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看起來并不像60多歲的人,這位長期擔任中國大型企業領導工作,在國家經貿委又長期主管企業改革與發展工作的學者,給人的印象是睿智、平和。
8月5日,陳清泰來到福州出席福建制造業發展論壇,《瞭望東方周刊》在此間專訪了這位身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兼副主任的高層“智囊”。
GDP不等于財富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這為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什么樣的條件?
陳清泰:中國有13億人口,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消費結構從城市到農村、東部到西部都在不同層次地成長,這樣就形成長時期以內需為主拉動經濟增長的態勢。有消費結構的拉動,產業結構也在大幅度升級和調整。現在重工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3%,表明中國已經進人了工業化的中期,因此投資規模比較大,加上有旺盛的需求拉動,可以說有持續的經濟增長的動力。
《瞭望東方周刊》:工業化中期要注意的是什么?
陳清泰:現在中國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從發達國家的經歷來看,這是一個資源消耗最多、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時期。傳統的那種不惜代價的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已經不能再持續了,我們只能尋求消耗資源較少、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工業化,走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道路,必須在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各國的成功經驗,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能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瞭望東方周刊》:為什么中國的人均GDP增加了,貧困人口反而多起來了?
陳清泰: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但GDP并不等于財富,這個概念我希望大家注意。財富是個存量的概念,它代表現在和將來的福利。由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和國有企業的粗放性發展,我們所創造的財富遠不如GDP增長的那么大。例如朱镕基總理批評的長江豆腐渣工程,最初建設的時候算GDP,后來重新投入也算GDP;淮河兩岸大量排污的造紙廠算GDP,現在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治理淮河,還是算GDP。
去年中國GDPI.4萬億美元,大約占世界總量的4%,但卻消耗了世界石油的7.4%,鋼材的27%、水泥的40%、氧化鋁的20%,也就是我們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倍。有人預計,由于對環境的影響,要消耗所創造GDP的7%。
《瞭望東方周刊》:資源的約束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陳清泰:資源環境約束條件應該成為技術、體制、管理創新的動因,以色列水資源極度貧乏,這個約束使他們致力于節水能源的探索,一個貧水國家成了農業科技強國;曾受到石油制裁的南非,幾經努力終于在煤炭轉化能源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在這方面如果我們不能有重大的技術突破,1 3億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幾乎是很難實現的。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么看工業裝備依賴進口?
陳清泰:誰來裝備中國,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根據有關資料,去年進口機械產品達到975.6億美元,其中光纖制造設備和60萬千瓦發電控制設備幾乎百分之百依賴進口,石油化工80%、轎車70%靠進口。裝備工業是工業化的脊梁,很難想像13億人口的大國,在沒有良好的專業裝備技術上能夠買來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沒有裝備支撐的制造業,從根本上講確實是另外一種無根工業。
比較優勢不等于高額利潤
《瞭望東方周刊》: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是不是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更深刻地參與到國際產業分工之中?
陳清泰:隨著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產業配套能力的增強,潛在的市場逐步轉化為現實市場,這就使跨國公司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在加大,規模在擴大,產業層次在不斷提高,去年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60%,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明顯上升。
中國和韓國等國家不一樣,總量上是一個經濟大國,有巨大的現實和潛在的以內需為主的市場,使中國在多變的國際經濟格局中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控制能力,可以說目前幾乎任何國家在制造業方面都很難和中國相提并論。
《瞭望東方周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這種比較優勢怎樣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力?
陳清泰:以數量求發展已經不再具有高速發展的市場條件,如果在{支術管理、營銷方式上沒有新的突破,高成長性就會逐步消失。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可以說沒有人才和技術支撐的產品,不會有競爭力,沒有知名品牌的多產多銷,就難以獲得高額的利潤。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并不能被中國企業所獨享。很多跨國公司迫不及待地進人中國,目的就是更多分享中國的增長。中國的企業如果不在結構調整和機制轉換方面有所突破,就難以分享自己國家所創造的產業發展優勢。
給企業吃偏飯絕對不是好政策
《瞭望東方周刊》:經濟全球化是不是又改變了我國的產業模式呢?
陳清泰:在計劃經濟體制及其影響下,中國企業普遍走上全能生產組織結構,也就是所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盡管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有一定的改變,但直到現在這仍然是制約企業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全球化的進程,也改變了產業模式,產業分工的改變,使以往的產業升級逐步改善在某種優勢上的升級。產業分工細化的結果是各家公司把有限的技術資源集中發揮自己的強項,形成別人無與倫比的項目。對于每一家企業來講,凡足可以從市場得到的產品服務就絕不要自己搞服務,目的就是把有效資源集巾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瞭望東方周刊》:產業分工是不是更要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陳清泰:制造業是產鏈或產品中的一環,制造業正常運轉需要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存整個生產中,制造的前序和后序環節占據了增值的大部分,如果我們的服務業上不去,就不能分享這部分的利益。
長期以米,由于我們重視第二產業,輕視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在GDP的比重比同等國家至少低20%。奔馳有33萬員工,其中29萬員工是在搞汽車制造業,所創造的利潤僅占公司的20%,另外4萬員工從事各種相關的服務業,但他們卻創造了奔馳公司利潤的80%。因此,政府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同時,就必須注重培育三產服務業,從而使服務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逐漸成為增值最大的部分。
《瞭望東方周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在區域問的競爭要注意什么?
陳清泰:在市場條件下,政府為取得區域經濟增長而希望獲得的那些資本技術是流動性的稀缺資源,這些資源的流向是選擇更能發揮效益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各國各地政府之間表層上看是爭取經濟資源的競爭,進一步看是公共環境水平的競爭。
給不同企業吃偏飯的政策絕對不是好的政策,因為對個別企業的特殊優惠就足列另外企業的特殊歧視,今天可以得到特殊優惠,意味著明大就受到特殊的制裁。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見性,會使投資者卻步。好的市場環境絕不排斥競爭,相反,較強的競爭力度會使當地企業保持不停頓地創新,培育在新型領域獲得成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