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熱鎮痛藥是家庭藥箱中常備的藥物。它具有解熱、消炎、止痛、抗風濕的作用。目前,比較常用的此類藥物有: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APC)、去痛片(索密痛片)、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及芬布芬等。由于此類藥物作用強、顯效快,且價格便宜,所以,很多人在身體出現高熱或某部位疼痛時常服用解熱鎮痛藥。但是有些人往往不能正確地使用此類藥物。其實,解熱鎮痛藥和其他藥物一樣,使用不當時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在臨床上這些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癥狀,以及皮疹、耳鳴、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等現象,嚴重時,還可造成腎損害。因此,人們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要對其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加以重視,并杜絕濫用此類藥物的現象,那么,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當病癥診斷不明確時,應避免使用解熱鎮痛藥,因為隨便使用此類藥物易掩蓋患者的真實病情并影響病情的診斷。
2.對發熱在38.5℃以下的患者,不應急于使用解熱鎮痛藥。若患者伴有頭痛或周身酸痛時,可使用阿司匹林,每次口服0.3—0.6克;頑固性發熱或高熱者,可使用消炎痛,每次口服25毫克,每日服三次,或使用保泰松,每次口服0.1克,每日服三次。若患者持續高燒不降時,在使用消炎痛的同時,還應使用物理降溫法。
3.對于有各種鈍痛或發熱時伴有疼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熱鎮痛藥。但對于胃腸道絞痛者,則應使用平滑肌解痙藥進行治療,如阿托品、654-2等。對于外傷性劇痛者則往往需要使用杜冷丁等強效鎮痛藥進行治療。
4.對于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首選阿司匹林。若療效不理想,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改用糖皮質激素與阿司匹林合用,或保泰松與阿司匹林合用。
5.解熱鎮痛藥不宜長期使用,除可較長時間地用于風濕熱及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外,一般病癥的治療以不超過一周為宜。
6.年老體弱、幼兒及體溫在40℃以上的發熱患者,不可隨意加量服用解熱鎮痛藥。此類患者應選擇退熱作用緩和的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藥物進行治療,以避免因高熱驟降后導致患者大量出汗甚至虛脫。
7.不同的解熱鎮痛藥之間有交叉過敏反應,患者想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解熱鎮痛藥,須請醫生指導,不可隨意合用。
8.解熱鎮痛藥對肝腎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故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此類藥物。
9.解熱鎮痛藥對消化道有明顯的刺激作用,易誘發或加重消化道潰瘍和出血,故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出血的患者應慎用此類藥物。
10.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熱鎮痛藥有透過胎盤導致胎兒畸形的不良后果,所以,孕婦應禁用此類藥物。