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5日,加州政府對環球電影公司下了一道通緝令,要求其影片[鐵拳男人](Cinderella Man)在美國國內拍攝。這部今年圣誕檔的重頭戲,原定于在加拿大的多倫多進行拍攝。但是,加州民主黨議員迪恩·瓦特森代表國會娛樂產業委員會(CEC)向美國電影協會發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要求環球將其改為在本國攝制。環球方面隨后表示了強烈的抗議,稱在國內拍攝的費用令他們無法接受。
這一戲劇性的事件突出了近年來美國電影工業由于成本直線上升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根據一份粗略的統計,2003年在美國全線上映的影片平均造價超過了1億美元。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好萊塢多數影片的拍攝費用都可以由制片公司自己來投資,電影還處在“拍得起”的境地——幾乎沒有預算過億的制作;90年代以后,隨著明星片酬的劇增、對電腦特效要求的提高、市場和廣告費用滾雪球般增多等一系列因素,電影開始變成了一家公司“拍不起”的東西——預算過億的制作在1996年還不足10部,到了2000年就已經變成了幾十部。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的大制片公司使用了一系列方法來降低風險:最初,用合拍、海外融資、預售播映權、吸收贊助商、發行股票等方式來獲取制片所需的資金,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同時,大力擴展全球發行業務,加大DVD制作發行的力度,尋求更大的市場;隨后,各個大公司開始把大預算影片的拍攝工作轉移到美國以外的地方,避免本國昂貴的人力費用;再就是發展了獨立影片和非英語電影的購買-發行業務,幫助維持資金的運轉。這一系列的措施緩解了近10年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通貨膨脹”,但是目前的投資依然節節攀升。為避免投資回報率的直線下滑,電影制作商和發行商們已經采取了一系列令消費者不快的“商業行為”——票價的普遍上漲,發行公司反復出版一些熱門電影DVD的不同版本,在電影中插滿不同贊助商的廣告,等等。

贊助商的地位已經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去年,三星花費了近1億美元來資助[駭客帝國2],通用公司也不示弱,所以莫菲斯們都開著最新款的卡迪拉克;前年,福特汽車公司拿出3500萬美元贊助費,以求在最新一部007中打廣告。在今年春夏季上映的影片里,贊助商廣告的穿插更是愈演愈烈:在[霹靂雙煞]、[懲罰者]中都可以看到汽車的廣告;即將上映的[我,機器人]和[雷鳥驚航]中,奧迪和福特將要分別展示他們的新型概念車。這些還只是小頭,更多的廣告大戰還在后面:斯皮爾伯格的新作[幸福終點站]中要加入35個廣告;[末日世界]要給12個贊助商提供廣告空間;[加菲貓]一片里會加進一打兒餅干和其它食品的展示;快餐業另一大亨“漢堡王”也不示弱,把他們的重點放在了[史萊克2]和[蜘蛛俠2]上……

相對于廣告泛濫而帶來的觀眾不滿,內片外拍的舉措已經造成了更大的問題,特別是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內部以及地方政府中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前面所提及的政府干涉環球業務就是一例。縱觀近年來的大制作影片,幾乎沒有一部是在美國拍攝的。這一趨勢已經成了制片公司的風氣,就連一些完全以美國為背景的影片也移師海外。出于投資傾斜、稅收優惠、人力資源豐富等便利條件,加拿大、澳洲、東歐和北非已經成了好萊塢的主要拍攝基地。無疑,這種電影拍攝全球化的傾向不但會造成美國國內片場和攝制設備的擱置,更會引起國內演員和制作人員的大范圍失業。一些明星開始在媒體上發表激烈的言辭:蒂姆·羅賓斯在去年為[神秘河]做宣傳時,大聲斥責電影公司的這種有損本國電影工業的做法。越來越多的影片,甚至是投資不多的制作,也開始外流到海外。更有甚者,近兩年來由于制度限制、安全檢查等一系列問題,連美國的色情錄像工業都把主要拍攝基地轉移到了巴西。
這些由好萊塢的“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危機,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當前的電影制作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因素。但是,從好的方面來看,這些擴展全球范圍內的融資、商業合作和市場發行的做法,是未來電影工業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種“通脹”的確起到了推進全球經濟進展的作用。好萊塢所面臨的這些經濟問題并非第一次——在40年前,他們已經通過發行與院線分離的方法來解決了流水線制片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