承率領部下,發動了瀘州起義,聲援北伐,為發動南昌起義作了一次成功的演習。
毛澤東四渡赤水出奇兵,二進遵義威震黔北,聲東擊西,迂回穿插,幾經輾轉,在瀘州古藺、敘永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那流煙的紫霞,燃燒的杜鵑,均可見證這光輝的歷史。
沿著歷史的隧道,我們跨進了偉大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瀘州雙擁模范工作蓬勃發展。1991年5月,一個火紅的季節,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立了。領導小組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喊出了全市軍民的共同心聲:“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力爭在兩三年內把瀘州建成雙擁模范城。”
號召就是進軍的號角。廣大軍民積極響應,一步一步將雙擁活動推向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每一任市長都擔任雙擁工作小組組長,并親自抓好這項工作,他們強調:對駐軍、優撫對象的困難,有文件規定的要堅決辦,沒有文件規定的要克服困難創造條件辦。全市上下處處洋溢著富裕不忘擁軍,改革不忘國防的話語。
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超過了省上規定,二等傷殘軍人享受公費醫療,市政府還規定傷殘軍人乘城區公共汽車、進公園、游覽風景名勝區一律免票。
……
隆瀘鐵路,瀘州的希望之路。2600多名戰士堅苦奮戰13個月,瀘州軍分區首長王正清親自掛帥,帶病參戰,忘我工作。可以這樣說,隆瀘鐵路,每一段都有子弟兵、民兵的汗水。長長的鐵軌,便是軍民共同伸出的雙臂……沱江二橋的建成,部隊的官兵們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夜以繼日,戰斗不止,為瀘州人民遞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主干道、火車站、大納路、瀘州港等70多處地方建設工程,都留下了子弟兵深情的汗水。在瀘州,哪里最困難,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就是鋼鐵筑就的長城。
近年來,瀘州市分別獎勵公安部授予的“搶險救援尖兵”劉匯海、刑警總部授予的“中國刑警十大忠誠衛士”宋華平和四川省授予的“四川省青年抗洪衛士”陳世能等瀘州籍軍人、優秀士兵和駐軍立功人員9000多人,獎勵金額達180多萬元。科技擁軍現在成為了瀘州人民的自覺行動。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技擁軍,為部隊送去電腦、書籍等,還對轉業軍官和退役士兵進行培訓,為更好地拓展就業門路掌握多種技能。實行軍人子女優惠入學是瀘州雙擁工作的一大特點。凡是駐瀘部隊在職團以上干部的子女和革命烈士子女報考普通高中總分加20分錄取;凡是駐瀘部隊在職團以上干部子女就讀小學、初中時,可自主擇校。其他軍人子女入學也得到一定的優惠。解決軍人家屬待安補助,是瀘州雙擁工作的一大舉措。為解決他們就業,采取兩條途徑一條保障線,一是努力做好隨軍家屬安置工作;二是部門配合,免費培訓和參加就業招聘會;三是對應安置而暫時沒有安置就業的隨軍家屬,每人每月發生活補助。
為使部隊適應正規化訓練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以促進部隊建設為己任,本著缺什么、急需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支援部隊建設。
國防教育深入發展,瀘州把國防教育納入全民教育的總體規劃,制定具體措施,提出具體要求,做到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與青少年教育相結合,與表彰先進典型相結合,與學習英模相結合,形成了濃厚的雙擁氛圍。
視瀘州為故鄉,視人民為父母,熱愛瀘州,建設瀘州,是駐軍官兵發自內心的呼聲。幾年來,駐軍官兵在瀘州創建國家衛士城市、抗洪搶險、森林撲火、工程施工、機場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及抗擊非典等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老百姓更是隨時把子弟兵掛在心坎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