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把手教你造原子彈》◆◆◆◆◆
核心提示:原子彈的理論本身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拿到兩堆正確的物質(通常是鈾235或钚),然后把它們“緊緊地”放在一起,這樣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其他的事情就不必我們操心了,原子彈爆炸的好戲會自然上場。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你怎樣在家里做原子彈。
材料:直徑20cm,高100cm的不銹鋼垃圾筒一只(三星級賓館用的就成,五星級的太浪費);大號“二踢腳”10只;電筒用電珠2個(備用1個);細雙股電線若干米;1號電池2只(雙鹿的不錯,不是做廣告喔);機械鬧鐘一只(到點兒“叮呤呤”響的那種);以下省略……
精點:如果對這兩種方法你都沒有興趣,還有一些有趣的新技術可供參考。你可以先用一塊低溫磁鐵(cryogenic magnet),它在液態氦的溫度(約-270℃)下能保持2萬高斯的磁場。不過,唔,不過下面的程序太復雜了。還有一法是用鐳射,因為鈾238較重,被激光束照射后,運動的偏離角比鈾235小。所以若在和鐳射光垂直的平面上灑上一層鈾,則鈾235、鈾238可借其偏離角來分離。此法原理上簡單可行,但時間上太慢。一天大概只能處理9公斤的鈾(含235和238),而分離的效率約12.5%,每處理一次可以產生約10%的鈾235,所以要處理9次才能達到原子彈的標準。如此算來,從4354公斤的燃料棒中分離出16.3公斤純度97%的鈾235,約需費時4年。
2.《核不擴散,別忘了日本》◆◆◆◆
核心提示:日本能否擁有和發展核武器一直是一個敏感問題。在和平憲法下,依靠日美安全保障體制所提供的核保護傘,遵循“不制造、不擁有、不引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實行專守防衛,是日本戰后的基本防衛政策。然而隨著冷戰后日本軍事大國化的戰略訴求的提出,否認“無核三原則”的言論就成為了日本鷹派為調整安全戰略投石問路的工具。
材料:四成右翼+三成軍國主義+兩成否認歷史+一成島民性格
疑點:日本的第一座核電站東海核電站建成于1966年。到2002年,日本核電站規模居世界第三位,運行中的核電站有52座。這使得日本能夠儲存起大量的核原料。據統計,日本現在儲存的钚約86.8噸,足可以生產2000~3000枚核彈頭。此外,日本核技術研究機構多達600多家,并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螺旋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核技術與研發水平世界領先。
而且,日本迄今為止共發射人造衛星40余顆,H2運載火箭已能把2噸載荷送入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這表明日本早已擁有戰略武器的遠距離投送能力。
3.《重溫核不擴散的基本原則》◆◆◆
核心提示:在半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里,核武器時代已經見證了12.5萬多枚核彈頭的制造——大部分彈頭的爆炸力超過投在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核武器試驗已導致在大氣、空間、水下和地下進行2000多次核爆炸。盡管冷戰已經結束,但在一切類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中充滿著不擴散和裁軍的挑戰,而且冷戰遺留的一個持久問題是高濃鈾和钚之類的武器可用易裂變材料供過于求。雖然我們沒有達到20世紀60年代的預測——最終會有15~20個核武器國家,但40年后的不幸現實是,至少有8個國家據信有核武器,因而,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依然難以實現。
有188個締約國的197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是全球核不擴散和核裁軍努力的基石,而且盡管目前存在挑戰,它在今天的重要性不亞于以往。但是,如果我們要向前邁進,我認為,重溫現有制度的若干基本假設和特點,并且考慮若干新的方案,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材料:處理“有核國與無核國”的不對稱性;加強核查制度;違約行為處理的一致性;致力于新的安全方針;加強不擴散制度。
結論:盡管存在我今天所概述的這些挑戰,我仍非常相信多邊條約制度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進一步擴散和使用中的貢獻。值得回憶奧瑪爾·布萊德利將軍實際上是在半個世紀前說的話:“我們已經解開原子的奧秘,同時也忘記了‘山上寶訓’。我們對戰爭的了解多于和平。”我相信,我們都將繼續共同努力,以證明自奧瑪爾·布萊德利將軍說這些話以來我們已經汲取了一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