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俗稱黃牙頭,廣泛分布于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陽湖所產的種類品質最優。黃顙魚以其肉嫩味美而備受消費者青睞;又因過度捕撈,其資源量銳減,以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南昌市場尾重100克以上的商品魚市價達20 ~ 25元/公斤。受利益驅使,近年來一些養殖戶進行了人工飼養,或收購野生苗種套養于池塘、水庫,或在成魚塘混養自繁苗,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要做好黃顙魚這一“小水產”的大文章,形成產業化規模效益,只有走集約化精養高產之路。此舉有利于調整養殖結構,更好地提高水產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下面介紹黃顙魚池塘精養高產的一些技術要點,供養殖戶參考。
1.池塘條件 精養高產魚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積1334 ~ 3335平方米(2 ~ 5畝),水深以1.5 ~ 2米為宜,水質清新,溶氧豐富,池底淤泥少。靜水塘必須配增氧機。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畝)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魚蟲凈”殺滅水蜈蚣、蝌蚪等敵害,提高黃顙魚苗種成活率。
2.魚苗放養 鄱陽湖地區人工繁殖的黃顙魚苗,6月上旬可達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暫養10天,達3厘米左右的夏花規格再下塘。暫養期間主要投喂紅蟲和魚肉糜,后期拌喂粉狀配合飼料。放養量視池塘條件和飼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養量每667平方米可達5000 ~ 8000尾。正常情況下,經120 ~ 150天飼養,尾重可達100 ~ 150克的商品規格,667平方米水面單產500 ~ 800公斤。黃顙魚性情溫馴,搶食能力弱,不宜配養其他吃食性魚類。從調節水質、合理利用天然餌料出發,必須混養大規格的(100克/尾以上)鰱、鳙魚種,密度為每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養魚單產可達150公斤。
魚苗放養前要用3.5%的食鹽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藥浴消毒5分鐘,以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因氣溫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網箱中進行。
3.飼料投喂 黃顙魚為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精養高產的前提是大量投喂優質飼料,并做到科學喂養。要設置2 ~ 4個食臺,并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克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喂;尾重20 ~ 50克,投喂粒徑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 ~ 40%的配合飼料(或破碎的魚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徑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
養殖期間嚴格做到“四定”投飼:一是定點。飼料要投喂在食臺上或附近,不要滿塘隨意投喂,也不要隨魚群變動位置。二是定時。每天上午9 ~ 10點喂日餌量的1/3,下午4 ~ 5點喂2/3,每次喂30分鐘,并按“慢、快、慢”的節奏投飼,避免養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餌量隨水溫變化和魚的生長適時調整,日投飼率為3% ~ 8%,一般以投飼后1小時大部分魚吃飽離開食臺為度。四是定質。確保飼料新鮮不變質,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選擇蛋白含量高、營養均衡、適口性和穩定性好的優質飼料,正常情況下飼料系數為2.5左右。濱湖地區野雜魚資源豐富,可拌喂冰鮮魚肉,以降低飼養成本。
4.水質管理 黃顙魚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達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時間不低于3毫克/升。精養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飼料,排泄物及殘渣易惡化水質,導致缺氧浮頭,甚至泛塘。養殖期間一方面要定期沖注新水、更換老水,確保水質鮮、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機,充分利用其攪水、曝氣、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營養而導致低溶氧綜合征。
5.魚病防治 天然水域中的黃顙魚很少發病,但集約化高密度人工飼養易暴發細菌性病和寄生蟲病。勤洗勤掏食臺,清除殘餌并消毒食臺,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飼養期間,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如全池潑灑0.3毫克/升強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結合內服痢特靈(每公斤飼料加0.5克,連喂7天),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嚴重,還可拉網集中起來用50 ~ 60毫克/升甲醛藥浴5分鐘。此外,每隔半個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調節水質,又可預防魚病蔓延。(江西省南昌市水產科研所 熊春賢 郵編:330038 電話:1387093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