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和巨大的潛在市場,正產生對外商強大的投資與經貿吸引力。然而,在外資投資新一輪熱潮中,也出現外企”逆動”新行為,值得我們的企業和有關方面高度關注。專家指出,當前外企在華出現的貿易壟斷、相互結盟、資本轉移、本土挖才和技術壁壘等五大”逆動”行為,已在經貿、投資與技術產權等領域,形成對中國企業新的競爭壓力,并給中國經濟長遠與安全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應對外企在華”逆動”行為,至關重要的是加快提升中國企業相應的競爭能力。
一、應對外企在華“貿易壟斷”,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直銷經營競爭力
近一時期以來,外企在華貿易中的市場”壟斷”行為不斷顯現,形成對我外貿出口企業在價格上的打壓與市場空間等方面的排擠。前不久,境外班輪總會就操縱多家國外班輪公司在我港口強行收取”港口作業費”,以其強大的海運實力實施市場價格壟斷,向中國外貿出口企業轉嫁成本。對此,引起中國五礦、中國石油、中國紡織、中國輕工等100多家骨干外貿企業的共同抵制。然而,在外貿經營中,國外一些中間商常常以掌握國際需求信息,占有出口經營渠道等優勢,實施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市場”壟斷”,時常在中國企業之間挑動不公平競爭,相互壓價,低價出口,從中漁利。如我國出口海外的摩托車從5年前的平均每輛價格700美元降至目前的280美元,出口日本的肉雞從每噸3000美元降至1100美元,出口美國市場的絲綢服裝產品從過去的每件10多美元降至10多元人民幣等。我們許多出口生產企業對于外商的國際市場壟斷行為無從應對,僅能賺到加工費,出口利潤率很低,不少企業長期處于”打工仔”地位。由此還引起國外對中國產品的傾銷訴訟,給我國企業的出口經營造成的傷害很大。
外企在華”貿易壟斷”,自然有外企在國際市場與經貿領域的優勢地位,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企業缺乏打破壟斷的有效措施。美中商務中心主任姚定康先生最近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中國企業有必要學會甩開中間商,直接將產品賣給國外消費者了!”打破外商”貿易壟斷”,首要的是盡快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經營的直銷競爭力。中國企業要改變依賴國外中間商出口商品的習慣,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實現產品自主出口。近來中國一些外貿出口企業通過加入國際供應鏈、加入全球制造網、發展國際電子商務、走出國門研產貿、也到國外去購并等方式,迅速擴大產品直出國外市場,走出了一條打破外企壟斷經營和出口效益增長的新路徑。從而,加快建成強大的內資企業國際直銷競爭力,增強反壟斷的實力。
二、應對外企在華\"相互結盟\",提升中國企業外向滲透力
時下,外企在華”結盟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并在”結盟化”中較多地將中國本地企業排斥在外。據有關調查資料,在蘇州外商集中投資的配套企業鏈條中,國內企業僅占10%不足,許多中國企業難以擠進外資在華產業鏈之中。全球最大的鼠標生產商瑞士羅技公司在蘇州投資后,帶進和發展了30多家與其相配套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外企業。在新近的外商投資中,臺商更加重視相互間的上、中、下游產業和企業的聯合行動。隨著生產電腦及監視器的大同電子公司在蘇州投資后,其協作配套的英志、達成等多家臺資企業也都相繼到長江三角區配套生產。臺資在華投資與產業聯盟中內地企業極少,而往往結成國際跨國公司間的聯盟體。如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美國康柏公司,最近就與在華的臺商結盟,將康柏筆記本電腦交由臺商英業達集團在上海生產。
從一般層面看,外商來華投資結盟化,對于擴大對外開放和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從更深層面分析,外企在華”相互結盟”,并排斥我國本土企業加入之中,對我國企業與產業長遠發展埋藏著很大危機。出現這一新動向,固然有外企從戰略考慮占據中國潛在市場的因素,更應看到我們的企業缺乏加盟外資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缺乏外向經營的滲透能力。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雖已成為世界制造業轉移的平臺,但中方企業仍很少掌握核心產業和核心技術。如上海浦東地區在一些高新產業上雖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但電子產業仍以芯片代加工、IT產業仍以總機裝配、生物醫藥仍以外來加工為主,大多內資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外企在華投資“相互結盟”的威協,增強生存發展危機意識,提升進入外企在華產業鏈的滲透力,盡可能地擠入外企在華聯盟體中去,在接受國際制造與產業分工的同時,加快提升和發展自己。
三、應對外企在華資本“逆向轉移”,提升中國企業利用外資聚合力
經濟學界人士指出,外企追求的是低廉的成本和潛在的大市場,在投資領域一旦這些優勢喪失,就有可能出現外資大面積轉移。近來,在華外資出現”逆向轉移”的新動向,不少外資已從中國向東南亞、西亞及其它地區轉移。蘇州市外經貿局的一位負責人在調研后發現,目前,江蘇昆山、廣東東莞等地的外資已開始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國家和地區轉移,根本原因是那里的成本僅占我們這里的1/3左右。同時,許多外資在國內出現頻繁轉移的新情況。如從珠三角向長三角、環勃海灣等地區轉移,從南方向北方轉移。一方面是尋求更低廉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更多地占有中國各地出現的新一輪政府招商引資政策實惠,規避國家稅收。
外資”逆向轉移“是值得高度重視和研究的新課題。隨著不斷擴大開放,我國利用外資連續創出新高,2002年我國直接利用外資527億美元,列全球第一,外資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日益明顯。200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6208億美元,其中出口3256億美元,進口2952億美元,列全球第5 位。而197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僅為206億美元,列全球第32位。作為從事加工貿易主體的外商投資企業,2002年進出口總值達3022億美元,占當年進出口總值的53%,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外貿出口主動權已明顯地掌握在外商手中。我國經濟發達與開放度較高的江蘇省,外貿出口總額中的60%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因此,外資向國外等”逆向轉移“,將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我們應及早研究對策措施,防止外資”逆向轉移“,進一步提升中國企業吸收和利用外資的聚合力。
四、應對外企在華“挖才獵智”,提升中國企業人才吸引力
近年來,外企加大力度從我國企業中大量”挖才獵智“,加快了國企中的人才流失。據權威調查,目前,我國企業人才流失率已高達53%。一方面,在華國外公司直接從國企中挖走高層次人才,委派到國外去擔負更為重要的工作。美國電報電話公司一次就從中國企業中挖走3600名軟件工程師,其誘餌通過培訓后直接派送到美國本土工作,其人才待遇極為優厚。另一方面,跨國公司來華經營實施本土化戰略,直接從我國企業中聘用人才,加速國企人才向跨國公司“轉業”。美國微軟、摩托羅拉、通用電器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究院和制造公司中的高級管理和科技人才的本土化率已高達85%以上,其中絕大部分科技與管理人員都是國企中的優秀人才。
企業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失去人才就會在根本上失去市場競爭力。面對跨國公司在華大肆挖掘人才與智能資本的“逆動”行為,我們的企業要看到,人才已放到了國際大環境下的更大范圍內競爭,無論是否愿意,人才加快流動將是必然趨勢。如果我們的認識不到位,措施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現國企人才“空心化”傾向,最終失去競爭力。面對這一沉重的話題和現實,我們不少企業采取了積極的人才戰略。張瑞敏提出,海爾”第一產品”是人才,然后才是市場可出售的商品。長虹則創新企業人才機制,從根本上留住人才,爭取人才的心。一位人才專家指出,合理的薪酬體系、良好的競爭環境是留住人才的基礎,高超的用人技巧和相應的保障措施是留人的關鍵。我們應實施人才反”溢漏”工程,從每個人才所體現出的本質與追求出發,從人才酬薪制度、使用體制和人才環境等方面,不斷推出新的舉措,更加有效地留住人才。通過法律途徑,使人才使用合同化、人才管理法制化。把外企在華”挖才獵智”帶來的風險降到最小程度,營造人才競爭吸引力。
五、應對外企在華構筑“技術壁壘”,提升中國企業知識產權創新力
不久前,在世界經濟發展宣言人會議上,中外經濟和企業高峰人士共同發出呼吁,防止跨國公司不正當”技術壟斷”行為。美國移動寬帶技術公司總裁巴貝爾就對美國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行為進行反省,承認美國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為了保證其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大力推行在華技術研發和搶先注冊專利等,確實存在知識和技術壁壘問題。據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最新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的技術研發支出已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而絕大多數的技術研發投資都是由外資企業所為。在中國申請的專利項目中,75%以上由跨國公司所有。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多達500多家,研發領域集中在信息通訊、生物制藥、精細化工等我國眾多重點產業和支柱行業上。與此同時,國外企業常常運用法律無端對具有潛在競爭力的中國企業進行起訴,意在擊敗潛在競爭對手。如美國思科公司狀告中國華為公司知識侵權。華為公司是近年來快速成長起來的電信制造商,華為的高端路由器等產品已大批量走向德國、西班牙、美國等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線市場覆蓋正向思科看齊。對此,思科認為華為已成為自己的潛在競爭對手,故掄起知識產權法律的大錘阻擊華為的市場攻勢。近來,我國紡織品、服裝等先后受到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有關環境標準等法律起訴,針對我國企業的”技術壁壘”大有愈演愈熱之勢。
我們必須看到,在華外企具有強化知識產權及技術保護,加大”知識與技術壁壘”進一步措施的逆動行為。近年來,跨國公司普遍對高新技術實行限制性商業做法,以保護專利、商標等合法獨占權為借口,最大限度地獲取高額利潤,不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限制潛在競爭對手得到和研究未來競爭性技術;限制對方利用引進技術所生產產品的進口;強制對方接受”一欖子許可”,搭售其中不需要的技術;實行單方回饋,不向對方提供改進與發展技術,但要求對方無償回饋對其創新與改進技術;要求對方承擔技術貿易額外義務和支付額外費用;不得對技術貿易的專利有效性提出異議等。應對跨國公司不斷加強的”技術壁壘”,我們的企業應加快提升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力度。我們想讓別人提供給核心技術是不可能的。中國企業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根本途徑,在于加速原創性、獨有性技術自主研發,使創新技術、創新產品更貼近市場,更具核心競爭力。要將自主研發作為技術創新的核心,打造新型科技型企業。通過制定自主研發戰略,集中關鍵人才,建立研發機構,創新研發機制,走出一條中國企業自主研發之路。同時要提高法律意識,防止知識產權流失。學會運用國際法保護知識產權,有效解決國際技術經濟與貿易中的爭端,形成法律運行機制,保護國家、企業利益。這樣,就能以中國企業國際經營核心競爭力的加快提升,成功應對外企在華經貿”逆動”行為,實現我國企業與外向經濟的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