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改革開放的大潮漫過華夏大地的大江南北,當西部大開發的號角響徹西部天宇,青海,這片曾經寂寞的土地之上,一條條浸透著高原兒女心血和汗水的高等級公路把高原大地裝扮得壯麗而神奇。曾幾何,說起高等級公路,還是青海人的一個夢!然而歷史的車輪終究碾過了滯重的堅冰,我們終于擁有了今天!截止目前,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貸款修路均實現了零的突破,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24003公里。青藏、青新、青康、西久、平大、阿賽等一批國、省道干線公路相繼得到改善,通縣油路全面完工。以“兩橫三縱”為骨架的公路網初步形成。尤其是青藏、青新、青康公路,成為青海連接祖國內地的“金橋”。無論是初上高原的游客,還是故地重游的“老青海”,面對青海公路面貌的日新月異,無不顯露出驚訝和高興的神色。一位調回內地十幾年的王先生回到省城探親,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沒想到短短十幾年,西寧的變化就這么大!先前的西寧人得從火車上帶菜、帶肉、帶水果,現在外地有的時鮮果蔬在西寧能隨意買到。”王先生是隨口說的,但卻道出了百姓心里的大實話。有這樣一組數據: 2000年至2003年的4年間,青海全省共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63億元,相當于建國后前50年總投資的3.2倍。4年中新建,改建公路里程7700多公里,新建橋梁330多座共1萬多米,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105公里。到2003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已達到 243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公里,一級公路144公里,二級公路3178公里,三、四級公路18117公里。全省公路網密度由 1999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53公里增加到 3.38公里。在青海省與交通部,聯合舉行的辦公會議上,省委領導曾感慨地對交通部領導說: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變化最明顯的是公路,使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是公路,公路交通的變化已成為青海大開發的標志性成就。
西部大開發,公路要先行。舉世矚目的公路建設成就告訴我們,高原公路已今非昔比。這里有的是奪人眼目的設計亮點,撼人心魄的建筑奇觀,當然,還有許多同公路建設相聯系的令人感慨萬端的故事。
一
夏都,西寧。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行走于古城街頭。忽聽身后一位姑娘問其長輩:“爺爺,沒上街有三年了吧,看出西寧有啥變化沒有呀?”回答說:“咋就跟前幾年不像了呢!你看,這路多平!那樓多高!”看得出,面對西寧嶄新的面貌,古城人民掩飾不住滿心的歡喜。坑坑凹凹的路面,只幾年的工夫就被寬敞的馬路所取代;低矮雜亂的土坯房,被一棟棟現代化高樓大廈所代替。新寧廣場寬大的草坪,中心廣場別致的造型,還有五岔路、丁香公園以及立交橋等眾多的地方,到處都呈現出西寧簇新的活力、時代的風貌!變了,西寧真的變了。以前十一中周圍商鋪多,加油站多,車輛多,居住環境雜亂,整天吵得人心里煩燥不安,南繞城快速路修好以后,政府投資建了兩塊休閑綠地,居住和教學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南山寺腳下的居民說起過去破舊不堪的居住環境記憶猶新。而時過兩年,這里竟然發生了令當地群眾難以想象的變化。住在朝陽區的居民說起這幾年居住環境的改變,非常激動:“政府實話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花了那么多錢,建了這么大的一個供我們散步,休閑的好地方,我們心里感動得很。”
亮化工程使西寧變得五光十色。夜幕降臨,新寧廣場,中心廣場散步的人絡繹不絕。人們被西寧夜色的美好感動著,為能有如此舒心的消閑場所而激動著。我曾于這五彩的世界里遇到過一位帶孩子散步的婦女,她對我說,只要不是刮風下雨,她都會帶孩子出來散步。她說,漫步街頭,看著西寧的發展變化,心里舒暢呵!
2002年7月,西寧市委、市政府根據古城西寧的發展歷史、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條件,集人民群眾的智慧,準確定位,提出打造“中國夏都”品牌的戰略。可以說,通過這幾年的建設,西寧市的面貌已煥然一新。曾幾何時,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令多少人生出無限的遐想,同時也令多少人心生青海遙不可及的感慨,而如今,隨著西寧知名度的不斷提高,隨著“郁金香節”和“夏都”品牌的一路走紅,類似“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所表現的情形已一去不復返了。試想,這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西寧,一個久遠的美夢,終于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戰鼓摧動中成真……
西寧,這座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崇寧3年(1104年),正式命名為“西寧州”,取“西方安寧”之意。得西寧,則可右控青海,左引甘涼,內屏中原,外限羌戎;失西寧,即可影響中原安危。唐代詩圣杜甫《兵車行》中感嘆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大陰雨濕聲啾啾。這位從來沒到過青海的唐代大詩人,卻讓我們青海整整凄涼了一千三百多年。歷數代滄桑,解放初的西寧,城市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僅5萬多。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以后,西寧市的建設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西寧及其周邊地區近有北山、鳳凰山、大墩嶺、蓮花山、日月山,遠有祁連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這些多為大風飛揚,沙塵滾滾。西寧海拔為2261公尺,高寒缺氧,早晚溫差大,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這些都給開發設下了無形的障礙。如何盡快改變西寧的面貌,如何使西寧發展得快一些?經過多方研究,西寧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借雞下蛋”的方法,滾動發展的策略。以出讓收費公路經營權為代價,完成了西寧市東出口 10公里國道過境路改建,盤活資金7453萬元,實現了“滾動發展”的新格局。之后,西寧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戰略,北出口、西出口、南出口相繼得到建設,實現了滾動發展的目的。這是一個以逐步建成東南西北環狀骨架路網的雛形圖狀,這是個理想的發展藍圖,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會使西寧更具有現代都市的氣息。
近幾年,西寧市委、市政府本著緩解城市道路擁擠的矛盾入手,從1997年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加快了城市路橋建設和改造步伐,相繼新建了民和路,湟中路、朝陽路。七一路東西延段、海湖路北段、濱河南路,以及海湖橋、昆侖高架橋、天峻橋的同時,對建國路橋、新寧橋、報社橋、五一路橋、東出口八一路、北出口寧大路、西出口柴達木路、南出口、南川東路進行拓寬改造。特別是海湖路立交橋、共和路立交橋和昆侖路高架橋及南繞城快速路建成,結束了西寧市沒有立交橋、快速路的歷史。與此同時,還先后建成了西寧貨運主樞紐信息中心,客運站、公交調度停車場及市區公交站點、候車亭、停車港灣、社會停車場等,實現了公路、鐵路、航空聯運,改變了西寧公共交通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落實的局面。
二
在我提筆書寫我省高速公路建設輝煌的歷史之時,從《青海日報》上看到了一則消息:11月26日,丹拉國道鄭州至西寧高速公路舉行了隆重的貫通儀式。
全長220多公里的蘭州至西寧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規劃的“五縱七橫”公路網主骨架國道主干線丹東至拉薩公路在甘肅省和青海省境內的組成路段,也是甘肅省(蘭州市)連接青海省(西寧市),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通道。其中,青海省在2003年6月28日建成通車的馬場垣至西寧高速公路全長118.65公里,概算投資43.75億元,它的建成不僅實現了青海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而且改了青藏高原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它的建成,不僅打通了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省和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兩地之間的快速通道,提高并改善了公路等級和路網結構,而且對兩省擴大對外開放,增進友誼和交流,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是啊!這是我省公路建設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我省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它標志著,以西寧、蘭州為中心的高等級公路開始向周邊輻射延伸。一個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雛形開始顯露出來。放眼這條騰起的“金色大道”,看人流、物流、資金流、文化流的匯聚、穿梭,則給予人的是滿懷的豪情和成倍的自信。
請讓我們再度回眸一下歷史!
90年代初,中央提出國家經濟發展重心逐步向中國西部地區轉移。1994年以來,朱镕基總理兩次視察青海,都指出要加快青海公路建設,要修路修路再修路!1997年以后,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1999年,中央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中央大政方針的引導下,國家交通部先后有6位部長考察109國道青海段;1997年8月交通部出于對全國交通發展戰略全局的考慮,明確表示;支持青海修建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
這一項項決策,驚醒了高原人沉睡多年的“高速公路夢”。省委、省政府把青海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委任給了公路交通。省領導指出:從省長、州長到鄉長、村長,都要抓修路。交通廳的領導則更是食不甘味、臥不安寢,深感機遇的寶貴、責任的重大。一趟趟驅車到各地調研,一夜夜挑燈分析形勢、設計對策,一批批隊伍被派出攻課題,加快前期工作,一張張建設藍圖,如“九五”規劃、“十五”規劃、“新五年”計劃等等,相繼制定出臺……
當時按規定,青海來來公路建設的目標是:以109國道建設為重點,其中西寧以東高速公路出省,以西以一、二級公路進藏;加快國省干線公路改造;要達到省會到各州府通油路,州至縣通三級以上公路,鄉鄉通公路,東部農業區村村通公路,牧業區大部分定居的行政村通公路。這是一幅美好的藍圖,如今這段充滿艱辛、汗水和榮譽的公路貫通了。 1999年11月28日,省領導率政府有關部門負資人來到交通廳現場辦公,提出由交通廳牽頭,計劃、財政、土管等部門全力配合,組合成精干、商效的班子,跑北京、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資金,落實項目。
幾天后,省交道廳領導帶隊,馬不停蹄地到北京找交通部、國家計委、國土資源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開發銀行等,向中央主管部門坦陳以青海公路建設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愿望。經過及時爭取,對使用國債、貸款修建高等級公路的要求,各部委一路綠燈全力支持,創造了從立項到諸多手續報批完成最快的全國紀錄。 2000年2月17日,互助縣紅崖子溝鄉白馬村的土地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龍騰獅舞、機器轟鳴,總投資10.86億元,全長34.78公里,采用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計算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 26米的我省首條高速公路平安至西寧段開工建設。 2000年5月6日,省政府主持召開了高速公路青海段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2000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準建設的西部地區重點工程之一,也是青海當時最大的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達到33.1億元,全長83公里的馬平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 2000年12月29日子,投資14.97億元,全長48.45公里的西湟一級公路開工建設。 緊接著投資6.568億元的湟源至倒淌河段49公里一級公路在2001年也開始了動工興建。
萬余名筑路員工晝夜奮戰,數千臺機械車輛日夜轟鳴穿梭,開工典禮鞭炮一次次響起,平坦寬闊的公路一段段向前延伸……西寧這座古城正在日新月異地美化著自己的形象。 這是西部開發帶來的機遇。這個機遇,省市兩級黨委、政府抓住了、抓牢了,他們為青海經濟發展作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當時的交通廳領導無不自豪地說:“現在109國道青海段正成為全省公路建設的焦點,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熱點,它將帶動全省經濟的騰飛!”
三
“千難萬難的鬼門關,比不上風雷彌漫的大坂山。”達坂山橫苴在省會西寧與海北州之間,群峰聳立、挺拔巍峨,是北去門源、祁連及河西走廊的必經“咽喉”。沿寧張公路(227國道)而上,達坂山段蜿蜒盤旋,至海拔4000米的越嶺埡口處。達坂山是祁連山的南支脈,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上升帶,山巒重疊、峰谷落差極大,因而地勢險峻,氣勢磅礴。可以認可,這條古道就是羌中道。實際上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西通西域,北去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張騫通西域時曾由此路經過,是史載過羌中道的第一人,以后霍去病、趙充國、隋煬帝等人征討邊疆時都曾通過這條道路。而今,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寧張公路顯得日益繁忙。可由于達坂山越嶺地段處在高海拔區域,每年冬春季積雪長達6個多月,真可謂是:山勢高峻險要,道路坡大彎急。如何把達坂山這個寧張公路上的卡脖子路改建成達坂山隧道,這是解決西寧未來發展的又一個要解決的問題。針對青海經濟的發展實際,省交通廳、計委、公路科研勘測設計院等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地形測量、工程地質勘測調查、設計等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委托陜西省公路設計院承擔了方案設計。說到這里,先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94年4月。當時省政府召開全省公路建設工作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2000年前青海公路建設的總體規劃,出臺了省政府《關于加快我省公路建設若干政策的通知》,給予公路建設簡化征地報批手續,降低土地征用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樹木砍伐補償費、房屋拆遷補償費等14項優惠政策。同年7月,朱镕基同志到青海視察,作出了“青海幅員遼闊,要大力發展公路交通”的重要指示,并要求中央有關部委要加大對青海公路建設的扶持力度。為落實朱镕基同志的指示,交通部領導先后 4次來青海檢查指導公路建設工作,同時,交通部和國家計委對青海公路建設的補助資金也大幅度提高,使青海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呈現出投入多、規模大、質量好、進展快、干線公路與地方道路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同年6月,交通部批復了達坂山隧道工程方案,隧道工程開始實施,這項工程同時也被交通部和青海省列入重點工程。8月,國道227線寧張公路海拔3914米的達坂山隧道開工建設。按陜西省公路設計院承擔完成的方案設計,達坂山隧道全長1530米,引線長2852米(包括大橋一座),按三級公路標準設計,隧道凈寬8.5米,凈高4米,是我省第一條長隧道,建成后可避開山頂積雪地段,縮短里程 5.2公里。工程總投資1.56億元。
隨后,交通廳立即成立了招標領導小組,對投標的省路橋公司、武警交通總隊、鐵道部第一工程局、十六工程局等17家單位逐一進行考核評標。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鐵道部第十六局一處一舉中標。這支轉戰六盤山隧道、京九鐵路、大秦鐵路、南昆鐵路的隊伍,他們將在海拔3800米處的多半凍土與季節凍土臨界線上施工,開鑿一條高海拔的公路隧道。
我們回憶一下當年建設者們戰高原斗嚴寒的風姿吧!
1997年9月的一天,達坂山大雪紛飛,積水成冰,過往車輛如長蛇般堵在越嶺路段,此時坐在車內的隧道工程第二任指揮長王延賢心急如焚,因為他正要去出口檢查施工進度。看著受堵的車隊,王指揮干脆下了車徒步往工地趕,卻因地上冰雪而滑倒了,他站起來時,嘴里和鼻子都流著血。他只是隨便擦了一下,又繼續趕往工地,一邊走一邊堅定而風趣地說:“好你個達坂山,你先給我來了個下馬威。看你能嚇倒我,還是我來征服你?”就這樣,他每天頂風冒雪進洞指揮,使工程進度一天比一天快,創下了單月掘進 110米的中國公路高海拔隧道掘進新紀錄。
1997年11月16日,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隧道出口處出現了一個長 87米,拱頂外高達16米的特大塌方,4000多立方米的大小石塊和泥土接連不斷地落下來,剎那間埋住了整個工作面,攔住了工程進度。同時建設者們面臨著又一次塌方的危險。輪流在一線搶險,他們采用每根長6—10米的鋼軌密打管柵法施工,打一排不行,就打兩排,兩排不行,就打三排,然后向松散體注漿,待部分整體結構穩定后,再用人工一點一點地向外扒碴,不少人手上磨出血泡卻全然不顧,扒出來一米的空間后馬上扎密格柵,加大水泥標號襯砌起來。一次,突擊隊員劉肖云、周亮、胡衛國3人正在拱頂焊格柵,頭頂上面一塊幾百斤重的大石頭伴著碎裂聲突然松動,他們眼疾手快,硬是用肩膀扛住了石頭,下面的職工用方木支住后才化險為夷。臨編6隊隊長吳正建在指揮施工時發現正上方一塊巖石有些松動,就讓前面的工人拿鋼釬將其掏下來,那位工人剛走兩步,那塊巖石突然掉下來,石塊擦著吳正健的鼻尖落在那位工人剛才站立的地方……就是在這樣險象迭生、艱苦異常的情況下,全體職工整整奮戰了150個日日夜夜,戰勝了這次特大塌方。
就這樣,我們的建設者們在這罕見人跡的高山上,以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精神奮戰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終于在1998年11月28日橫穿而過。1999年達坂山隧道全線通車。使這個寧張公路卡脖子路段,風雪無阻,四季通達。
1997年8月的一天,在省交通廳6樓達坂山隧道工程指揮部辦公室里,劉文浩得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失聲痛哭,在場的人為之悲凄動容,都勸他回家奔喪,但劉工深知自己身上責任重大,抹去悲痛的眼淚后毅然在當天去接陜西設計院的來青人員,第二天又陪同他們赴達坂山施工現場。
……這樣的事例,在參與達坂山隧道的建設者們中間還有許許多多。
結束語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寫公路的建設,西寧的變化,需要很多資料,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建設者,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寫了其中的某些方面,而真正的建設規模,遠非我筆力所能及。讓我們看看這一條條寬廣的大道,閃亮在萬里高原的公路,它婉蜒在戈壁大漠,出沒在高山峽谷。而今,它又揮舞著彩綢,在雪域凈土,在古城西寧亮相于每個角落。為此,我們古老的青海迎來了歷史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看一組數據: 2001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億元,增長30%左右,相當于前10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了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城鎮居民和牧民年人均純收入也有比較大的增幅,工業增加值增幅達11%,400多家企業利潤增長2.5倍……。每一天的變化,都讓人振奮、都有驕人的成績,有時,我們作為青海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2003年12月26日,青海省省長楊傳堂出席了全省交通工作會議,我注意到他的神情里充滿著自信,從容的眼神顯示出對我省交通事業發展的充分肯定。他在講話中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給我省交通建設事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掀起了公路建設的新高潮,公路交通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等級明顯提升,以西寧為中心的高等級公路向周邊輻射延伸,通縣油路目標基本實現,“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架的公路網基本形成。總體上看,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全省公路交通總體水平有了質的變化,實現了由嚴重瓶頸到初步改善、由嚴重滯后到快速的歷史性跨越,取得了“一個突破、三個大幅增長”的良好成就,即高等級公路從無到有,實現了“零”的突破;公路投資大幅增長,四年投資163億元,是1949至1999年50年投資總和的三倍;公路通車里程大幅增長,四年新增5735公里,增長52.4%,公路運輸線路密度大幅增長,相當于西部大開發前19年總和的兩倍。這是了不起的成績,是歷史性的成就。
相信我們的古城西寧會越來越亮麗,青海大地發展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