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萍,瀘州老窖副總工程師、瀘州老窖酒體設計中心主任。在酒業崗位上,從一開始,她就是一名普通的員工。可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卻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她是全國白酒評委、國家級評酒大師、國家級評委冠軍的導師、高超的酒體設計大師。成就、榮譽、鮮花與掌聲伴隨她一路走來,她的名字在中國白酒界早已如雷貫耳,無人不曉。
然而,作為中國白酒品評冠軍的吳曉萍卻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
自小酒中泡大
1953年5月出生的吳曉萍,家境十分貧困,在她出生3個月后,生母被迫將快要餓死的女兒送給在溫永盛作坊烤酒的吳海清收養。吳海清沒有子女,很喜歡吳曉萍。從此以后,吳曉萍的生活就開始與酒結下不解之緣。
養父是溫永盛釀酒作坊的烤酒師,家又住在營溝頭(現瀘州老窖國窖基地所在地),因此,吳曉萍從小到大就沒有離開過酒。小時候,她經常跑到養父工作的釀酒車間去玩。烤酒師一般會定時去翻窖,每當這時,好奇的吳曉萍就偷偷接些酒來喝,還經常一人喝醉在車間里。這樣日積月累,培養了吳曉萍對酒的深厚感情。也許從那時候起,吳曉萍就已開始“品酒”了吧。
烤酒中磨煉成長
和出生于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1970年,剛好16歲的吳曉萍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成了知青。一年后,她返回瀘州,正式在瀘州老窖參加工作。在她被分配到車間化驗室不久,又被組織上安排到一車間烤酒,也就是現在的國窖基地的釀酒車間。身材瘦小,僅僅17歲的吳曉萍和男同志一起,四人一組肩擔背磨地干起了力氣活。而這樣的工作,如今都是6個男同志一組來完成,且由純人力變為了半機械化,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了。為此,吳曉萍不無感慨地說,兩年的烤酒生涯,比當知青時還苦呢。正是這個階段的磨煉,使吳曉萍掌握了瀘州老窖釀酒的全套工藝。在師傅們的指點下,憑著自己長期接觸酒的經驗,吳曉萍逐步摸索出了蒸餾時各段酒質量的感覺,幼小時無意識的喝酒也變成了有意識的嘗酒。
1974年底,由于工作勤奮、表現優秀,吳曉萍被調到辦公室,負責接待、廣播、車間采訪先進事跡的工作。在接待工作中,她認識了當時宜賓地委酒管局(當時瀘州還屬宜賓管轄)的葉賢佐,她說:“葉老師當時是評酒界的第一屆國家評委。在一次品嘗中,葉老師發現我的口感不錯,就問我是否愿意搞嘗評工作,我立即同意了。”
接觸勾調技術
最初,吳曉萍調到車間嘗評組工作,主要從事瀘州老窖特曲、頭曲的嘗評、勾調工作。這時,她開始對全國各種香型的酒形成了全面的認識,了解到酒的組合排列知識。當時酒行業中還沒有完整的勾兌工藝,勾調工作尚屬于摸索階段。成品酒全部為酒廠烤出來分裝好后,直接由糖酒公司拿去統一出售。后來逐漸有人發現,剩余在壇中的酒組合在一起,味道與單一的不同,有的味道比原來的好。由此,并壇的想法產生了,進而對不同年限、不同特點、不同窖池的酒進行組合,產生了新的口感很好的酒。吳曉萍還把不同時期生產出的酒、不同窖齡的酒、不同階段的酒分別裝入不同的壇里加以儲存,并按不同的儲存期加以分類,再進行組合勾兌,逐漸把酒的勾兌完善為勾兌工藝,進而成為釀酒生產工藝中十分重要的關鍵工藝技術。這在全國白酒業是個創新,開創了中國白酒嘗評勾兌的先河。后來再結合氣相色譜分析技術,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體設計嘗評勾兌體系。
為酒執著
吳曉萍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她在鉆研白酒技術的同時努力自學文化,以其勤奮求知和很高的悟性,掌握了較好的文化知識和高超的勾、調、評技術。1979年,吳曉萍參與瀘州老窖特曲參評國家名酒的勾兌工作。盡管這次瀘州老窖特曲獲得全國八大名酒稱號的參評酒全部采用幾十年的老酒來勾調,吳曉萍感到口味并不很理想,應該突出瀘州特曲的特色和個性,把糟香、窖香和糧香都體現出來。于是,她再次把酒種細分,分別儲存起來,不斷反復的進行組合試驗。從單位到家中,無論走路還是乘車,吳曉萍隨時都在揣摩思索,經過長達5年的探索,得出了自己獨到的勾調要訣。后來,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傅相繼退休,給吳曉萍留出了更大的發揮智慧的空間,1984年國家名酒評定中,當時就有人勸她不要干了,認為評好了是單位領導的功勞,評不好,就要得罪人。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吳曉萍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在領導的支持鼓勵下,她勇敢地接下了這一任務。經反復勾調,吳曉萍得出了自己滿意的樣品,但是為了保險,在瀘州市政府主持下還專門組織了嚴格的評嘗會。但會議得出的結論卻讓她很失望,要求她把酒還要調一下。怎么調?沒有人能告訴吳曉萍。在一片懷疑的眼光中,她堅信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于是頂住一切壓力,不再改變自己原來勾調的口味,結果在1984年全國名酒品評中,瀘州老窖特曲名列前茅,再次獲得了“國家名酒”稱號和金質獎章。對于吳曉萍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譽,但是她更覺得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認同。
這一年,她也如愿以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四川省政府還把吳曉萍列為有特殊貢獻的人,獎勵她1500元錢。接著,吳曉萍參加了1985年、1987年、1989年的歷屆省評委、部評委、國家評委的考試,在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名酒活動中,她親自勾調的瀘州老窖特曲再獲“中國名酒”殊榮和金質獎章。
在眾多榮譽到來的同時,壓力也隨之而至。無端的非議風起,有人說她幫別人勾酒,得了很多好處,還有人說她把瀘州老窖的技術外傳,以金錢作為交易等等。堅強的吳曉萍勇敢地頂住了種種非議,一如既往,誠實勞動,奉獻企業。她說,她一切力量的源泉就在于擁有一顆對瀘州老窖的深厚感情和無愧的心。
國窖·1573
瀘州老窖特曲雖然“九十年金牌不倒”,但也經歷了滄桑風雨。數十年來,瀘州老窖特曲在國家級評酒大師吳曉萍的把關下,質量始終沒有降低,一直保持著高超的質地。吳曉萍相繼被評選為全國自學成才優秀人物、第七屆四川省人民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她把白酒稅費的有關問題提了出來,引起國家相關機構的重視,并對較重的酒稅著手研究調整。
2000年,瀘州老窖公司為弘揚瀘州老窖的文化傳統,大力實施品牌文化戰略,構建品牌高地,成功地開發了國窖·1573品牌。國窖,是緣于窖池建于1573年,且四百多年產酒不斷,是國寶窖池中惟一一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窖·1573的目標定位是品味極高的消費階層,價格定位高檔。因其典雅、尊貴的品格,悠遠、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卓越的質量,倍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崇。而國窖·1573在產品概念、品牌質量、外形設計和體現出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等等方面都是這些人士的首選,是他們內在氣質、性格的外在反映。實踐表明,公司領導這一決策很有膽識和遠見,并把這一重大的酒體設計任務交給吳曉萍。
吳曉萍親自上陣,從生產到基酒驗收、1573的酒體設計、再到勾調等工序,一一把關,反復組合。最終創出了今天的高貴酒體,讓品質與文化、酒質與包裝絕妙融合。國窖·1573一經推出,就以卓越的品質、深厚的文化底蘊、高貴典雅的風格而風靡天下,成為中國白酒鑒賞標準級酒品,并被釣魚臺國賓館作為特供酒。2003年,獲得了國家級原產地保護認證。
如今,國窖·1573已成就了她在中國白酒中超高檔品牌,以其可以品味的歷史而享譽全球。可以說,滴滴窖酒中都溶進了吳曉萍的心血。吳曉萍說:如果說瀘州老窖特曲是上一輩留給我們的瑰寶,國窖·1573則是我們這一輩人留給下一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