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瑟王] King Arthur(美國)
導演:安東尼·法奎
主演:克里夫·歐文、凱拉·奈特麗
史蒂芬·迪蘭、休·丹西
伊安·格瑞弗、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片長:130分鐘
評分:★★★
首先提醒大家一句,關(guān)于歷史題材的好萊塢電影,最好拉離史詩電影的標準來看。這樣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見錢眼開的暑期檔,還出現(xiàn)了杰瑞·布魯克海默(制片人)的名字。我們應該明白,盡管故事背景放在黑暗的中世紀,我們要看的也不是國家英雄如何“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過程,而是美輪美奐的鏡頭下酣暢淋漓的打斗場面,以及表情話語都爛熟于心的浪漫愛情鏡頭。如果保持這樣清醒的頭腦,我保證[亞瑟王]是一部讓人覺得精彩的電影,盡管那精彩或許象煙花般短暫易逝。
[亞瑟王]中的亞瑟和圓桌騎士們,已經(jīng)和歷史大不一樣了。連傳說中唯一重要的女性人物格妮薇,也不再和亞瑟身邊最得力的騎士蘭斯洛特相戀,她和亞瑟的愛情看來更象是兩個彼此仇恨的族群在政治上的結(jié)合。最初,亞瑟篤信羅馬教廷旨意,為了保護羅馬主子,可以毫不猶豫地殺死反抗者。他和騎士艱難地保護著羅馬教廷,當羅馬人的真面目暴露后,他才明白自己是英國人,并開始面對嗜血兇殘的薩克森人。流傳在英倫大地上的亞瑟王故事,從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放棄刻畫人物性格
傳統(tǒng)的亞瑟王影視劇中,王者一向光明高貴,甚至讓人感覺影響了環(huán)境。而安東尼·法奎的[亞瑟王],故事始終發(fā)生在陰暗的天色下:那些落滿白雪的灰色山谷,迷霧深鎖的叢林,小雨淅瀝的山巒,讓人“寒”徹心扉。甚至人物服裝和化裝色調(diào),也都以冷色為主。這似乎暗示中世紀的英倫慘淡的政治和民生,也隱喻了亞瑟本人尚未完全明朗清晰的內(nèi)心。
我其實很關(guān)注亞瑟、格妮薇、蘭斯洛特三人的微妙關(guān)系,這不僅能提起觀眾的觀影興趣,還能豐富人物間的感情層次。遺憾的是,編導不僅殘忍地把格妮薇許配給亞瑟,對亞瑟和未來王后的感情發(fā)展也交待得不足,使他們的結(jié)合與政治婚姻別無二致。雖然這在歷史的復雜境況下無可厚非,可電影的著重點如果稍微傾向此點,也不會錯失加深厚重感的機會,它最終放棄了深入刻畫人物的性格。
亞瑟和圓桌騎士的故事在西方世界流傳千年,那種“渴飲敵人血,慷慨戰(zhàn)場死”的英烈俠義,相信正是讓無數(shù)人向往的曠世豪情。這種寄托了整個民族文化傳說的英雄形象,雖然與中國的大俠仍有差別,但救蒼生于水火的信念,就如同中國人向往的俠之大者,能夠鼓蕩起天地間的罡氣。看看這些觀眾們耳熟能詳?shù)拿郑禾m斯洛特、格拉哈德、蓋溫、特里斯坦、鮑斯和達戈尼特,不同的性格、信仰和目標,有的放蕩不羈,有的仁俠好義,有的堅韌不屈,他們應該給予這部電影最燦爛的光芒,但那種眾星拱月的感覺在本片中還是沒有出現(xiàn),而是掩埋在了為動作服務(wù)的終極目標當中。
動作場面大于一切
當然,影片值得稱道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冷兵器搏殺場面的宏大和故事節(jié)奏的控制。制片和編導顯然把目標對準了大場面,電影中間和結(jié)尾處兩處最大的戰(zhàn)斗場面的確拍得驚心動魄。看得出編導做得很聰明,后來的智取薩克森人一役尤其值得稱道,亞瑟王的王者氣概在此處才有了一些顯露。
但可惜的是[亞瑟王]和[特洛伊]犯了一樣的毛病,本來可以更加復雜的人性和故事脈絡(luò),由于對場面和動作的追求而被輕易地放棄了。沒有了人物間火花四濺的心理描繪作基礎(chǔ),英雄傳奇應該激發(fā)的遠古豪情自然打了折扣。盡管電影尾聲處亞瑟帶領(lǐng)騎士和藍軍與薩克森人決戰(zhàn)的場面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斗中謀略的重要,冷兵器直接對決也制造了影片中最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給觀影帶來了很大的樂趣,然而當亞瑟在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向天怒吼哀悼他的好友時,觀眾仍然沒有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不知道是應該責怪電影本身淺層的情感描繪,還是緣于我們看了太多所謂的史詩電影,已經(jīng)被好萊塢刺激得麻木不仁。看來那些舊時歷史題材電影帶給我們的豪情,在好萊塢的印鈔機威脅下已經(jīng)漸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