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船閘從2003年6月18日試運行以來,船舶過閘時間一般在3.5小時以上。而且由于目前三峽工程水位在135米高程運行,過閘只需通過4級船閘,如果2006年三峽水庫蓄水至156米高程時,船閘要啟用5級,過閘時間將更長。
貨船在三峽船閘長時間待閘和滯留已成了家常便飯,有車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等待上滾裝船的車輛,有時一等就是幾天,長長的車隊有的一排就是幾公里,經常把公路堵死。
在船閘驗收報告上簽完字的10余位專家的憂慮是:從試運行情況看,三峽船閘通過能力離設計要求顯然還有一定差距,而這恰恰是未來數十年內長江能否重現昔日“黃金水道”風采的關鍵所在。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現在,平均每天都有30多條船舶在船閘上下積壓。待閘時間最長的一次,讓900多艘滾裝船等了整整5天5夜,致使水果、肉類等一些鮮貨變質,個別船方由此賠償損失一次性高達3萬元以上。一些貨車司機擔心車上貨物被偷被搶,整天整夜守著車子和貨物,不敢隨便走動。
萬般無奈之下,許多船舶運輸公司不得不重新選擇翻壩轉運的應急之策,甚至棄水登陸。于是,與長長的待閘船隊相呼應,三峽沿岸又出現了長長的車隊。
三峽船閘實際運行效率遠未達到設計水平的尷尬現實,已經使許多有識之士對長江“黃金水道”的美好前景產生了種種質疑。
最尖銳的矛頭指向了設計方案。今年“兩會”前夕,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向交通部遞交了一份緊急報告。報告稱:“兩線船閘在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每日仍會有一定數量的船舶待閘,而且船閘日均運行閘次離設汁指標有較大差距。”
截至今年5月,雙線船閘日均運行25閘次,日均通過船舶222艘次,日均運行效率僅相當于設計水平的57%。監測還顯示:目前船閘實際進閘間隔時間為116分鐘,這比設計的59,7分鐘整整慢了56.3分鐘,接近一倍。
三峽通航符理局的報告認為,導致三峽船閘目前口運行閘次與沒計值存在較大差距的根源,還在于工程設計問題,船閘工程輸水條件變化的進閘時間延長、一閘首突出部礙航、二閘首液壓設備選型不同這三大因素的影響度達到了60,75%,而現行船舶(隊)與設計船舶(隊)存在差別的影響度相對而言則要低很多。
盡管有關方面強調設計方案著眼的是長江航運的未來,即“設計前提是2030年后長江上船舶已經標準化”,但若仍由現狀持續下去,其間20多年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船閘試運行一年多了,主竹部門仍沒有找到解決船閘提速問題的萬全之策。業內人上認為,在長江航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二峽船閘對長江航運的瓶頸制約將進一步加劇。
交通部水運司副司長徐光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晌表示,由于受到當前運行條仆的限制,三峽船閘通過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必須采收綜合掐施來提高三峽大壩的綜合通過能力,以滿足船舶過壩的現實需求,這將是長江航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的首要課題。
經過初步淪證,專家們已提山了一些針對性措施:一是加強運行管理,提高船閘通過潛能;二是啟動船舶標準化,既從尺寸上充分保證船閘空間利用率,又鼓勵新建船只盡可能向大噸位發展,三是將本來作為特殊時期使用的翻壩轉運長期化,并規定滾裝船將全部走翻壩轉運,而客船在高峰期時也將選擇這一手段,
但著眼長遠,有關部門建議還是要盡快建沒升船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