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重現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因為我們都經歷了太多特殊時刻,這些時刻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當重溫這些時刻,那種種感受涌上心頭,我們總會珍視那昨日重回的點點滴滴。但你可知道創造這“昨日重回”靠的是什么?
有一種現象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總是無法解釋,這就是某些特殊物品的歷史價值。因為按照經濟學的觀點,物品提完了折舊就已沒有了價值,而這些特殊物品的價值卻會隨著歷史的積淀,時間越久越顯得彌足珍貴。
中央電視臺自1958年成立伊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目前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影像節目和素材資料,這些既是中央電視臺寶貴的財富,也是中央電視臺在未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持續有力發展的資本和信息基礎。尤其是新聞節目和資料,有自采、地方、國際等不同種類,來自包括新聞中心、海外中心、體育中心等多個部門。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寶貴的資料急需復制和保護,而傳統的模擬方式由于保存期限、存儲質量、存儲資源管理和訪問的共享等方面的缺陷,已遠遠不能滿足中央電視臺資料存儲的需求。另一方面,媒體資產價值最大化的體現是能夠不斷地被利用而產生新的產品、新的媒體資產。因此,怎樣存儲、用什么介質存儲和在什么環境下存儲成了困擾廣播電視行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建造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已成了當務之急。
選 型
盡管構建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想法由來已久,但其選型工作在今天看來還是一波三折。
早在1998年,中央電視臺就決定在地下二層構造一套音像管理資料系統,但實施前考慮到其他因素,卻要以模擬信號儲存節目內容。而采用模擬信號的投資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當時中央電視臺僅有8個頻道,經濟實力也遠不及今日,因此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建設被迫轉入觀望期。
轉眼間已到了2000年,工程再次啟動,廣電總局則希望建一個集中的音像資料館,一半給中央電視臺,則一半給國際廣播電臺。但建筑工程完工后,國際廣播電臺卻選擇了退出,中央電視臺用辦公面積換得了存儲面積,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才得以成為一個整體。到了2002年9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工藝系統開始實施時,數字信號的優勢已顯現了出來,同時相應的技術也更加成熟了,中央電視臺也“因禍得福”,最終采用了數字信號來存儲節目內容。
據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工藝設計工作組透露:“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工藝設計工作組,但當時只是負責土建工程。到了2002年3月,再次組建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工藝設計工作組(以下簡稱工藝設計工作組)負責工藝系統的實施。工藝設計工作組組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社會上的知名廠商發出了工藝設計邀請書,要求廠商們針對中央電視臺的需求提出一個應對方案。”當時的廠商顯然已感受到了廣電行業的商機,一時間,30多家來自IT和廣電行業的國內外設備商、集成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
初選過后,還有16家廠商入圍總體解決方案的角逐。工藝設計工作組給這些廠商出了第二道題目:要各廠商提出自己的總體解決方案,然后在評估會上用半天的時間談自己的方案。當時,工藝設計工作組把工藝系統的建設分成了三大部分,首先找出能實施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整體工藝系統的廠商,然后再確定如網絡、存儲等局部解決方案,這樣,到了設備廠商的選擇時已不存在什么困難了。評估會如期舉行,最終有8家公司的方案較適合中央電視臺的設想。但工藝設計工作組還是迅速地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這8家公司的方案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離中央電視臺對資料館的應用需求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樣由一家公司總包弄不好就會出問題。最終,工藝設計工作組提出不采用項目總包的方法,總體實施由工藝設計工作組自己來做,再請一家IT公司做咨詢業務,一家第三方公司實施項目管理。
工藝設計工作組介紹說:“依據8家入圍公司的特長,整個音像資料館的系統最終被分成了節目資料上載系統、轉碼中心、存儲管理、節目下載系統等幾大部分,由這8家公司分別實施。”
存 儲
在音像資料館的整體建設中,存儲無疑變成了最關鍵的一環。CCTV目前14個頻道每天播出的節目已超過了200多個小時。同時,CCTV一年所有頻道新增的首播節目大約在1萬小時以上,而CCTV近年來累積下來的節目及具有保留價值的節目素材帶大約在20萬小時以上。對電視臺來說,最寶貴的資產也許不是它擁有多少錄像機或制作媒體設備,而是電視臺多年積累的視音頻節目和素材資料。隨著數字電視行業的發展,充足的、有價值的節目來源已成為各個電視頻道爭奪觀眾的重要砝碼。毫無疑問,數字化的節目存儲手段將成為電視頻道不斷制作優秀節目的重要源泉之一。
但中央電視臺擁有的這些節目和素材帶原來都保留在什么介質上呢?絕大部分是存儲在傳統的錄像帶上。傳統的一盤錄像帶只能存儲1個半小時的節目,并且保存時間一般在3~5年時間,保存時間再長就會影響播出效果和質量。更困難的是,傳統的錄像帶格式在歷史上發生過數次變化,而且十幾年、幾十年之后可能會淘汰。因此,保證音像節目和素材存儲的安全性和高效可利用就成了音像資料館存儲系統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音像資料館的具體情況,工藝設計工作組把音像資料館的存儲系統分成了在線、近線和離線三個部分。在線系統要求不遲滯地提供數據,但存儲數據量并不大,所以采用磁盤陣列就可很容易地實現;而離線盡管存儲數據量大,但由于不要求提供數據的速度,采用傳統磁帶架也完全可以實現。只有近線系統,既要求速度快,同時又要求存儲容量大而成為了存儲的難點。擔負近線存儲任務的正是IBM的超級自動磁帶庫LTO3584、3582磁帶庫、3580磁帶機、FastT900光纖盤陣和NAS 300G網絡存儲產品。
談起IBM 3584超級磁帶庫,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工藝設計工作組還介紹了一個小插曲:“近線系統原來設計的單體容量是10萬小時,當競標時才發現只有IBM 3584超級磁帶庫能達到這個指標。為了保持技術的可選性,單體容量被下調到了8.9萬小時,但因為IBM 3584超級磁帶庫采用了LTO技術,最終還是成為了中標者。”對于存儲設備,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工藝設計工作組介紹說:“我們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穩定可靠、技術先進、有成功應用的先例,并且技術成熟、價格合理、適用性強。”
談到數字化存儲的實施效果,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工藝設計工作組介紹:“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建成后,每天的節目處理量大約在300小時左右,絕大部分是采用近線存儲的方式。一般而言,進入資料館進行數字化存儲的節目和素材一般是經過1年的播出后轉過來的,在近線存儲管理方面,CCTV計劃在未來的5到8年時間內完成歷史積累的20多萬小時錄像帶和5~8年內新增節目的數據轉換。”
在未來幾個月內,一座中國最大的數字化音像資料存儲與再利用中心將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時候,我們會更關心它的建成能帶來哪些變化。
功 用
時至今日,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媒體,中央電視臺早在1995年就開始了在采、編、制、播、傳各環節上的數字化研究,積極實施由模擬技術向數字化過渡。目前,中央電視臺節目制作的數字化程度已達90%,節目播出的數字化達到了100%。但從整體上看,數字電視在中國的發展正在遭遇“蛋雞悖論”。
數字電視如果在內容上達不到觀眾要求就匆匆上馬,其命運只能是失敗,因為內容是數字電視產業能持續發展的關鍵。而目前數字電視的節目內容和現有的公共頻道節目并無太多區別,因而并不能從根本上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在這種情況下,數字電視的訂戶規模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網絡運營商由于看不到訂戶的規模,在投資內容時必然小心謹慎,這樣,缺乏有吸引力的內容又反過來影響了付費訂戶的普及。數字電視由此就陷入到了先雞生蛋,還是先蛋生雞的悖論之中。針對這種情況,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將豐富的有線頻道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在加強頻道經營許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實行有償頻道租賃服務,讓更多的專業頻道服務者參與數字電視產業中來。
據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工藝設計工作組介紹:“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將主要服務于中央電視臺。資料館將給中央電視臺提供1200個檢索席,而提供給外界的檢索席只有60個。”表面看來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中央電視臺,但據我們了解,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完全具備通過網站讓外界遠程查詢的條件。以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國內最完備的音像節目編目,再加上豐富多彩的節目資料,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完全可以成為打破中國數字電視發展“蛋雞悖論”的一股力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音像資料館的建設過程中,工藝設計工作組遇到了廣電節目編目問題的困擾。在此之前,廣電節目的編目較差,國家標準更是無從談起,這就使得廣電節目資料沒有積累,現有資料也需要反溯成原始數據供應用。為此,廣電總局提出了國家音像編目規范,而工藝設計工作在負責音像資料館的總體實施的同時,還同時承擔了廣電節目的編目規范制定工作。
目前,制約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數字電視忽視了數字電視標準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許多專家指出:國外的經驗是在國家標準頒布2年后,才啟動市場,由技術帶動市場發展。例如,美國利用最先形成的數字電視標準和技術,全面推廣數字電視產業化,目的是帶動美國IT業在新的領域再次引領世界,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英國最早在歐洲實現數字電視地面和衛星廣播,其目的是利用數字電視先進的廣播平臺,提供新的業務模式——增強數據廣播和交互電視,產生了新的運營商和運營模式。但通過中央電視臺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建設,我們不難發現數字電視的標準建設必然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不僅應該看到傳輸標準需要建立,同時,關系到節目內容的方方面面的標準同樣迫切需要得到規范。
歷史重現常會令我們激動不已,昨日重回也是會令我們思緒萬千,一場變革正在你我的身邊悄然發生,而這場變革的結果,將讓歷史更容易地得到重現。只要你愿意,昨天也會更多地回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