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GDP之變

2004-04-29 00:00:00劉津宇
經濟導刊 2004年1期

如果將經濟比喻為發動機,將GDP比喻成潤滑油,有學者就指出,中國的這臺發動機,每年都需要喝進一大桶潤滑油才可以,少了就會出問題。

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有了加速的傾向,相當多的學者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顯現出過熱的跡象,認為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并沒有恰如其分的將這一現象反映出來,由此引發了國內外對于中國GDP的準確性及其核算方法的關注。恰在此時,我國公布將對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進行改革。

2003年我國的GDP統計將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和發布制度,并且還將用同樣的方法對1952年以來各個年度的GDP及其增長率指標進行修正,這是我國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做出的最大的一次調整。為此,我國還將于2004年進行一次全面的經濟普查。

不僅如此,今后全國經濟普查將每10年進行兩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2003年11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了如上表述。

李德水說,經過調整后的國家普查項目,不僅在數量上有所精簡,而且在周期安排上也更趨合理。特別是經濟普查的覆蓋面更全、數據更新更快,與國家編制五年計劃的銜接更加緊密,資料的可比性、可用性將會得到明顯提高;與國際上通行的作法也更趨吻合。

種種跡象顯示,圍繞著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變革已拉開了帷幕。

調整發布程序

我國對GDP核算和數據發布程序進行改革的新辦法將于2004年1月1日起實施。

具體內容是:以后年末不再公布當年GDP增長預計數字;把初步核算的年度GDP和增長率,由原來的每年2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提前到1月20日公布;隨著數據的不斷完善,或者計算方法和分類標準發生變化,要對數字進行修正。不僅修正當年或者上幾年的,而且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調整GDP總量的同時也要調整增長率。

李德水介紹,今后無論是年度GDP還是季度GDP的核算和公布都將包括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程序。后面兩次是調整,不僅要調整總量,還要調整增長率。

李德水稱,在發布GDP數據的時候,還將同時發布相關的重要數據,必要的時候要公布核算方法,以提高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改革的第四項內容是,除了特殊情況外(如SARS疫情),以后國家和各地區原則上都不再對外公布月度的GDP數據。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教授指出,過去我們的年度GDP是在當年的年底前發布,發布之時相關數據其實并沒有足額到位,預計的成分相當大,盡管這是在掌握了全年絕大部分數據基礎上的估算,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國民經濟核算本身就是一個估算的過程,世界各國都是一樣。這里存在著一個程度的問題,數據越翔實,采集方法越科學,整個核算過程中的估算程度就越低,其結果也就更加準確。”

“不再于年底前公布預計數字,實際上就等于是將數據公布時間滯后了一段,目的就是要等各行各業的數據出來,盡管仍是估算,但掌握的資料更加翔實了。”對此,他舉出了一些實例進行說明,“比方說稅收,稅收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屬于收入,但是在稅收數據還沒有獲得的時候,你怎么推算收入呢?過去的做法是根據能夠搜集到的稅收數據,先對全部稅收做預計,然后再去推算收入。現在我們可以等數據都上來了以后,再進行推算,這自然就更加準確了。”

“既然有估算的成分,修正當然是必要的。在獲取了更加全面的基礎資料以后,對GDP及其增長率進行及時的修正,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蔡志洲指出,我國的GDP發布制度是上世紀80年代建立的,盡管后來也有了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等步驟,但是并沒有建立起定期的修正和調整制度。而且對于數據的核實,通常只涉及GDP,并不對增長率指標進行修正,這導致中國的GDP增長率一旦公布,就“駟馬難追”了。

因此,調整數據尤其是調整歷史數據是十分必要的。

新版的核算體系

與新的發布程序相對應的是全面實施2002版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早在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個關于實施《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通知,要求從2003年起全面采用這套文本。新的體系在核算方法上有了較大的改進,主導思想是力求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于1993年推出的國民賬戶體系(SNA)相銜接。

同現行的1992年版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相比,新核算體系取消了其中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的核算內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訂了機構部門和產業部門分類,調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內容,修改和細化了有關的指標設置。

在新版的核算體系中,將采用全新修訂的三次產業劃分辦法。根據這套辦法,原屬于第三產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被歸入第一產業。有關人士解釋,農、林、牧、漁服務活動是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的連續性生產活動,而且很多活動是由農民自行完成的,這樣調整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國際比較。

根據調整后的三次產業劃分范圍,第一產業將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則被定義為除了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而且不再劃分層次。具體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

專家指出,此次調整后的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將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劃分范圍大體一致。這使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在統計口徑上更加貼近國際慣例,增強國際間的可比性,也更加科學規范。

蔡志洲認為,通過對核算體系、產業劃分和發布程序的調整,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將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前兩者是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上的改革,而發布程序的改革則影響著整個統計結果的準確性。”

隨著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影響的加深,適時將我國經濟指標統計與國際通行口徑接軌,用國際通行的語言解釋中國經濟就成了強烈的要求。

第三產業統計不足

對第三產業的統計不足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薄弱環節。專家指出,我國現有的統計管理體制處于由MPS向SNA轉型的過程中,由于MPS基本不涉及非物質部門的統計,因此對于服務性行業方面的統計一直是薄弱環節。這使得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急需的第三產業的資料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它很有可能導致我國核算的GDP總量產品偏低。

蔡志洲告訴記者,“我們主要通過農產品產量來統計農業,這是個實實在在的數。工業方面我們也有著很完整的工業統計,而且是很發達的。問題比較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非常復雜,教育、餐飲、交通運輸、社會服務等等類別繁多,你對它進行調查只是從中間抽取一部分,然后去推算,這部分確實存在著低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兩年,一些新興服務業如律師服務、會計師服務、廣告咨詢、證券交易等發展很快,這一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產業劃分不明確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劃分十分粗糙,也是導致統計數據存在誤差的原因。蔡志洲告訴記者,“采礦業當屬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理論界爭論了多年,各有各的理由。國際標準中第一產業主要就是農業,新的核算標準采用的就是國際通行的產業分類原則,把MPS的色彩消除了。”

“學術界在研究非典對國民經濟增長影響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非典對旅游業的影響,經濟學家們為此做出了五花八門的分析。其實旅游業只是一個很小的行業,如旅行社和各種旅游公司,它的產值應當計入旅游業收入,但酒店就不是,它是旅館業。旅游業的發展會帶動旅館、餐飲、交通運輸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而談到SARS的影響,也應該是對旅游相關產業的影響,而不是對旅游這個行業的影響,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做國民經濟核算時,產業分類必須是非常明確的。”

爭論

我國GDP的增長率一直是國內外學界爭論的焦點,原因在于我國現行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脫胎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在核算方法及統計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都帶有計劃時代的色彩,與當今國際通行的核算規則有相當大的差距。國外的學者按照常規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時,常常會感到匪夷所思,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數字的準確性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疑問。亞洲金融危機之后,質疑的聲音就更加強烈了。有人甚至對它的真實性提出了懷疑。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2001年12月他在英文雜志《China Economic Review》發表了數篇文章。在他的研究中,選擇了部分時間段的中國能源消耗、航空客運量、城鄉個人消費支出和消費品零售額等數據,推算1998年和199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最多只增長了2%,2000年則在2%-3%之間,而2001年實際經濟增長率只有官方公布數據的一半左右。

羅斯基把中國的有關數據與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數據對比后發現,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經濟高增長時,能源消耗也在迅速增加,就業率上升,消費物價在提高;而中國在1997年至2000年經濟累計增長達到24.7%(官方數字)時,能源消耗下降了12.8%。這意味著中國的單位能源消耗下降30%。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羅斯基還引用了國內航空客運數據,試圖證明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存在一些矛盾。他認為,乘坐飛機的人是中國人中最富有的,他們的收入增長比一般人要快。1998年,中國民航機票發生了激烈的價格戰,航空公司對國內航線的旅客支付30%-40%的折扣。如果客戶的收入上升,機票價格下降,旅客流量將會比可支配收入和總消費量的增長快得多。而這是國民總收入和國民總支出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1997年、1998年的數據表明,中國國內航線的旅客里程數僅增長了2.2%。

作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羅斯基得出的結論與官方數字反差巨大,給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人以極大的刺激,因此文章一經刊出,便立即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若恩教授對羅斯基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懷疑,任若恩通過考察1971-1999年期間日本、韓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等五國的能源消耗和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發現這些國家在某些年份,都曾出現過能源消耗的負增長、低增長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正增長,甚至是高增長同時并存的現象,因此通過近幾年能源消耗減少判斷中國經濟的低增長和負增長是經不起推敲的。此后,又有學者相繼從中國經濟增長同能源消耗及進出口的關系、能源供需規模存在被明顯低估等諸多角度,對羅斯基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盡管后來,羅斯基的研究方法及其結論被一一推翻,但是對于中國GDP及其增長率的爭論并未停止。

2003年10月以來,對于中國統計數字的質疑又有了新的發展。與前兩年國外學者認為中國政府“虛報”經濟增長速度相反的是,一些中外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少報了幾個百分點”。

瑞士銀行香港分行首席亞洲事務經濟專家喬納森·安德森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率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他從信貸增長的角度測算出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為14.2%,遠高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9.1%的增長速度。他還預測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將接近11%,這顯然也高于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關于“全年增長率在8.5%左右”的估計。

安德森的觀點得到了包括吳敬璉等中國經濟學家的贊同。吳敬璉在一次研討會上說,中國2003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超過10%,而官方數據為8.2%,全年的經濟增長有可能超過政府預期。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常修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談出了類似的看法。他指出,根據各地的能源消耗情況、交通運輸狀況等判斷,前三季度全國的經濟增長率應該在10%以上。

計算方法存在差異

無論說中國GDP水分很大,還是GDP打了折扣都有失偏頗,然而我國現行的GDP在統計上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我國存在著GDP總量偏低,而工業增長速度存在高估的現象;前者由于我國的統計管理體制使得第三產業統計存在缺陷,而后者則與我國GDP的計算方法有關。

國際上作為GDP核算基礎的計算方法主要有兩種:生產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它以部門增加值作為基本流量。而支出法則是從最終支出的角度來計算,GDP總額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相加而成。

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每年公布的GDP及其增長速度都是通過支出法測算的,生產法通常只是作為經濟分析之用,不作為一個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的定期官方公布的標準。

而我國卻一直采用生產法作為核算的基礎。GDP的增長速度則以2000年價格為基期,以不變價計算。盡管近兩年我國也做支出法統計,但是通常只作為年度數據比較之用,并不作為GDP及其增長率發布的基礎。

支出法通常被認為能夠產生更可靠的估計值,原因在于它測度的是一個經濟體的實際成果,資料采集是采用抽樣而不是依靠地方和國企上報,因此它具有所需資料來源單一,以及估算方法簡單的優點,而且不變價GDP增長率計算所通用的價格指數縮減法或者物量指數外推法可以簡單而又準確地使用。

理論上,通過生產法和支出法計算出的GDP是相等的,但在實際計算中,由于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

即將實行的新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仍將以生產法作為估算基礎。

“從中國GDP統計的發展方向上看,支出法作為基本流量是必然的趨勢。”蔡志洲反復強調,中國應盡快改進統計管理體制,由生產法過渡到支出法,從根本上改變整個GDP核算體系。然而眼下就采用支出法,仍有一定的困難。

由于統計基礎的原因,目前我國的支出法統計測算存在著顯著缺陷。蔡志洲告訴記者,“我們現在也有支出法數據,但是支出法數據還不如生產法來得準,又如何能使用呢?”

“我國幾十年來一貫采用的都是產值統計,地方上基層單位報上來的都是產值統計結果,而支出法則是抽樣調查,這需要另外一套系統,資料的采集、歸類、統計、測算都是完全不同的,對統計人員的素質也有較高的要求,整體的改變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隱性經濟不在其列

新的核算體系仍不包含隱性經濟。盡管坊間對這部分呼聲很高,且聯合國的標準中,明確規定把諸如麻醉品的制造、銷售和走私等非法生產活動包括國民生產核算范圍之內。統計局有關人士解釋,以目前的統計手段,采集這部分資料的難度太大。

傳統的經濟學領域并不包括隱性經濟,可是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在很多國家經濟中甚至占有相當的比例。盡管這部分生產活動可能是非法的,但是它與社會的經濟聯系卻是客觀存在,如果將這部分經濟剔除,與之相關服務與支出便無從落腳,統計結果必然是扭曲的。

托馬斯·羅斯基抨擊中國經濟增長水分過大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國的能源消耗沒有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同步放大。根據有關人士的分析,實際上,中國的能源消費數字中并沒有包含諸如小煤窯和原油、成品油走私等非法活動所提供的隱性能源消耗,事實上1997年至2001年正是這部分非法活動的高峰期。根據有關資料,2001年,海關僅兩個月就緝查出7000多噸走私成品油。有人分析,樂觀估計緝查率為10%的話,那么中國每年油品走私起碼在幾十萬噸上下,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原煤和油品供需的實際規模可能存在低估,或者說,政府對國有重點煤礦的限產容易觀察,而對小煤窯的清理取締成果,以及對緝查油品走私成果則可能被嚴重高估了。

可見,如果沒有非法交易的統計數據,經濟研究工作很容易產生誤差。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認為,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解不一定要和政治、法律掛鉤。隱性經濟雖然不合法,但是作為統計工作,還是應當盡可能地將數據全面的體現出來。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帆看來,隱性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灰色經濟”,即權力資本化,以行賄、受賄、行政審批、非法拆遷為主要表現形式。“灰色經濟”部分近年來一直保持著發展的勢頭,然而這卻是更加難以統計。

由于社會條件、統計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對于隱性經濟,國民經濟核算更多的只是在概念上有所更新。

政績應與GDP分離

新的核算辦法原則上不再要求鄉鎮一級上報GDP,社會普遍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事實上,將GDP與地方掛鉤一直受到各界的質疑。

首先,GDP同地方基層掛鉤,在操作層面是十分荒謬的。

GDP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產出的經濟活動總量,通常只有在一個相對封閉或相對獨立的地區才比較適合于GDP的統計計算,它并不適合地區。從一個國家的范圍來看,由于海關的存在,貨物的進出口是嚴格監管的,存在著較為完備的統計,統計部門可以很方便的獲取數據,可以比較準確的對國家范圍內的GDP進行支出法計算。但是地區之間并不存在海關這類機構,不僅相關統計難以辦到,而且,由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非常活躍,很大部分是相互交叉甚至是相互重疊的,對這部分經濟活動劃分歸屬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如果企業的核心部門在北京,實體部分在江浙,這又將如何統計?因此,地區一級的GDP統計,估算的成分非常大。理論上,將全國各個地區上報的數據,以及進出口數據加總,也應該等于全國的統計數據,然而事實情況并非如此。據悉,國民經濟核算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地區數據與國家數據間的試算平衡。由于地區間的數據存在著較大的誤差,通常并不對國家數據有參考意義,研究機構的有關人士也曾表示,研究部門也不會對地方數據直接利用。如此看來,地方數據更多的作用是政績考核指標。

統計數字既然成了考核指標,自然會引發行政力量干預統計的現象。最近幾年來,各級統計部們每年查處的統計違法事件都在1萬件以上,2002年全國共立案檢查1.83萬件,結案1.56萬件,李德水指出,當前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現象時有發生,已引起國家最高領導層的警惕。據有關媒體報道,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負責人日前在京表示,各級領導干部如在統計上弄虛作假,將受會到法律的追究。

專家指出,GDP增長率作為官員的考核指標,將產生諸多只顧發展,不顧長遠利益的短期行為,會十分自然地驅使地方官員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馬各類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區”等項目,不僅會造成濫占耕地等環境問題,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這樣創造出來的多是所謂的虛假繁榮。

目前極受關注的由美、德兩國作者合著的《四倍躍進》一書,對GDP曾這樣描寫道:“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于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

文中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GDP增長下的數字繁榮,可見要想實現GDP的“增長”,是可以有多種途徑的。

有人建議應采用我國“綠色GDP”的概念,即在傳統的GDP中減去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等內容,使GDP增長率成為良性的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增長性指標。然而更多的學者認為,“綠色GDP”仍然只應使用在國家層面,將GDP指標同官員考核徹底分離才是正途。只要GDP與政績仍有聯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綠色”。

誰也不能保證“綠色GDP”不會最終演變成中國特色。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的演進之路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對象的宏現核算。它源于統計、會計、業務核算,是對三大核算的綜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全面計算和描述的宏現經濟信息系統。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和發展,走過了漫長而艱難曲折的道路。回顧其建立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建國初期的1952年至1984年。這一階段采用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它是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的歷史產物。

第二階段為1985年至1992年。這一階段是MPS和SNA兩種核算體系共存階段。當時采用兩種體系相互并存的方式,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兩種體系共存的現象,深深打上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理論發展制約的烙印,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1992年,中國在參照國際標準的基礎上,成功地研制出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把兩種核算體系相互轉換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并付諸實施,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時期的核算問題。在這一階段,國家統計局不僅發布以 MPS的“國民收入”為核心指標的系列核算數據,同時還發布以SNA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核心指標的系列核算數據,并且成功地解決了歷史國民核算資料的相互銜接問題。

第三階段為1993年至今。這一階段是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核算原則和方法,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建立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時期,也可稱之為與國際接軌時期。在此階段,為了適應中國改革開放新形勢發展及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聯合國1993年 SNA為基礎,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設計和編制了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和一套國民經濟循環賬戶,同時取消了 MPS的國民收入等有關指標。從上述進程中不難看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是伴隨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而循序漸進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精品动漫| 911亚洲精品|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无码免费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午夜国产小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99ri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另类色| 色香蕉影院| 毛片免费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在线99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天天综合色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青青久久91|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最大综合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色综合激情网| 欧美福利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999国产精品| 一级爆乳无码av| 毛片手机在线看| 婷婷亚洲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1区2区| 日本在线亚洲|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久久综合久久鬼| 999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美女国产在线|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