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后,給中國傳媒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挑戰也是巨大的。中國新聞從業人員有55萬,但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又熟悉國內市場規律的人才很少。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一次傳媒高峰論壇上指出,中國媒體面臨人才挑戰。
傳媒人才不等于新聞人才
趙啟正表示,中國的傳媒業與世界同行相比,在資本實力,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及人才素質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路透社1998年的收入相當于325億人民幣,是中國所有報紙廣告收入和發行收入總額270億元的1.2倍。中國8800多種期刊中,每期發行量在10萬冊以上的僅有500多種,與國外《財富周刊》、《讀者文摘》等媒體動輒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發行量相比,顯然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其瓶頸之一,是中國優秀的新聞人才還是月明星稀。
“傳媒人才不等于新聞人才,傳媒人才不是新聞記者?!鼻迦A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直強調這一觀點。他說:“記者必須通過艱苦的深入采訪調研獲得新聞,并在真實、公正和平衡原則的指導下做出價值判斷和新聞選擇。而在傳媒人才看來,新聞是消費者感興趣的東西;新聞是滿足受眾的興趣和廣告商利益的內容。”
李希光認為,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編輯和記者應該具備以下能力和膽識。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別人想不到的新聞線索和新聞故事;在新聞熱點報道中,選擇別人想不到的采訪對象;在新聞熱點報道中,發現與眾不同的報道視角;新聞熱點報道中,使用別人沒有用過的語言報道新聞事件,但這并非嘩眾取寵、無事生非,而是在遵循新聞學原理和新聞記者的職業價值觀的基礎上對新聞事件的更深層的理解和把握,是優秀新聞人才應該具備的業務素質。作為記者,并不是可以自主任意報道在采訪中所聽到的任何東西,而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作為公共信息出口的守門員和把關人,比其他職業的人對社會有更大的責任。
新聞人才需具備多方面才能
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貝蒂邁斯格曾說過,今天的新聞院系培養的仍只是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的能力,這樣培養的學生很可能只會成為別人原創新聞和影視作品的剪貼員或包裝工。
未來理想中的媒體記者,應該是能熟練地運用網絡、多媒體采訪、寫作、報道。報道新聞事件。能綜合運用文字、圖像、影像、聲音進行處理,適宜用什么就用什么。他們應該能夠熟練地運用最恰當的網絡工具查詢和閱讀網上資源,在網上進行環球語音和可視采訪,在世界范圍內寫作、報道、發電子郵件等。他們需要裝備上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和多媒體計算機終端組成的數字移動采編設備,由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站和互聯網聯接裝置組成的具有多媒體通信功能的數字移動通信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附屬設備。他們的采訪活動不受時間、地點和惡劣條件的影響,隨時和編輯部保持聯系,而且一身數任。能在現場運用多種技術手段采集新聞,調閱大量背景資料,用來驗證、過濾信息的真偽,從而保證新聞采編任務的迅速、圓滿完成。
這種國際新聞人才需要熟練掌握一門以上流利的外語;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報道水平;能夠在國際一流的新聞媒體、外交部門、媒體管理部門從事與媒體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工作。中國的傳媒界,需要大量既懂技術又懂現代管理的人才儲備。
高校紛紛成立新聞院系
媒體在中國變成了“朝陽產業”,培養新聞人才的院系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高等院校。
中國兩所名頭最響的高?!迦A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于2002年4月和2001年5月成立了新聞學院。清華新聞學院請到《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宣出任院長,北大新聞學院則聘《人民日報》前社長邵華澤為教授。這兩個年輕的新聞學院和老牌的人民入學新聞學院已隱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所學院之間爭奪師資和生源的較量也在暗中展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則簡白地表示,北大新聞學院將是中國最好的新聞學院。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卻不把國內的同行看成競爭對于?!拔覀兊母偁帉κ质敲绹鐐惐葋喆髮W和斯坦福大學的新聞學院,我們要培養既能夠勝任國內媒體,又能夠勝任西方主流媒體工作的學生。”
李希光認為,中國急需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聞傳播學院和新聞傳媒人才。中國的新聞學院應該學習國外最好的新聞學院的辦學方針,“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像《紐約時報》這種西方主流媒體在聘任記者編輯的時候,也會想到我們的畢業生?!?/p>
責編:沈嘵寧 潘天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