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基德脫胎換骨
[撒瑪利亞女孩] Samaria (韓國)
編導:金基德
主演:李烏、康吉敏、申民軍
片長:95分鐘
評分:★★★☆
獲獎:第5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翰福音》第4章有一個關于忍受苦難的寓言,講的是耶穌時代,當時猶太教宗教領袖指責撒瑪利亞人為異端,對撒瑪利亞人避之不及,但耶穌并沒有舍棄這個女人,相反,他對她和她的同胞們伸出了同情和拯救之手。[撒瑪利亞女孩]講的是一個類似的故事,不同的是,這里的耶穌是一個有罪的父親,這里的撒瑪利亞女人,就是他的女兒。
對金基德來說,[撒瑪利亞女孩]很可能是一個及時的、良性的突破。故事雖然還是很金基德,也就是說充滿了極端的性和暴力,但結尾收的很漂亮,意味深長。兩個未成年少女為攢夠去歐洲旅行的飛機票錢相約去賣淫,其中一個負責和嫖客聯系并望風,另一個則負責和嫖客交易肉體。一次,在警察抓嫖過程中賣身的女孩跳樓自殺了,目睹慘狀的另一個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決定和那些與朋友交易過的男人睡覺,并把錢還給他們,以期獲得救贖。沒想到卻被她的父親無意間發現,這個男人無法接受這個慘痛的現實,于是從跟蹤女兒、毆打嫖客,到最后完全失控,在公共廁所里殺死了一個和女兒睡覺的男人,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殺人后,父親帶女兒進山給亡妻掃墓,還在山上農家過了一夜。第二天下山后,他打電話向警方自首,警察趕到時他女兒正在學開車,看到父親被帶走,她拼命開車追上去,卻跌跌撞撞地擱淺在山道上。
我很反對有些評論對金基德電影使用“傷感”這個詞,“傷感”對金基德的電影與其說是奢侈,不如說是淺薄,金基德的電影是痛,是砸碎骨頭連著筋的那種痛。
金基德電影里有很多極端殘酷的東西,在這個片子里,比如那個音樂人奪得女孩肉體的卑鄙方式,比如女孩父親闖進嫖客三代同堂的家里對對方的羞辱,比如女孩最后被父親殺死的夢(這其實是金基德為我們提供的另一個結局,一個符合他以往暴力美學追求的結局),都是極端反常態的人類行為,是對真善美進行無情的撕裂的野蠻動作——這部電影的色情場面其實非常有限,但卻定級為“18歲以上觀看”不是沒有道理的。
影片在結構上也獨具匠心,頭20分鐘里,它似乎是一個講述兩個少女曖昧關系的青春片(像巖井俊二);然后是一個女孩死了,另一個為了贖罪而出賣肉體(像古老的日本倫理劇);然后當第二個故事進行到一半,女孩的父親才意外出現,這個故事到這兒其實才算真正開始,接下來講的就是一段撕心裂肺的親情。
我們應該集中探討一下影片的收尾。這個父親知道女兒賣淫后非常痛苦,于是一次次跟蹤女兒并及時在暗中破壞她和嫖客的交易,他不敢被女兒發現,更不敢去面對女兒。金基德這樣處理是很厲害的,因為父親在一次次阻止和報復的過程中,會距離殘忍的現場越來越近,他的心理也必然會越來越瀕臨失控,這時偏巧出現了一次他的車在跟蹤過程中被意外阻擋的情況,于是他突然暴怒而毆打那個司機的情節就變得合理了。這個意外還造成另一個不可挽回的敗局,那就是他終于有一次沒能及時阻止女兒和別人發生關系,這也就導致了他后來的殺人——男人施暴的力度,從來都是和他所能承受的痛苦成正比的。
從間接殺人發展到主動殺人,父親的未來已成定局,但整個故事的導向卻仍可回天,這取決于金基德現階段的美學追求。按金基德以往的風格,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父女倆人都死掉,比如父親開車沖下懸崖,比如父親在山坡上碾死女兒然后自殺,還比如金基德給我們的那個答案,也就是女孩那個夢暗示的那樣——父親掐死了女兒,把她埋葬在河邊。但這一次金基德沒有這么做,真是萬幸啊,如果真是安排兩人都死掉,這故事就太平庸了。
最后的結局是這樣的:在山間,父親鼓勵女兒學開車,女兒很興奮,開的還不錯,這時警察趕到,帶走了父親,女兒看到就開車追,這個踉踉蹌蹌的追趕動作實在是絕望啊,令人心碎。我們可以認為,這輛汽車就是暗示著女兒還無法駕馭的一種未來的生活,而漸漸遠去的父親,就是一種無法挽回的過往。這個結局是非常深刻的,遠遠比兩個人因為絕望而死要堅硬的多,這就是我所說的,“[撒瑪利亞女孩]很可能是金基德一個及時的、良性的突破”的原因所在。
有評論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電影思想的一個轉折點,看來并非全無道理,這部電影也許沒能讓他徹底脫胎換骨,但顯然卻完成了他個人的一次藝術蛻變,[撒瑪利亞女孩]想必就是這種蛻變的結果。(晃晃)
關鍵詞:一個及時的、良性的突破
充滿了極端的性和暴力,但結尾收的很漂亮,意味深長。
有時候電影會比想象更好
[13變30] 13 going on 30 (美國)
導演:蓋瑞·溫尼克
主演:珍妮佛·加納、馬克·盧法洛
片長:97分鐘
評分:★★★☆
有時候電影會比想象的要更好。通常一部電影上映之前,我們多少了解一些劇情和幕后,繼而做出一個好或壞的預想值,之后便是產生落差的過程,向上的或向下的。[13變30]這部描述“女大十三變”的電影,三分之一是湯姆·漢克斯[飛躍未來]的翻版,余下部分點綴著布魯斯·威利斯[還我童真]的噱頭??梢坏╇娪俺搅嗽械男问脚c幽默,就容易讓人忘記它不過是換了一件新馬甲。
珍妮佛·加納應該受到褒獎。一個13歲的懵懂女孩潛入一個老于世故的30歲女人的身體,借著這副迷人閃亮的軀殼來接觸燈紅酒綠的新世紀,沒有多少人知道該怎么把握角色的表演尺度。我們在電視劇集[雙面間諜]中,已經把加納定型為能打敢拼的悍婦,這個“大膀子”女人似乎不適合美國甜心。可32歲的加納根本不甩這一套,帶著一臉對青春期的厭倦,和對成年世界的茫然,令人信服地反映出一個中學女生對紅塵凡世的感知。
1987年的珍娜·林克有許多理由煩惱,她夾在孩子和成人的中間,忍受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想要越過煩惱的青春期,直接步入光鮮的成年世界。她的愿望在一夜之間實現,面對眼前夢寐以求的一切,她恍惚中帶有一絲驚訝、困惑和擔心。到這里,電影沒有一味地賣弄下去,珍娜發現在自己這個光鮮的表皮下隱藏著一個空虛的靈魂,她的成功源于虛偽的炒作和卑鄙的手段。盡管如此,我們還要說[13變30]的劇本過于中規中矩,這也阻止影片達到[飛躍未來]的高度。但是面對一個只有13歲的女孩,溫尼克沒有太多的傲慢與批判,更多的卻是理解與自嘲,影片的成功之處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村長)
關鍵詞:女版[飛躍未來]
溫尼克沒有太多的傲慢與批判,更多的卻是理解與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