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創新。古今中外著名學者、藝術家都對那些毫無新意甚至是照搬照抄的東西嗤之以鼻。
我們都知道杜撰這個詞語,但是否知道它的來歷?原來古時候有一個喜歡寫詩的人叫杜默,只不過他寫的詩不是自己思考創作出來的,而是將前人的詩歌改頭換面,稍加修改,據為己有;有時信手寫來,憑空捏造。對于這種做法人們都不屑一顧,一看到他的詩就說“這是杜默所撰的”,后來逐漸簡化為“杜撰”。
《三國演義》中益州別駕張松要面見曹操進獻西川地圖,楊修負責接見。接見過程中楊修為炫耀魏國的軍事成就,就拿出曹操還未公開出版的軍事著作《孟德新書》,請張松評價,張松略一翻閱,眉頭緊鎖,看完之后放聲大笑。楊修奇怪,問曰:“何笑之有”?張松笑答:“此書吾蜀三尺小童亦能背誦,已廣為流傳,何謂之‘新’呢?此乃戰國時無名氏所著,曹丞相何以盜而據為己有呢?”當場從頭到尾完完整整地背誦了一遍。楊修聽后,倍感詫異,同時也為張松的聰明才智所折服,等向曹操推薦時,述說了此事,曹操羞愧不已,但又不想降低身份,故而曰:“此古人與吾巧合也!”隨后暗地讓人把這本書撕毀燒掉。
羅西尼,十九世紀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一次,另一位作曲家拿著名曰自己寫的手稿來拜見,并要求當面演奏請教。聽著聽著,羅西尼不住地把帽子脫了又戴,戴了又脫。這位作曲家異常奇怪,便停下來問他:“是不是您戴著帽子太熱,那您脫掉好了。”羅西尼忙說:“不,不,我只是有個習慣,見到熟人或老朋友我就脫帽致意,在你演奏的曲子里,我遇見的朋友太多了,故而不得不頻頻脫帽。”這位作曲家當即面紅耳赤,原來他的曲子乃是照著別人的曲子改編而成的。
少年朋友寫作文章,當然需要學習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但切忌照葫蘆畫瓢,刻意模仿;否則,寫出的文章往往不倫不類,令人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