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滬川繼電器廠與法國施耐德公司就專利侵權的訴訟案在20世紀90年代曾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時的熱點新聞,現在它也已經成為關于知識產權糾紛的經典案例。事隔數年之后,重新審視和回顧這起官司,更多了點理性和總結的意味,希望其中的經驗和心得會對更多的企業有所啟發。
緣起
1996年的9月2號,對于溫州樂清市柳市鎮的滬川繼電器廠廠長潘教武來說, 這是一個改變他以及他的企業命運的一天。就在這一天他意外地收到了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一份法國施耐德電器公司控告該廠侵犯其一項發明專利、三項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起訴書。起訴書要求潘教武立刻停止生產接觸器式繼電器,并登報道歉和賠償2萬美元,潘教武被這突如其來的起訴書打得措手不及。施耐德電氣公司(以下簡稱施耐德)在自動化設備和裝置領域的制造和銷售方面,一直位居世界領先水平,該公司在112個國家有生產和經營活動,全球設有4300多個產品銷售點。潘教武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生產了好多年的產品怎么會侵犯了法國人的專利?可時間已經很緊迫了,法院給的答辯期只有15天,潘教武感到自己一手創立的工廠,完了!
法國施耐德電器公司這次一共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控告了6家企業,除滬川繼電器廠外,其余的都是國營大企業,而這些企業都無一例外地放棄了申辯的權利,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勸潘教武還是放棄算了,這讓潘教武感到十分的難過。潘教武反復地看起訴書,徹夜難眠。突然有一天他發現法國施耐德的起訴書上告的產品圖片并不是自己廠生產的接觸器式繼電器,而是與接觸器式繼電器形狀相近的交流器。這兩種電子元件從外觀上幾乎是一模一樣,但很明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于是,就像在大海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潘教武感到自己的廠子有救了!
接招
沒想到跨國大公司施耐德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那這個失誤是否會給這場“官司”帶來什么轉機呢?
由于潘教武在施耐德的起訴狀中發現了對方的一個疏漏,這使得他仿佛在重重黑暗中發現了一絲曙光,此刻的潘教武意識到眼前最要緊的就是立即找專家商討對策。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的退休專家吳邦基。 吳邦基回憶到:“潘總找到我的時候非常焦急,那時我就告訴他,如果你要解脫現在這種狀況,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施耐德的專利把它無效掉,這是我們《專利法》里頭規定的一個程序,如果可以把它專利無效掉的話,自然也就談不到它告你侵權的問題了”。而要把施耐德的專利給無效掉,就需要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雖然受理了滬川廠的請求,可從受理到最后的結果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潘教武只能先拿著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給出的受理通知書,請求杭州市中院終止該案的審理,等最后的復審結果出來后再審理此案。但杭州市中院依據有關法律(發明專利的案件可以中止審判也可以不中止審判)沒有接受潘教武的請求,并于1996年底開庭審理了施耐德公司訴訟滬川廠侵犯專利權一案。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上午在同一審判庭,杭州市中院剛剛審理完施耐德訴第一家被告專利侵權的案件,以第一家被告停止生產、銷售侵權產品,賠償經濟損失,在報紙上公開賠禮道歉而結案。因此,施耐德原以為下午與上午肯定是同樣的結局,所以,就帶著上午的喜悅和銳氣,與滬川對薄公堂。他們認為滬川制造和銷售的LCI—D接觸器系列產品中,至少有5個產品侵犯了其在中國申請的一個發明專利權和三個外觀設計專利的專利權。將原起訴書中要求賠償的金額由2萬美元提高到80萬元人民幣。但傲慢的法國人沒有想到,這個小小的民營企業已經作好了針鋒相對的準備。
法庭上,當潘教武和他的律師指出,施耐德所提交的“專利產品和照片”與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產品圖片不一致,錯將控制繼電器產品申請為接觸器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時,施耐德的律師馬上請庭下的翻譯人員將這一情況翻譯給施耐德的全權代表。施耐德公司的全權代表翻出其專利文獻上的附圖,又從法官手中拿回自己提供的“專利產品”一對照,無言以對。
為避開這可笑的錯誤,施耐德律師在法庭上臨時向審判長提交了一個新的接觸器外觀設計專利。依據法律規定,杭州市中院應重新立案,并重新給被告一定的答辯期和提出宣告該專利權無效的請求時間。同時還要就滬川在答辯期內,已提交復審委的宣告施耐德發明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請求受理通知書,以及要求中止審理的請求作出裁定。(依據司法解釋,對外觀設計專利在答辯期內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法院應當中止審理。)然而,不知何故,1997年8月19日杭州市中院在未對滬川中止審理請求作出任何裁定和解釋的情況下,卻作出了一審判決。認定滬川生產的接觸器產品侵犯了施耐德發明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要求滬川停止侵權,銷毀模具和侵權產品,賠償損失,在《浙江日報》和《法制日報》上賠禮道歉。
面對杭州市中院的一審判決,潘教武不能接受,便向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省高院)提出了上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審查核對了滬川廠的上訴狀以后,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若干問題解釋中的有關規定,于1997年作出了中止本案的審理,待國家復審委員會對施耐德公司的發明和外觀設計專利權,作出是否無效的決定以后再行審理的裁定。此刻的潘教武意識到,在這段寶貴的時間里,他必須把所需的證據找到,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
轉機
施耐德訴滬川的三個外觀設計專利是在1988年11月10日向原中國專利局申請的。能否在這場官司中勝出,就看能否取到在施耐德申請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日之前,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產品在市場上或公開出版物上銷售或公開刊登的證據。
為了尋找1988年11月10日前與施耐德所申請的接觸器專利產品相同或相近似的產品,潘教武向同行業中的人無數次地打聽線索,無數次地尋找相關資料。他先后北上沈陽、北京,西上成都、貴陽,南下廣州、香港,東到上海。只要一聽說有線索和資料,他就動身前去尋找。直到1999年的一天,潘教武又一次去成都洽談業務,聽到X公司10年來一直在代銷進口電器的信息。他來到X公司,仔細地打聽起施耐德LCI—D接觸器系列產品的銷售情況。當銷售人員講到10年前他們就銷售過施耐德LCI—D接觸器系列產品時,潘教武一陣激動。他馬上向銷售人員說明自己的情況和來意,請求他們的幫助和支持。在X公司的熱情幫助下,從代理銷售的施耐德千千萬萬個產品所開具的發票中,找到了一張淡藍色的發票,上面寫著產品名稱:LCI—D接觸器,數量15只,銷售日期:1988年6月6日。比施耐德在中國申請的三個接觸器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日1988年11月10日早了5個月零4天。也就是說,施耐德在我國申請的三個外觀設計專利,在申請日前已在我國境內公開銷售。
又起波瀾
潘教武小心翼翼地把這張來之不易的發票包好,趕到北京,向聘請的專利顧問咨詢。顧問一邊看著發票上的時間,一邊翻開施耐德申請的三個外觀設計專利的公告文本,非常遺憾地告訴潘教武:施耐德申請的LCI—D接觸器系列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在我國申請前,已在法國申請了相同的外觀設計專利。根據《專利合作條約》和我國《專利法》規定,施耐德在法國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日后的六個月內,可以向條約各成員國申請相同的外觀設計專利而不喪失專利性,即施耐德在我國申請的接觸器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日可以提前六個月,也就是到1988年5月10日。這就是說,潘教武只有找到5月10日之前在我國境內公開銷售的證據,施耐德才算喪失專利性。
顧問的一席話,象一瓢冷水把潘教武激動的心澆了個透心涼。多少艱辛、多少付出,就因為不到一個月的差別而化為烏有。怎么辦?再過10天復審委就要開庭審理外觀設計專利無效案了,情勢已不容潘教武有任何的懈怠。他一連幾天從早到晚拿著電話四處打。但不是產品型號對不上,就是日期在1988年5月10日之后。潘教武常常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心頭不時涌上放棄的念頭。這樣的精力、人力、財力投下去,不如與施耐德妥協,但他心又不甘。找,再找!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復審委開庭的前兩天,從甘肅省的一家企業傳來消息,在1988年4月27日他們從施耐德在中國境內的代銷點曾購買過LCI—D接觸器系列產品,并開具有銷售發票。潘教武心中一陣狂喜,心急如焚地催促廠家派人攜發票到上海,再轉乘飛機赴北京。然而,廠家派來的人到上海后,正準備乘機去北京時,因身份證過期上不了飛機。潘教武不得不退掉溫州到北京的飛機票,連夜趕往上海,第二天攜發票從上海乘機趕往北京參加復審委的庭審。
在有力的證據和事實面前,施耐德無言以對。1999年12月24日復審委作出決定,宣告施耐德所訴的LCI—D三個接觸器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無效。依據原《專利法》規定,復審委對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無效宣告決定為終局決定。
再度征戰
外觀設計專利的無效官司是解決了,可發明專利的官司并未解決,施耐德訴滬川侵犯專利權主要是發明專利,這個問題不解決滬川還是侵權。潘教武拿著施耐德1989年4月14日向中國申請的“帶制動螺釘的接線柱”發明專利公告的文本,經常與電器行業專家商談和研究施耐德的發明專利產品的結構和技術特征。從產品的發明技術特征來看,行業專家認為施耐德的發明專利在我國應屬公開技術。八十年代初北京低壓電器廠引進的德國BBC公司生產的接觸器B系列產品就具有“帶制動螺釘接線柱”的技術特征。
依據專家提供的線索,潘教武又開始了南征北戰,從上海、北京、沈陽、成都等地取回了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與德國BBC公司簽訂的低壓電器許可證合同、上海標準件四廠產品樣本、北京低壓電器廠低壓電器引進產品介紹和銷售發票等8件證據。1997年10月他把這8件證據分別交給了聘請的專利代理人和專家。代理人和專家就8件證據能否宣告施耐德發明專利無效進行了一場模擬辯論,代表請求人一方的專利代理人與代表被請求人一方的專家雖都承認德國BBC的B系列接觸器具有“帶制動螺釘的接線柱”這一技術特征,并于施耐德發明專利之前已公開使用,但其在中國并未申請專利,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體現BBC公司享有先用權,并不能宣告施耐德發明專利的無效。只有找到在施耐德發明專利之前已公開的相同技術特征的對比文獻,才能宣告它的發明專利無效。
潘教武聽取了專利代理人和專家模擬辯論后的意見,又投入了新的一輪搜索。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發現了一個重大線索,施耐德的發明專利在美、日、法、中等國均獲得了授權,但在德國申請發明專利時,卻未獲授權。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潘教武與專利界的十幾個朋友在原中國專利局的專利文獻館內一泡就是10多天。通過電腦對德國BBC公司的5665項專利和其它國家的幾百項相同領域的發明專利進行了檢索,從中調出300余項專利文獻,又通過對比和篩選,將范圍縮小到了20余項。經專家鑒定,選了其中時間在1988年5月10日之前,在創造性上足以宣告施耐德發明專利無效的4篇對比文獻,并將其譯成中文。
在復審委開庭審理“帶制動螺釘的接線柱”發明專利無效宣告案中,潘教武及其代理人圍繞8件證據和4篇專利對比文獻所構成的證據鏈,以精采的辯語和觀點以及鐵錚錚的事實和證據,使施耐德一方無言以對。1998年5月29日復審委作出了該項發明專利無效的決定。我們且撇開長達數頁的技術性專業術語,看看決定的最后幾句話是如何敘述的:滬川繼電器廠提供的證據已從時間、地點、方式和內容上證明了在申請日之前已有與“帶制動螺釘接線柱”該項發明技術方案密切相關的發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因而,施耐德該項發明專利無效。
施耐德不服復審委對發明專利作出的決定,逐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北京一院)提起行政訴訟,將復審委告上了法庭。
由于案件的結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潘教武及其代理人不敢有絲毫的大意,即向北京市一中院提出了要求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的請求,但未被許可,只被通知準許參加旁聽。由于施耐德無法對潘教武及其代理人提供的8件證據和4篇專利對比文獻所構成的證據鏈作出令人信服的辯駁和推翻的依據,北京市一中院作出了維持復審委決定,駁回施耐德訴訟請求的判決。
施耐德仍不服北京市一中院的判決,又上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潘教武及其代理人再次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請求,但又未被高院準可。然而,事實終歸是事實,法律是注重事實和證據的。
2001年3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多次聽取復審委和施耐德的陳述意見后,再次作出維持復審委決定的終審判決。
感觸
至此,歷時五年的施耐德與滬川的專利官司終于畫上了句號,潘教武深有感觸地說:“五年多的經歷,使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企業,不管它有多大,如果不懂得專利、不重視知識產權,一夜之間就可能倒閉,成為專利戰爭中的犧牲品。”打贏了跨國大公司,潘教武成為了當地的名人,很多企業都來討教經驗,潘教武告訴他們說,加入WTO以后,知識產權實在是太重要了,作為一個企業家必須熟悉它,了解它,在生產和經營中運用它。首先是不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其次是不要被別人的氣勢洶洶之所嚇倒,否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而專家通過這個案子也想告訴企業,要最簡單快捷的知道自己生產的產品是否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文件檢索中心去查詢有關這個產品的專利狀況就可以了。而經過這個專利事件以后的潘教武,以后再生產什么新的產品就會先查詢詳實之后再決定是否動手開工,而查詢這些文件,一次只需花費幾十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