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我還在一所職業中學任教。一次,學校領導出面,要求我嘗試開一門名為“公關與營銷”專業課,以適應市場經濟和學生就業的需要。于是我開始了一番橫沖直撞的“折騰與闖蕩”。可當時找不到相應的教材,更缺乏相關的備課資料,我只得自個兒“找米下鍋”“尋礦煉鐵”了。一次去市區開會,在報刊亭瀏覽的時候,不期然間翻到了《海外文摘》。當我一眼瞥見那名為“經營之道”的欄目時,心跳突然加快,意識到我可能發現“富礦”了,于是我不假思索便買了回去。果然,我竟一口氣找到了好幾條可資備課作參考的材料。從此,我干脆自費訂了一份,以此作為教學的助手。
為了使自己開的課與實際聯系更加密切,更加生動活潑,我一邊教學一邊鉆研,而且還開始向《公關世界》雜志投稿。在寫稿過程中,《海上文摘》更是成了我須臾不可離的幫手,令我受益匪淺。雖然該刊登載的全是“不起眼”的“豆腐塊”式的文章,可它對開闊人的視野、打開人的思路,卻幾乎是無可替代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幾年下來,對我的教學與研究更是“利莫大焉”!
別的不說,單就我在《公關世界》上發表的十幾篇文章來看,幾乎每一篇都跟它多少有關。比如,我在1997年12期上刊登的《硬經營中的軟氛圍營造》,一文,投稿后編輯來信,要求我注明援引資料的出處,回頭一查,有好幾處出自《海外文摘》!如,文中談及“愉悅性軟氛圍營造”的內容,就援引了《海外文摘》1996年2期的短文《威寧漢購物中心》;我在《公關世界》1999年4期發表的《如何使用失敗者》一文,其中談及王安公司啟用米勒的事例,也是受《海外文摘》1996年3期一篇叫《失敗好處多》的文章啟發而得來;在2000年日期的《公關世界》上發表的《網上淘金例談》一文,跟《海外文摘》1997年6期題為《上網絡能致富》的文章有關,是受了其中關于通過網絡出售亞馬孫河熱帶魚的資料的啟發后,才綜合別的資料提煉而成的。
一句話,無論在興趣上工作上,《海外文摘》都同我結下了不解的一段文字姻緣,讓我感覺生命中平添了一種摯友般的呵護、關愛和溫馨。
如今,我已離開了教學崗位,我所關注的內容早已轉移到別的方面了,可我的寫作卻在繼續著,《海外文摘》也依然閱讀著。——畢竟,這樣一本令人親切的刊物,這樣一些用暖意的文字編撰而成的經緯,這樣一些曾留在我生命歷程中的可資驕傲的刻痕,這樣一位曾經引領我邀游于人世滄桑的摯友,我又怎會輕易舍棄,輕易離開呢?只要回想起與《海外文摘》相伴隨的歲月,我心中便充滿了絲絲溫馨,縷縷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