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國上下歌頌華夏盛世、喜度新春佳節之際,一篇來自日經BP社的報道文章“中國經濟前景之憂: 外商對華投資急剎車”引起筆者的關注,該文指出,在中國經歷非典之后,外資對華投資開始減少,并且減幅越來越大,外資對中國投資的態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重要信號。
在2003年中國GDP實現自1997年的最高增速達9.1%、外貿進出口總值高達8512.1億美元的背后,基礎設施建設已暴露出嚴重滯后的問題,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去年原材料價格暴漲,而下游產業如轎車、家電等產品價格卻因產能嚴重過剩一降再降,“原材料昂貴、產品便宜”的現象日益嚴重,因而投資中國的熱潮極有可能趨于平靜。經濟增長將更多地取決于將剩余的生產能力轉化為出口來推動,去年超過三成的外貿增長確實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國出口所面臨的障礙也開始日益明顯,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國的三大貿易伙伴——美日歐爭相要求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中國與發達國家包括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之間愈演愈烈的貿易磨擦頻頻發生,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將會下降,像以前那樣“只要是中國,就絕對能生產出便宜產品”的狀況已不復存在。
有專家提醒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所追求的“世界工廠”,雖然表現形式是“走出去”,但實質上卻是跨國公司全球經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2003年的統計顯示,一般貿易項下逆差56.6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項下實現貿易順差789.1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完全意義上的中國制造業所占比例大大低于與“加工貿易”有關的進出口比例的現實說明,“世界工廠”的真實狀況是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生產基地,與自身綜合國力增強的關聯性并不是很大,與“走出去”戰略更有本質的不同,它只是在彌補我國沒有全球性生產經營網絡和增強從全球汲取能量以支持發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中國的發展還必須完全取決于自身,在日前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指數在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名列第44位,商業競爭力指數在95個國家和地區排名46位,兩項指數分別較前一年實際下降4位和7位。我國國際競爭力不僅沒有靠前,反而下降,雖然該競爭力指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反映的情況確能折射出我國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和公共機構工作機制上拖了國際競爭力的后腿,單目前幾乎相當于加拿大全國人口的中國3500萬行政事業人員就大大增加了“政府浪費”。
商務部副部長于廣洲在報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有關情況時指出,今后將加強分類指導,提高后過渡期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以及壟斷行業的體制改革,而這些正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要系統解決的關鍵所在,也是進一步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根基所在。
日本綜合研究所駐香港事務所所長吳軍華指出,“中國經濟成長率與出口的增長率緊密相連”。因此可以推斷,中國的經濟存在這樣的一種構造,即出口企業的投資帶來了建設、物流、相關材料與服務的需求,并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潤滑作用。如果起著牽引力作用的外資增長出現萎縮、出口增長趨勢放緩的話,就可能會引起中國經濟發展的失調。此外,還有可能影響到消費。目前中國是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來發展經濟的——以出口調動投資,再通過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貨幣回流到消費,再以良好的消費為目標進一步招商引資。然而,如果對華投資降溫,勢必導致消費衰退、外資對華投資則更加慎重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據統計,具有外貿經營權的各類內資企業,2002年為6萬家,到了2003年底已近11萬家,而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內、外資企業總數已超過30萬家。根據中國入世承諾,外貿經營權還將加速放開,出口經營主體總量將進一步擴大,結構也將更加多元化。
由此可以斷言,中國經濟和外貿進出口發展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下一步棋就可以達到目標的,在重視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適當進口對于緩解國內有關產業的壓力以及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都是必要的,在重視外貿和投資的關系中,提高我國外經貿企業對國外投資的力度同樣是必要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系統療法,需要綱舉目張,才可避免“原材料昂貴、產品便宜”的經濟悖論,也不至于問題出現時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