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別格洛夫代市長,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下午好!今天,我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到美麗的涅瓦河畔、波羅的海之濱,舉辦“中國周”活動,共同慶祝偉大的圣彼得堡建市500周年。在此,請允許我向圣彼得堡人民表示最誠摯的祝賀!
圣彼得堡是一座美麗而神圣的城市,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與俄羅斯和蘇聯歷史上許多著名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城市保衛戰神圣的900天,建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業績,贏得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尊敬。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至今仍活躍在中國的音樂會和無線電廣播中。
中俄兩國比鄰而居、山水相連,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兩國交往日益頻繁。早在18世紀初期,中國官員就出使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寫成了第一部記載理和風俗人情的著作《異域錄》。中國清政府于18世北京設立了一所俄語專門學校,培養精通俄國語言的人才。也是在18世紀,中國戲劇《趙氏孤兒》在俄國宮廷和貴族社會中流傳。我這次來圣彼得堡參觀了夏宮,看到那里中國式客廳,據知是在,8世紀建造的,我置身其中感到十分親切。渴望自由的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從小就向往中國,他在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中描寫了迷人的中國風光:“在迷人的田野里,五月的輕風吹來了涼爽,在飄動的樹叢的陰影里,中國的夜鶯在歌唱。”俄羅斯天才藝術家列夫·托爾斯泰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做過深刻的研究,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深摯的感情和濃厚的興趣。他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在晚年,他遺憾地說,假如我還年輕,我一定要到中國去。據統計,1927年至1957年的十年間,中國共翻譯出版俄羅斯文學作品140多種。如列·托爾斯泰的《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的《死魂靈》,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等。這些文學作品對當代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部分日本陸軍,蘇聯和其他盟國一道對中國的抗戰給予了有力的援助。它曾向中國派來了近千名志愿飛行員,直接參與對日軍的作戰。他們對敵人的后方進行了猛烈的轟炸,為保衛中國的重要城市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駕駛的飛機擊沉了大量的敵人軍艦和運輸船,擊毀大量的敵機。在這些戰斗中,有200多名蘇聯飛行員為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而英勇犧牲。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向日本宣戰。8月9日凌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為促進日本侵略者的早日投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條件。中國人民對那些為中國的抗戰而犧牲的蘇聯戰士沒有忘記,在中國的大連、長春等地,每年都會有許多中國人到當地的蘇軍烈士墓前表達懷念之情。在那抗擊侵略者的艱難年代,40年代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文學作品,如西蒙諾夫的《日日夜夜》、列昂諾夫的《侵略》、肖洛霍夫的《他們為祖國而戰》等使曾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抵抗的兩國讀者的心連在一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蘇聯還一直積極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在經濟領域,在60年代,蘇聯曾幫助中國設計和建設156個工業企業,提供了幾十億盧布的低息長期貸款,向中國派遣了1萬多名專家,這些都對加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翻譯俄國文學達到了高峰。據統計,1949年至1958年的10年間,中國共翻譯出版俄國文學藝術作品3500多種,總印數8000多萬冊。從1949年到1985年,已有5000多位俄國古典和現代作家的作品被譯成中文,基本上覆蓋了俄國古典文學和蘇聯各民族文學中的代表作。蘇聯文學作品在中國人民中間有著千千萬萬忠實而熱心的讀者。這些作品影響了許多中國人。像我這樣年齡的一代人是讀著俄文小說,看著俄語電影,聽著俄羅斯音樂長大的。中國人從俄羅斯電影中看到了冬宮的宏偉與華美,使中國人贊嘆不已。而柴科夫斯基等俄國音樂家創作的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旋律,使中國人民聽到了俄羅斯民族的心聲,溫馨浪漫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充滿詩情畫意的“紅莓花兒”,低沉悲涼的“伏爾加船夫”號子,奮發昂揚的“喀秋莎”,舒緩優美的“天鵝湖”,至今還受到中國人的喜愛。特別使我想起曾淪為英國管轄的香港,在回歸中國那天夜晚,香港維多利亞港灣上空進發著盛大禮花的時候,響起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我在此地、此時、此景想到沒有更好的交響曲能代替它了!
進入80年代后期,雙方在許多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努力求同存異、優勢互補,使兩國關系逐步走向成熟。十多年來,中俄兩國高層互訪頻繁。建立了從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到各部委的會晤和磋商機制,基本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問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日益發展,雙邊關系從互相視為友好國家、發展建設性伙伴關系,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到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連續跨上四個臺階。
在中俄友好合作關系順利發展的背景下,中俄文化交流日趨活躍。據中國統計,從1999年到2002年4年間俄國有285個文藝團體赴華演出,在中國雖然票價高昂,但往往座無虛席。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團的演出,有觀眾從半夜就去排隊購票。有些遺憾的是,同期中國赴俄只有30個文藝團體,只為俄文藝團體來華演出的1/10!我們已初步分析了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中國政府將進一步鼓勵中國文藝團體訪俄,也希望俄國政府和文化界給予支持。
大家也許已經發現,我談過去很多,今天的文化交流談得很少,這正是我今天要提出來需要急速改變的事實。現在的文學作品相互都翻譯得太少,現在我們很少看到你們的電影、電視劇,不了解你們現代音樂,俄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了解也僅限于功夫片。我希望中俄加強文藝界包括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的互訪,中國政府將推動這種互訪并準備歡迎你們。我們將為來訪者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我們將在北京、上海、西安和其他美麗的地方等待你們,我們要思考在市場條件下文化交流怎么搞?中俄兩國人民之間存在著深厚傳統友誼,這是我們在新的世紀發展中俄友好關系的良好基礎。中俄兩國互為最大鄰國,有著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中俄都是世界大國,同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有著重要影響;中俄經濟結構和資源存在差異,因此更具互補性,加之兩國的深厚的文化溝通的背景,這就更為兩國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新的機遇。
中國愿意同俄羅斯一道,站在面向21世紀的高度,把兩國關系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使兩國精心培育的睦鄰友好關系繼續發展下去,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中國愿意永遠做俄羅斯的“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
責編:雪 石、朱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