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除了人和建筑,什么都沒有,城市顯得寧靜而單調;在地下數十米到數百米處,立體網絡空間錯落有致,多層次的地下管線與附屬建筑物、交織的軌道交通網、四通八達的地下“高速公路”在不同的層次各就各位,按部就班地運轉著……
這是好萊塢大片《黑客帝國》中呈現的地下城市“錫安城”的圖景,對于上海的規劃者來說,這也將是未來上海的景致。
12月2日,世界上最大一臺盾構已由上海隧道股份公司從荷蘭引進,運抵上海。這臺盾構直徑達14.87米,相當于 5層樓房高,經隧道股份改制和裝備后,將用于中環線上中路越江工程施工。
在技術支持下,上海的規劃比科幻片里更加真實。2004年10月出臺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間概念規劃》顯示,到2010年,上海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將滲透到交通、防災、景觀和環境、能源供給等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軌道交通、地下立交、地下道路、越江隧道、地下車庫、共同溝等各類地下構筑物,將成為“地下上海”的有機體。
“人在地上、車在地下”、“人在地上、物在地下”,將成為未來上海的理想狀態;而未來的上海,也將會有地上、地下兩張城市地圖。
然而,在熱衷于探究地下上海的“商業價值”之際,沒有多少人意識到,地下空間開發還蘊含著風險。
地質風險
2004年10月25日晚8時40分左右,正在進行開挖作業的上海中環線北虹路地道工地發生基坑坍塌事故,坍塌范圍長近40米,深約10米。
9月25日,番禺路地下自來水水管爆裂造成路面塌陷。
7月23日,浦東茂興路一個多月里發生第二次地面塌陷事故,由于地下自來水管突然爆裂沖毀路面地基,馬路上出現一個直徑約70厘米的黑洞,近10米長的路面地基發生沉降現象。
“地面沉降”是幾年來人們日益熟悉的字眼,為了遏制地面每年1.5厘米的沉降,上海已對摩天大廈限高。但是,人們無法想像來自地下的威脅究竟有多大。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地下水的過度開發,使得地面沉降已成為上海地區主要的地質災害。
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提供的材料顯示,上海地區是典型的三角洲沉積平原,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75米范圍內,主要由黏性土與砂性土組成,尤其是40米以上的上層更是以飽和的軟弱黏性土為主,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及建設過程和工程運營期間,容易遭遇地面沉降、砂性土、粉性土的液化、淺層天然氣、軟上等問題。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地面沉降和水資源研究所所長嚴學新的記錄顯示, 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地鐵一號線平均沉降量為13.96毫米;地鐵二號線平均沉降量是14.25毫米,而延安東路隧道2000年4月至2000年11月的沉降量為18.15毫米。
數據表明,地鐵與隧道的沉降量總體上要較道路工程大得多,而且沉降數值隨時間增長平緩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測算,地鐵修建產生的地面沉降已達20—150毫米。“實際上,在采用盾構進行施工時,造成的沉降差也是存在的。”
同濟大學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教授李文藝預言的未來上海面臨的十大潛在災害考驗中,地下空間與淺埋生命線工程災害位列其中。
整體規劃缺乏
盡管學界還存在爭論,但是地下空間的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爭論使得地下空間變成了一個敏感話題,但大家爭論的焦點不在于開發與否,而在于怎樣開發,”一位專家這樣描述圍繞地下空間開發的爭論。
2004年10月2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5位兩院院士就上海地下空間開發中的地質——生態環境綜合工程效應與地質災害防治,向上海市政府建言獻策。
盡管技術觀點不同,但專家們還是在大方向上達成了共識:必須建立風險機制,把勘測、設計、施工一體化管理作為防災的主要措施;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對現有地下空間基礎信息進行梳理、整合,為進一步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發揮作用。
“總的來說,進行總體合理規劃,最有效地進行不同建設帶與功能設施的布局,以避免產生不良的地質一一生態環境效應。”盧耀如說。
盧耀如一語中的,實際上,剛啟動的上海地下空間規劃中,豎向規劃依然處于空白。對于地面下的空間安排、層間功能,并沒有系統深入的研究,而這也正是國內研究的空白。
“大規模的地下開發技術,對現在的上海來說已不是問題。”古稀之年的王振信是上海最早的隧道專家之一,在接受《嘹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一再肯定上海地下空間開發的技術水平。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現在并不缺乏克服地質風險的技術,而是缺乏對普遍技術開發和實施的統一協調和規劃。
目前,在地下空間領域,規劃局、建委、科委、人防都有科研投入;地質調查研究所、市政工程規劃院、各個區政府都在做前期勘測和規劃;隧道設計院、市政工程設計院、地下建設設計院都正在各種地下工程中承擔設計任務。
各行業按照各自的發展需要自行建成的地下建筑,缺乏整體性,彼此不協調,更不用提綜合效益了。
誰來掌管地下城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這將是上海地下空間開發最大的后遺癥。”作為上海申通集團的技術顧問,王振信經常碰到很多技術之外的問題。
地上土地價格節節攀升,地下空間“誰開發、誰受益”顯然已不合時宜。正是這種缺乏立法導致的產權模糊,帶來了多重利益的碰撞和矛盾。
全面規劃、加快立法、確定管理,這些非技術層面求解才是地下空間開發的關鍵所在。
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副所長趙衛忠2000年主持了一項題為《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立法研究》的課題,探討在現有法律體系下,上海市如何示范性地解決地下開發中的產權和管理之道。
雖然課題完成已經4年,但地下空間管理立法的步伐依然沒有跟上,4年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課題里提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中的問題,既是在無統一規劃的基礎上的多頭管理,又是由此造成管理無序與混亂的無人管理:市政工程局管人行過街地道、越江隧道等基礎設施類型的地下工程,市建委管地下管道建設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設,市民防辦管民防工程。
由于缺乏溝通與聯系,常常出現這樣的的情況:計劃埋設管道的線路,卻已經造好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線路不得不改道,而改道又大量增加成本。
如果不是地上、地下一體開發建設的工程,而是單獨建設地下工程,應該向哪個部門提出申請,接受申請的部門根據什么來核發規劃許可證,如何發放規劃許可證,都還不明確。
此外,由于現行法律未對地下建筑物、構筑物的產權關系進行明確,投資者建設地下建筑物、構筑物后拿不到產權證,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不利于民資進入。
2010年并不遙遠,如何科學、合理、有序開發地下空間資源,將是上海市政府面臨的巨大考驗。
據悉,目前國內已有30個城市將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地下空間開發納入城市規劃。作為先行者,上海在地下空間開發上的每一個措施都將為各界所關注,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