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外貿發展較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也遇到許多新問題。特別是“入世”以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多次遭遇國外反傾銷以及DVD專利侵權事件,給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本文試圖對制約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的因素提出某些應對之策。
一、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概況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較快,2001年全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4.3%。其中出口650億美元,增長17.8%(表1);進口590.8億美元,增長9.6%,貿易順差59.4億美元。2003年1~9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達951.9億美元,同比增長49.9%;進口9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4.9%(表2)。 2003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已接近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達1420.9億美元,增長54.28%。高出全國出口19.8個百分點,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2.4%,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為44.4%,是拉動全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力量。2003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4026個,占全行業總數的23%,但完成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工業增加值和出口額占行業的比重均超過一半以上,分別為67.5%、57.9%、52%和82.7%。
二、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制約因素
近年來,盡管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較快,但由于我國電子企業基礎研究薄弱,自主創新能力差,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品更新換代慢,以及對世界市場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反應能力差,特別是對新的技術貿易壁壘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事態的發展沒有應急反應機制,以致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形成了許多制約因素。
(一)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結構性矛盾
1. 中低檔產品供大于求,生產能力過剩,高端核心技術產品依賴進口
我國信息產業的產量和產值居世界第三位,許多電子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如電視機、電話機、程控交換機等。但我國軟件和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卻很落后,每年國內需要的集成電路80%以上須進口。2002年,IT類高新技術產品進口733.2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88.5%,而出口僅為644.2億美元。因此,我國是信息產業大國,但不是信息產業強國。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在知識產權領域,尤其在發明專利上,我國專利發明申請量明顯少于國外。除計算機與自動化、電子測量與導航等領域外,其他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尚不足國外的40%。電子器件、家電、通信、信息材料與加工工藝等領域,國內甚至不及國外的25%。由于電子信息技術長期以來依賴進口,關鍵技術落后,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弱,使我國信息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電子信息產品中低檔供大于求,生產能力過剩,高端核心產品依賴進口。
2. 長期依賴加工貿易,結構調整步伐艱難
從2003年1~9月電子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看(表3),進料加工出口達706.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4.3%;來料加工出口147.2億美元,占出口的15.5%;一般貿易僅71.5億美元,占出口的7.5%;進料加工進口額470.4億美元,占進口額的50.9%;來料加工進口額103.1億美元,占進口額的11.1%;一般貿易進口額226.6億美元,占進口額的24.5%。長期依賴加工貿易,使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結構調整步伐艱難。
(二)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增強,手段和形式不斷翻新
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國際貿易伙伴之間爭奪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保護本國市場,在傳統貿易保護措施如關稅貿易保護減弱甚至取消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工業國利用本國或本地區的技術優勢,采用技術壁壘如先進技術標準、技術專利、知識產權等以及反傾銷、特殊保障措施等作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從而對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造成巨大威脅。截止2003年6月,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印度、土耳其、和歐盟等七個世貿成員已經相繼完成了對中國出口產品實施“特別保證條款”的國內立法,為大規模運用這一機制完成了準備工作。截至2003年9月底,先后有印度、美國、土耳其和歐盟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9起特保調查。上述跡象表明,中國出口環境日益嚴峻,已步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因此,應高度重視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動向,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預防其對中國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關稅下調,國內產品成本價格優勢減弱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國再次調整降低了進口關稅稅率,由原11%降到10.4%,降幅為5.5%;其中電子產品由原9.9%降到9.2%,降幅為7%。電子產品中信息技術產品降幅最大,關稅總水平由原1.5%降低到0.43%,降稅幅度高達71%。
2004年,我國256個實行信息技術產品協議關稅稅率稅目中,已有232個稅目實行了零關稅,實行零關稅的稅目已占到全部信息技術產品協議關稅稅目的90.6%,其余信息技術產品將在2005年1月1日后全部實行零關稅。
進口關稅下調,使許多整機生產商由原來使用國內元器件改為使用進口元器件,這無疑使國內產品成本價格優勢減弱。
(四)電子信息產品貿易重心發生變化,貿易競爭方式多樣化
目前,國際貿易以勞動密集型方式為主向以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式為主轉變,注重成本核算和效益成為國際貿易的重點,貿易手段從重視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創立名牌、加強售后服務等全方位競爭,競爭方式以單一物品出口形式,向多元化、復合型貿易方式轉變,包括直接投資、合作經營、補償貿易等多種方式。而我國貿易方式單一,制約了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
三、對策建議
(一) 進一步完善電子信息類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體系
改革稅制,加速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型,完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加IT企業的供給能力和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扶植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的發展。
(二) 貫徹科技興貿戰略,加強部際協作力度
貫徹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將技術引進與自主技術開發和創新結合起來,增加投資,加強科研,加快科技進步步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大搞聯合研究,以促進產業發展、出口增長為出發點,按照國際慣例的基本要求,調整相關政策,制定新的措施。
(三)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加強并提高出口服務質量
地方政府要迅速轉變職能,改進傳統工作方式,加強調查研究、多建數據庫、提高可靠性、準確性和系統性。加強對產品出口形勢的跟蹤、統計分析工作,進行國際比較和行業比較,從中分析差距,對市場前景作出預測。
(四) 推動國家產業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貿易向我轉移
有計劃地進行長江、珠江、環勃海灣以及中西部IT基地建設的試點,加強區域間分工合作,通過政策引導跨國企業對我國進行技術轉讓和技術擴散,加強產業基地內電子信息產品配套能力。
(五) 進一步實施大企業戰略
一個國家和產業的競爭能力離不開大型企業的支撐。沒有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一個國家和企業很難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力。多年的發展經驗也說明,以前的“抓大放小”和鼓勵大企業集團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正是由于海爾、聯想、創維等一大批電子企業的發展,我國信息產業才在國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要進一步實施大企業戰略,加強、鞏固大企業并繼續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和跨國經營等方式發展大企業。
(六) 改進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方式
調整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方法和手段,加快企業的技術創新。通過稅收和政策引導,鼓勵跨國公司把研發、運營等中心向我國轉移,積極吸引來華投資發展集成電路、軟件、第三代移動通信等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促進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結構調整。
(七) 實施目標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海外市場開發力度
研究需求動向,調整生產和出口戰略,鞏固和擴大電子產品出口重點國家市場份額,大力開拓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組織國內企業參加當地博覽會、專業性展覽會,技術專家參加的現場演示會等,通過中介機構組織中小企業參加國際展覽會,加大對海外市場的開拓。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有資金、技術和人才實力的企業,到國外投資設廠,辦企業,進行跨國經營。
(八) 加強電子信息產品預警體系建設,應對國外非關稅壁壘
進一步加強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預警及反應體系建設,加強應對國際貿易事務的協調力度,避免國際貿易爭端中單兵作戰。企業要積極應對各種貿易壁壘,廣泛收集信息,把握貿易壁壘發展趨勢,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擴大產品及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比例,積極應對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及工藝,提高自身產品檔次,實施品牌戰略,走出國門,積極在境外設廠,通過境外整機制造帶動國內元器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