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案子有可能在庭審時間上破記錄,”“華為滬科案”中王志駿的代理律師張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至少,在我10多年的律師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見過連續開庭這么長時間的?!?/p>
《瞭望東方周刊》從有關渠道獲知,8月下旬,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的“華為訴前員工竊取商業秘密”案即將在深圳南山區人民法院再次開庭。此時,3被告被羈押時間已長達19個月。
而在此前的6月24日,7月8日、9日、10日,案件已經兩次開庭,但是一直處于“質證”階段,控辯雙方都提供了詳盡的證據。在7月10日的開庭中,案件的公訴人深圳南山區檢察院在其關鍵證據上暫時不能提供實物證據,“申請延期一個月”,獲得法庭批準。
本案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這一案件本身疑點重重,且暴露出了現行法律、法理、商業慣例中的諸多盲點,而這些恰恰成為最大的“看點”。
為什么在佳木斯
2004年8月3日,3位被告人家屬的律師臧煒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該事件的真正導火索在于,3人離職創辦滬科公司,生產出與華為同等水平的光傳輸產品,并且在佳木斯招標項目中擊敗了華為。
案件中最富戲劇性的是,最先介入該案件的是黑龍江佳木斯警方。
臧煒說,華為是以“犯罪行為地”為理由向佳木斯警方報案的,這本就是比較牽強的。更重要的是,按照通行慣例,警方在接到報案以后,應該進行詳細的證據調查以后才能對當事人實施拘留。但是,該案中,很多手續都是后來補充的。
該案件一度引起佳木斯警方、上海警方、杭州警方以及深圳警方的管轄權爭議。后經公安部協調,最后由深圳警方負責。
于是,案件中的諸多疑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疑問一,為何選擇佳木斯報案?一種說法是,華為是選擇佳木斯這樣邊陲城市作為突破口,因為上海、深圳、杭州等同樣具有管轄權的警方辦案的程序相對嚴格,華為的目的很難達到。
疑問二,華為的員工是否直接參與了案件的偵查和審訊的過程?此前,被告人的家屬曾經向媒體證實,華為列警方辦案予以協助,在收集過程中與公安同吃同住,華為知識產權部的一位宋姓員工和郭姓員工還參與審訊。
疑問三,案件證據是否被污染?被告人的家屬對《嘹望東方周刊》說,警方與華為一起查抄了3人的訓算機硬盤,而且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現場封存,由華為技術人員掌握這些硬盤數據,很難保證不被修改、調換。
為此,在前幾次的開庭中,被告律師對案件的證據提出了強烈質疑。法院的判決將關系到華為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清白”之身。
兩大權威部門的相反鑒定
該案中,另外一個戲劇性的沖突是,控辯雙方各自聘請了鑒定部門來進行技術鑒定,而這些部門都是國家認可的專業技術鑒定機構。但是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
據了解,控方委托的鑒定機構是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而辯護方所委托的則是中國科技法學會。
張志告訴記者,控方提供的鑒定報告認為,滬科產品所使用技術與華為的技術秘密相同。
而被告律師所存的事務所也委托了中國科技法學會出具一份鑒定報告,該鑒定報告顯示的結果與控方結論完全相反。
張志介紹說,在2004年7月10日的開庭中,主要是對雙方鑒定機關的專家出庭進行論證,但是該過程尚未進行完畢。
臧煒對記者說,接下來有兩種可能,一是由法院認定其中一份,另外是法庭再行聘請第三方鑒定。而法院究竟如何采信這些鑒定報告,將會對本案的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是判斷3位被告人“罪與非罪”的最直接的證據。
中國目前的鑒定機構錯綜復雜。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各自都有內設的鑒定機構,而司法行政部門作為行業主管,又管著眾多面向社會的鑒定機構。鑒定機構多,又缺乏統一監管,意味著鑒定結論的出口也多,讓法院無所適從,這成為鑒定領域亂象叢生的根源。
商業秘密糾紛何以采取刑事手段
用刑事手段解決商業糾紛,在國內很少見,在國外也不多見。一位IT界的人士說,3位員工在華為工作4年,所獲得的工作經驗肯定是其研制新產品的主要動力,但是就此界定構成商業秘密侵權,比較魯莽。因為,如果法庭最終不認定構成侵權,華為將會十分尷尬。
這位人士說,從技巧上來說,先進行民事訴訟,待認定以后再進行刑事訴訟,也許會更為妥當。
華為與前員工的知識產權糾紛為何會走上刑事案件的軌道呢?
臧煒分析了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在目前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二是,在高科技行業,人才競爭激烈,用刑事手段斛決糾紛,對外可以遏制競爭對手,對內則敲山震虎,殺一儆百。
她認為,華為原先采用的手段是先將滬科告上民事法庭,但由于證據不足,特別是產品技術需經過嚴格鑒定,華為難以有絕對勝訴把握。于是,將民事糾紛變為刑事案件,將對方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拘捕。華為從民事糾紛中的一方當事人,先變臉為刑事案件的舉報人,繼而順理成章地變成了警方的“協作者”,華為對案件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強。
盡管中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但是大案、“名案”的判決結果對于同類案件還是會產生很多示范效應,而糾紛的處理手段也會對其他同類情況的企業和員:亡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
《瞭望東方周刊》對10多位IT界中層以上人士做的調查發現,這些普遍具備高學歷的技術型人員對于商業秘密之于企業的重要性都認識得很清楚,但是他們擔心:商業秘密如何界定?一旦發生侵權糾紛,作為員工的個人如何在與企業的對抗中保護自己的權益?
而造成這種擔心的,正是由于3位當事人的狀況,目前,他們并不是作為商業機密的侵權人,而是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與企業“對抗”。
“這次開庭還需要至少兩天的時間。”張志對記者說。3位被告一直堅持自己無罪,而律師也一直是在做“無罪辯護”。
對于案件的進程,張志說,樂觀估計,一到兩個月就會有判決出來。屆時,這一業界廣泛關注的案件將有一個階段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