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那些認為高校很“霸道”的師生們來說,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正在內部磋商的一個司法解釋使他們充滿希望,但“高校利益集團”卻力圖將司法解釋“扼殺”在搖籃里,使這種希望又顯得不很明朗。
8月11日,《法制日報》披露,這一司法解釋擬將有關高校招生、學歷發放、教師資格處理和學生退學等方面的教育糾紛納入行政訴訟的范疇。
在此之前,中國法院對待大學生對高校提起的訴訟,大多采取不受理的態度。這已是“公開的秘密”,這使中國大學師生在與高校發生糾紛時維權無門。
有人認為,這項司法解釋如果能最終出臺,則意味著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師生之間的糾紛不再只是教育機構的內部矛盾,而成為接受司法監督和審查的社會行為。
教育部咨詢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于安曾經參與行政訴訟法起草工作。他憂慮:“該司法解釋計劃正承受來自許多高校的壓力甚至阻力,在形勢沒有明朗之前,該司法解釋能否及時出臺,還是個疑問。”
最高人民法院一位權威人士向《嘹望東方周刊》證實,該院行政庭正在討論這個“敏感”的司法解釋文本,至今尚未定型,甚至連最終是否可以出臺還不好說。
不能忘卻的訴訟
提到大學生狀告高校,人們立即會聯想起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和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兩案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因為對學校不予頒發學位證或學歷證的決定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不同之處在于,前案原告完全勝訴,而后案原告則被駁回起訴。
北京海淀法院把田永案的一二審判決文書,收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于安教授認為,這樣做表明最高人民法院不僅認可了該案的判決,而且愿意把它作為經典案例推廣。
北京大學博士生劉燕文是因為對北大不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不服,而將北大告上法庭的。盡管法院一審判決劉勝訴,但在后來的二審和重新審理中,該案據報道遇到了“不正常”的干擾,劉的訴訟請求最后被海淀法院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法學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事實上,劉燕文狀告北大并在一審勝訴的消息,讓包括北大在內的眾多高校管理者深感不安。有的高校通過教育部甚至一些擔任人大代表的本校學者,向最高人民法院施加壓力,要求法院不要受理類似案件。
這位學者說:“在當時,不少高校管理者意識到,照田永和劉燕文兩案的判法搞下去,大多數高校都將面臨如潮的官司。因為這些學校一方面對學生的處分很隨意,不符合行政程序原則;另一方面,它們自行制定了很多學校內部規則,而這些規則恰恰與法律和教育部的規定相背,只要學生一告,學校馬上會敗訴。”
高校管理者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劉燕文案之后,至少在北京地區,各級法院就和高校達成了默契——凡是學生狀告高校的行政訴訟案件一概不予受理。在其他地區,這種默契則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司法實踐中。
“正是由于高校和法院達成了默契,使得大學生的正當權益在受到學校侵害時有時無法得到司法救濟。這正是本次司法解釋得以醞釀的根本原因。”那位學者說。
有學生甚至認為,在與學校對簿公堂的時候,學生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這一利益集團盡管一直在教育人們善良、誠實和公正,但對自己卻有時實行雙重標準。
一個遠未成型的解釋
北京大學法學院行政法專家湛中樂教授,參加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該司法解釋前組織的專家聽證會。
湛中樂認為,這項司法解釋的出臺將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而對學校來說則意味著挑戰。因為,在司法監督下,學校再不能隨意處分學生。
“事實上,行政法學界普遍認為學校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該司法解釋恰恰是對行政訴訟法第11條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完整性理解,這也是法律完善的表現。”他說。
于安告訴《嘹望東方周刊》,就在劉燕文案件后,由于高校要求法院停止受理類似案件的呼聲較高,法院和教育系統最終達成了默契,即今后的類似糾紛,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內部裁決。
于安說,在法院拒絕受理相關案件后,大量的糾紛就被推到了教育部,讓后者叫苦不迭。不過,現任教育部長周濟上任不久,就決定對幾乎所有有關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提出修改建議,目的就是促成高等教育的法治化。
周濟的舉措和法學家們的主張不謀而合。2004年初,于安教授在向清華大學中心學習組報告“高等學校治理中的法律問題”時就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個人的受教育權已經不只是普通的民事利益,而已發展成為第一利益。因此,高等教育機構對個人受教育權的處分,理應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對此司法解釋持反對立場主要理由包括:對學生和學術的處理是高校的固有權力,法院的處理影響了高校的自主權,破壞了學術自由;法院受理高教案件會影響社會穩定。
“這兩個理由都是很荒唐的,根本經不起推敲。”于安說,“從來沒有哪種權力是不受監督的,拒絕監督的權力是很可怕的;而沒有司法監督的內部為所欲為,只能破壞穩定。”
爭議仍在繼續,知名行政法學專家、浙江大學副校長胡建淼教授警告,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方面應當告別高校管理不受司法監督之“自由王國”,另一方面又要拒絕高校訴訟的“全面開放”。
“高校行政訴訟只能適用高校之‘純行政性’行為,不能適用‘純學術性’行為。這是符合國際規則的。”他說。
高校里的這些糾紛能否被納入行政訴訟的有效司法監督之下,目前還不明朗,但人們普遍相信,現在的一些情況肯定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