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自主性復蘇跡象顯著
自從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經濟陷入令人窒息的漫長蕭條而難以自拔,2004年2月18日日本內閣府宣布的2003年第4季度經濟統計數據總算讓人們看到了隧道盡頭的光亮:2003年第4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連續第4個季度增長,環比增長1.7%,比經濟學界此前預期的1.2%環比增幅高出將近一半,折合成年率為7.0%,是1990年第2季度以來最大的經濟增長幅度,超過同期美國和歐元區的增速,日本人總算找回了一點久違的世界經濟“優等生”感覺。2003年全年日本GDP增長2.7%,是自2000年(增長2.8%)以來的最高水平,比2002年的下降0.4%有大幅回升。
與此前13年里依靠政府被動的“經濟景氣對策”刺激出來的短期、局部效應不同,2003年日本的經濟增長體現在各個領域,消費、投資、凈出口“三駕馬車”全面發力,開始走上了自主性復蘇的道路。盡管泡沫經濟破滅之后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金融體系不良資產、人口老齡化、財政瀕臨破產……令日本經濟舉步維艱,但日本制造業的精益生產方式仍然為其它國家所難以效仿,其效率依然獨步世界,出口競爭力依舊強大。2003年,雖說日元兌美元大幅度升值,僅第4季度就升值10%,但日本第4季度出口總額卻增長了4.2%,全年出口總額增長4.7%,54.5589萬億日元出口總額、超過10萬億日元貿易盈余令一向以“出口導向”而著稱的日本經濟受益匪淺。
令日本人驚喜的是,雖然通貨緊縮壓力仍然存在,截至2003年12月,日本消費者價格指數已經連續下降4年又4個月,第4季度GDP平減價格指數從上個季度的-2.1降到了-2.6,但由于DVD播放機、等離子電視機以及其它高技術含量的家用產品消費迅猛增長,10~12月日本消費支出環比增長0.8%,為2002年第3季度以來最大增幅,十余年來萎靡不振的國內消費終于出現了轉機。日本人敢于放開手腳消費,主要是因為就業市場好轉,12月份失業率從11月的5.2%降至4.9%,是2001年6月以來首次降至5%以下,從而抵銷了工資增長乏力的消極影響。
旺盛的出口和消費需求強有力地拉動了日本的企業投資,2003年第4季度日本的企業投資扭轉了上一季度下降0.2%的趨勢而猛增上升5.1%,是自2002年第4季度(增長7.3%)以來企業投資的最高增幅。雖然小泉純一郎力圖控制政府預算赤字,壓縮政府對道路、橋梁以及其他公共工程項目的支出,導致公共投資和私人住房投資比上一季度有所萎縮,但當季公共投資環比跌幅只有0.2%,大大低于上一季度5.1%的跌幅,且足以從政府消費0.5%的增長中獲得平衡。住房投資環比下降1.0%。國內投資、消費相加,內需對總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3個百分點;扣除進口之后,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10余年來始終是日本經濟之癌的不良債權處理也大有起色,大銀行的進展尤為顯著。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日本銀行業不良債權總額從40萬億日元減少到28.3萬億日元,銳減30%;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從26.8萬億日元下降到20.2萬億日元,下降25%。日本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比率,2002年9月為8.1%,2003年3月為7.2%,2003年9月決算期為6%。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004~2005財政年度末(2005年3月),日本完全有可能實現政府提出的主要銀行不良債權率減半(即4%)的目標。
經濟自主性復蘇給日本股市這個“經濟晴雨表”增添了強勁的動力,2003年日經指數上漲24.5%,結束了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以來的3年空頭走勢,12月30日以8周最高點結束了2003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
從“中國威脅論”轉向“中國機會論”
日本經濟復蘇的良好態勢離不開中國和亞洲其它經濟體的貢獻,這種貢獻表現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擴大了對日本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且,與其它幾乎所有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一樣,中國進口增長快于GDP增長。
早在1997年后,中國作為東亞區域穩定器的作用就已經相當明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1980~2001年間東亞各經濟體GDP年增長率的變動系數,中國最低,僅有0.35;除中國、日本之外所有東亞經濟體整體增長率的變動系數為0.49,如果加入中國,其變動系數降低到0.29;如果再加入日本,其變動系數又上升至0.38。 即使不考慮中國通過在1997年金融危機期間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決定性地制止了東亞的競爭性貨幣貶值“雪崩”,上述經濟增長率變動系數數據也足以顯示中國對穩定東亞經濟的作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中國發揮了穩定器作用,遭受危機沖擊的東亞經濟體表現出了令世人印象深刻的穩定性。在遭受了巨痛的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各國和地區并未如同阿根廷、巴西等拉丁美洲國家那樣一旦蒙受金融危機打擊就一蹶不振,而是在3年之內便陸續復蘇,其整體增長率也較快得到了恢復。同時,由于東亞在世界經濟中所占份額日益龐大,1997年金融危機在全球金融市場上也顯示出了強烈的傳染性,中國通過穩定東亞經濟,進而對防止世界經濟滑向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式的深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中國的東亞區域穩定器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從其它東亞經濟體進口而發揮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進口大國,2002年,中國進口額295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六大貨物進口國(僅次于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200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又創造了4128.4億美元的紀錄。而且,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進口增長快于GDP和出口增長,2003年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1%,出口增長34.6%,進口則激增39.9%。東亞經濟體是中國內地進口增長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中國內地對美國、歐盟的雙邊貿易都存在順差,但同其它東亞經濟體(包括香港特區、臺灣省、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貿易存在逆差;而日本又是東亞經濟體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中國海關統計中,日本已經連續數年蟬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2003年中國自日本進口741.5億美元,同比增長38.7%;對日本出口594.2億美元,增長22.7%, 均創造歷史紀錄。日本的許多重要產業部門都出現了中國景氣,甚至號稱“夕陽產業”的鋼鐵、海運和造船業也不例外。2003年,日本三大鋼鐵公司對華出口的汽車用鋼板和建筑用鋼材銷售額和利潤額均創造歷史最高紀錄,僅新日鐵公司2003年度稅前利潤就高達上年度的5.4倍;等離子電視機、液晶電視對華出口猛增230%;輪胎、化工產品和機床對華出口增長20%~80%;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日本對華出口乘用車67402輛,繼續穩居中國最大乘用車進口來源,比位居第二的德國(44004輛)多53%,進口金額16.42億美元,增長15%;2003年10月,在日本出口較上年同期實現的增長中,有63%來自于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增長。正是依靠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的貢獻,2003年日本對多年來的最大出口市場——美國的出口雖然比上年下降了9.8%,但出口總額仍然增長4.7%之多。倘若將大陸、香港、臺灣合并計算,整個“大中華經濟圈”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對日本經濟2003年的良好復蘇態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4年1月,中日貿易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日本官方貿易振興機構預測,2004年中日貿易額將超過1500億美元。
實踐決定認識。多少年來,日本一些勢力總是將中國崛起視為對日本的威脅,并利用自己的輿論霸權將這種思維方式灌輸給日本公眾乃至世界各國,無論是“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還是“人民幣升值論”,之所以得以在世界上廣為傳布,日本都“功不可沒”,鹽川正十郎等人的名字也因而為中國公眾所熟知。但面對中日經貿合作“雙贏”特征日益顯著的現實,同時由于經濟復蘇舒緩了日本社會過度敏感的心理,日本輿論界的風向開始出現可喜的變化,中國威脅論退潮,中國機會論漲潮。日本最大的兩家報紙《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最大財經類報紙《日本經濟新聞》相繼刊登重頭文章,論證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需求”已經與美國的需求并列為支持日本經濟復蘇的支柱之一。一些知名人士也越來越多地談論中國機會。2003年11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上任后首次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了發展中日互利合作的意愿;今年2月19日,日本央行副總裁巖田一政發表演講談及中國威脅論,指出日本經濟漸漸有了復蘇的跡象,不僅是因為美國和世界的景氣有所改善,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關系,“以往,我們總以為中國的廉價產品對日本是個威脅,但是,在日本企業積極向中國擴展業務后,日本國內的經濟,也正往好的方向發展。”甚至日本削減不良債權的成績也無法離開中國的貢獻,“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本的壞賬在2005年減半的目標,越來越有可能實現。今年也將是日本經濟好轉,脫離經濟萎縮的一個轉折點。”盡管中日雙邊經貿摩擦還會出現,但只要兩國能夠抱著互利合作的誠意,偶爾的摩擦也不至于危及雙邊經貿順利發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