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將眼光投向俄羅斯。
自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命運就和俄羅斯的命運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系。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中國都和俄羅斯有著極大的相似。中國和這個國家的不同,是從中國開始鄧小平式的改革和蘇聯開始戈爾巴喬夫式的改革之后出現的。鄧小平式的改革是從經濟改革開始的所謂漸進式的改革。從1978年開始,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摸著石頭過河”,跨過了一個又一個禁區,經濟高速增長,有了難得的20多年的和平發展期,所創造出來的“中國奇跡”讓世界矚目。而蘇聯從1985年由戈爾巴喬夫開始的卻是激進式的改革,不僅涉及到經濟,更涉及到政治。那一場急風驟雨式的改革其實是一場革命,它不僅宣告了社會主義在蘇聯的滅亡,更宣告了蘇聯作為一個國家的解體。它在經濟上的“休克療法”更讓蘇聯以及承繼它的俄羅斯人民面臨空前的經濟危機。有數據表明,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末的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蘇聯時期的1/4,并且有1/4的人生活在貧苦線以下。由此開始,關于“中國模式”與“俄羅斯模式”的優劣比較一直是一個話題。
而這種比較一般是以高度肯定中國式的發展道路而同時否定俄羅斯的發展道路為結論的。特別是中國人的反思,更是熱衷于強調俄羅斯的困境,渲染俄羅斯的痛苦,并簡單地將俄羅斯的發展歷程當作反面教材,而欣喜著中國的選擇。這,在前幾年相當轟動的《蘇共亡黨十年祭》可謂代表。而在今年8月,我們在廣州中山圖書館聆聽香港鳳凰衛視著名時事評論員馬鼎盛先生的演講,他的題目赫然就是:俄羅斯不能重振雄風。這是相當令人震驚的。而這種觀念的普遍存在對于中國的深化改革繼續發展實際上是有害的。
因為一項改革的成敗在一個短的時間跨度內是難以作出準確而明晰的判斷的,它需要歷史的沉淀;而判斷的標準更是莫衷一是。但是,只要不自以為是,換一種眼光看俄羅斯的改革,我們就將獲得一種新的視野。
我們會發現:俄羅斯向憲政民主和市場經濟制度的轉型已經不可逆轉。俄羅斯的制度劇變并不是由暴力革命完成的,它是在尊重了俄羅斯人民意愿(全民公決)的基礎上,在確立了憲法的權威之后展開的,并已經實際地走向了憲政民主。經過十幾年的私有化道路,俄羅斯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權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以非國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所有制體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框架,美國和歐盟于2002年夏秋分別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同時俄羅斯經濟已經開始了連續5年的持續增長。而在我們中國,不僅任務最為艱巨的政治體制改革還沒有進入攻堅階段,所以“我們的改革還要過大關”;而且我們市場經濟主體地位依然還沒有得到西方主流國家的承認。當然,俄羅斯的改革并不是就已經“風正一帆懸”,它所面臨的車臣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及和經濟寡頭們的戰斗讓它無法輕松;而我們卻是,隨著改革一步一步深入,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比一個艱巨,所以“戰斗仍未有窮期”。
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曾經感嘆:“憑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確實,俄羅斯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任何對她的低估只會造成自己的失誤。一位西方的觀察家說,21世紀前半段可能是中國的世界,而21世紀中后期則可能是俄羅斯的世界。如果我們中國人依然自我感覺良好,這很可能就會成為一種事實。
換一種眼光看俄羅斯其實就是換一種眼光審視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